调整结构要“忍得住阵 痛”

时间:2022-10-19 04:06:49

调整结构要“忍得住阵 痛”

本期市长语录

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

东莞市经济以外向型为主,特别是工业,大部分的资金、原材料和产品销售都离不开国际市场。就像许多沿海城市一样,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之时,东莞也未能免遭一劫――不少中小企业因此陷入了停工停产境界,同时使得大批打工仔被迫离城返乡。

但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东莞市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借机淘汰了部分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粗放型企业,同时企业加强了对科技的投入,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全市的经济在稳步回升。据预计,东莞市2009年将实现生产总值3760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尽管如此,国际金融危机对东莞市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后危机时代还会经历一段比较艰难的时期。那么,东莞将如何应对呢?为此,本刊专门采访了东莞市副市长邓志广。

“双转型”并不激进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我们知道,东莞正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我们理解,调整总不是一帆风顺。而且东莞也提出了四个“忍得住”,这里面提到的阵痛,主要指什么?

邓志广:我市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提出了“四个忍得住”,即要忍得住暂时的阵痛,忍得住暂时速度的放缓,忍得住暂时收入的减少,忍得住社会的非议。

广东省委书记充分肯定了我市的“四个忍得住”,认为我市转型升级要继续坚持“四个忍得住”,矢志不移地抓转型升级,才能赢得长远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要经历不可避免的阵痛,经济发展速度会暂时放缓,收入会暂时减少,村级经济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了这种阵痛。在这一过程中要积极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调整第二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广东省委书记在东莞召开的珠三角现场会上说,“东莞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完成之日就是东莞经济脱胎换骨之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对于整个东莞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东莞的双转型,是否针对中小企业转型提出的?

邓志广:我市的“双转型”,不单单是针对我市中小企业转型提出的,而是针对我市经济社会转型提出的,东莞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因此,推动中小企业转型是“双转型”的一项重要内容。“双转型”是指经济社会双转型,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

经济转型方面是要从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要努力实现“六大转变”:

一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

二是经济体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

三是经济结构从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型经济并重转变;

四是对外开放从引进来为主的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转变;

五是产业结构从加工制造环节主导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

六是资源利用从线型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变。

社会转型方面是要加快推进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的发展,要实现“四大转变”:

一是从城乡二元冲突型社会向城乡协调型社会转变;

二是从本地与外地户籍人口分割型社会向本地与外来人口融合型社会转变;

三是从矛盾多发的不稳定社会向阶层和谐的稳定社会转变;

四是从不协调、不全面发展的社会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转变。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产业转移倒逼机制必然会触及到一些中小企业的利益,有媒体认为,扩大就业须善待中小企业,并指出有些地方在“腾笼换鸟”的过程中显得有些急躁,你认为善待中小企业与产业转移倒逼机制是否矛盾?

邓志广:我市在推进产业转移过程中,既没有硬性规定什么企业必转,什么企业不转,也没有规定企业怎么转和转到哪里,而是通过严格执行环保准入指标、提高投资强度标准和执行《东莞市产业导向目录(2008年版)》,鼓励我市欠缺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生产环节向更有发展优势的地区转移,把在东莞的公司变成总部,主要从事价值链高端环节,实现加工贸易企业的本地升级和异地拓展相结合。因此,善待中小企业与产业转移倒逼机制并不矛盾。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有专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帮了东莞的忙。你认同这种说法吗?

邓志广:我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从高能耗、高污染转向低能耗、低污染,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化,离不开产业的重新选择和构建,对旧产业的淘汰、改造、升级以及重新建设新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下,淘汰了部分低附加值的粗放型企业,同时许多企业主动加强科技投入,打造自有品牌,推进转型升级,加速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要“腾笼”更要“引凤”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东莞提出“腾笼换鸟”,“腾笼”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在“引凤”方面做了哪些准备?

邓志广:在“引凤”方面,我市大力引进内资。全市内资引进保持良好势头。2009年1~11月全市内资引进协议投资项目1371宗(100万元以上投资规模),协议投资额384.98亿元,实际投资额115.93亿元,其中,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项目有73宗,协议投资333.89亿元,实际投资67.3亿元。预计我市全年引进内资协议投资项目超过1400宗,同比增长82%;协议投资约400亿元,同比增长48%;实际投资约116亿元,同比增长37%。我市主要从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引进内资工作。

一是主动出击,以举办推介会为载体发动招商攻势。成功地举办“2009东莞(广州)投资推介会”和“2009广东东莞(杭州)投资推介会”,共签订98宗合作项目,达成投资意向达704.63亿元。各园区、镇街结合自身产业特点,举办投资推介活动。其中,松山湖管委会分别于5月和12月赴北京和深圳举办了两场投资推介会,引进了一大批高科技研发项目,共签约77个项目,协议投资总额185亿元。长安镇、横沥镇根据五金模具产业发展规划,借助举办五金机械模具展进行推介宣传。长安镇利用协办第8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高峰会年会的机会,向参会企业推介投资环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政策,以贯彻两个办法为契机推动全民招商。先后颁布了《东莞市镇村引进投资项目奖励实施办法(试行)》和《东莞市引进重大及关键投资项目奖励办法》,鼓励全民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初步构建了我市引进内资的政策体系。

三是健全制度,以实施三项制度为抓手落实各项工作。制订并实施了三项制度:考核制度,把引进内资工作纳入今年镇街领导班子年度工作量化考核;统计制度,正式施行《东莞市引进内资统计办法》,并实现了统计数据网上报送;服务制度,建立“引进内资项目服务制度”,明确全市各级引进内资工作机构的服务内容,要求加强对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推动其尽快落地投产。

四是夯实基础,以健全机构为重点推动引资队伍建设。推动镇街、园区健全机构,目前,全市各镇街、园区均已建立引进内资工作机构。加强培训教育和实践磨练,不断提升全市引资队伍整体素质。

学习深圳好榜样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在珠三角东岸的几座城市中,东莞和深圳有着紧密的联系。东莞正在积极学习深圳当年的转型升级经验,深圳的转型模式对于今日的东莞有何借鉴意义?两者是否具有可比性?

邓志广: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出一系列先进经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特别是近年来,深圳勇于破解发展难题,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在推动科学发展上保持领先水平,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典范。深圳的发展历程,是不断适应发展环境变化、推进发展模式转变的过程,是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高端集聚发展的过程。最近,广东省委书记更明确地提出“向深圳学习”,要求珠三角各市乃至全省要学习深圳的改革意识、创新举措和发展模式,在全省推广深圳的经验和做法。

我市当下进行的产业升级转型,虽然与深圳所进行的几次产业升级转型相似,但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已有很大差异。但是,产业升级转型的机理和逻辑依然相通,同样是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企业升级,同样是持续承接国际资本转移,并在持续承接过程中,逐步提升产业层次。因此,深圳升级转型的经验对我市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东莞市可在七个方面向深圳学习。

一是推进产业升级。进一步坚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信心,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产业,发展服务外包和生产业,推动东莞由加工制造中心向营销中心、设计中心、创新中心、时尚中心转型,不断提升产业档次。

二是开展自主创新。以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为龙头,以引进消化吸引再创新为重点;以“两自”企业为主体,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以财政科技投入和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为保障,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整合科技资源,重点引进建设一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共性技术研发服务平台和省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

三是改革体制机制。推动东莞改革创新,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破垄断,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加速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造,推动公共服务和经济管理职能分开,积极探索市镇村三级合作开发的新机制。

四是加强规划建设。从提升规划理念、强化规划约束、抓好规划监督入手,发挥城市规划的“先导、主导、统筹”、“龙头、刚性、法定”作用,坚持国际视野,强化精品意识,瞄准一流水平,不断提升规划编制水平,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五是强化社会管理。按属地管理和责权一致原则,推行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事权、物权、人权下放,整合全市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加大市容巡查力度,逐步减少管理幅度。

六是建设生态文明。坚持生态优先,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加大水资源、空气、垃圾等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力度,提高城市宜居程度。

七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着重提升文化软实力,努力提升市民素质,逐步改善城市形象,不断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未来实现“双突破”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以及在转型升级中获得的经验,你认为东莞未来的产业结构布局将是一个什么轮廓?

邓志广: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依靠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外向型加工制造业,实现了经济的起飞和繁荣,逐步建立了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玩具、造纸、化工等为支柱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覆盖全球的市场网络和参与国际市场大循环的格局。

近年来,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我市实施“双转型”战略,出台了《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8~2017)》(以下简称《规划》)、《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

《规划》中提出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为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调整第二产业,精细发展第一产业,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提高质量效益,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使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单位产出明显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减少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中又提出了我市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以提升产业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以稳定现有优质企业为前提,以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为重点,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引进高端企业和发展总部经济为手段,按照“高端带动、适度重化、自主创新、循环集约、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强化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服务支撑,稳定提升食品饮料、制鞋玩具、造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适度重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上一篇:韩国:农业神话褪色 下一篇:中国钢铁业“整风”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