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时间:2022-10-19 03:54:33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有效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剖析,学会合作。这不仅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更是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学习。 而要做到这些,新课程下的《科学》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规范者,创设基于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关键词】教学 情境 主动 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77-02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如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实现科学课程的学科价值,如何转变学习主体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个热点话题,新课改理念下更是如此。在这方面,笔者认为,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无疑是一条“捷径”。这里, 结合初中科学教学实践,略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一、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剖析

要摆脱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单向授受的范式制约是十分困难的。通过观察和研究,笔者发现目前课堂教学有如下特点:

1.教师的“唯我独尊”思想还挥之不去。由于有少数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所谓的尊严和权威,不允许学生有任何不同于自己的见解,哪怕学生的见解是有创见的。轻则以扰乱课堂纪律为名加以训斥,重则视为异端,使得学生“师云亦云”,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

2.学生既不敢也不愿主动参与学习。受一些教师“唯我独尊”思想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敢说,也就难以暴露其元思维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另外一些老师则想把自己的所知倾注给学生,因而一味地抱在怀里,扶在手里,使学生丧失了许多主动参与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

3.学生不会主动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懂得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如预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很好的方法,但由于一些只停留在简单的布置任务,而没有指导性解释或要求,那么多数同学的课前预习,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走马观花,至于是否看懂,能不能进行一些模仿练习等从不考虑,从而失去了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参与的机会。

4.主动参与学习的假象比较突出。高密度提问已成为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小。一道探究性、研究性强的好题,被教师分割为若干个认知水平较低的小题,由于教师随意性、盲目性、肢解性提问太多,又以记忆性问题为主,推理性次之,极少有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提问技巧比较单一,因此学生成为高速解题的机器,主动参与学习成为一种假象。

这些现状与我们所倡导的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既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妨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在教学中应创设有效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学生的主体人格,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剖析,学会合作。

1.创设和谐、平等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要用现代教育观审视课堂教学,调整“师生”、“生生”、“生与媒体”、“师与媒体”等关系,使课堂教学活动在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情况下进行。教师亲切和蔼、真诚耐心,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理解,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被动受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真伪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背景。遇到问题师生之间进行协商,通过开诚布公的对话来相互沟通。

如怎样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由于硫酸浓度不确定、鉴别方法不规定、实验用品不限制等,这为学生的自由讨论创造了条件。学生想出了利用小木条、铁丝或铝丝、锌片、蓝色石蕊试纸、PH试纸、石灰石、无水CuSO4溶液、天平、密度计、玻璃棒和纸片等十多种方法。多实施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创造一个高度自由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在这种情与情相融,心与心相碰、教与学相长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才会有形成的“土壤”和“养分”。

2.创设成功的情境,激发参与的欲望。课堂教学中参与情境的创设,对主体参与过程起到了引发、导出和定向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样的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例如:在学习“酸有哪些性质”这一内容时,布置的作业不是练习和习题,而是:(1)在厨房找出食醋(最好是白醋),(2)收集大理石碎和鸡蛋壳;(3)收集两枚生锈的铁钉,找一节废旧的干电池,取出锌筒和铜帽;(4)把大理碎片、鸡蛋壳、生锈的铁钉、锌筒、铜帽,放在一个小的玻璃杯;(5)记录大理碎片等与白醋反应的现象。第二天带到课堂上来讨论,课堂充满生活气息。引导学生用分类的科学方法,对上述常见生活物品归类,这样学生就能极短的时间内归纳出酸类物质能与哪些常见物质反应。然后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来讨论酸的用途,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学生兴趣极其浓厚,下课围着我问生活中的问题,并要求下节给他们布置同样有兴趣的动手实验。这种“成功情境”所带来的感觉比真正的拔河比赛获胜还要好,而且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是学习不断深化和参与步骤不断升级的重要保障。

3.提供自主目标,增强主动参与意识。目标导向意在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看了学习目标就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进而围绕目标,带着问题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能够积极地被同化,因而容易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如在复习课中尝试让学生自己讲。在上一节课后提出目标要求:简单介绍内容提要,怎么复习的,该章节应该注意什么?有什么特别好的题目大家共享等等,同学们准备好问题让他回答,而讲的同学并不指定,谁都有机会,谁都有可能。而我则坐在该同学的座位上,也举手发言,提问题,补充。讲解完毕鼓掌,教师总结、评价。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提出论据、回答质疑的能力,同学们积极性很高,准备的很充分。

4.创设主动探索空间,使学生质疑问难,促成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的全程积极、有效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手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如在做鸡蛋在盐酸中的浮沉实验时,鸡蛋并不是像书本上说的那样:上浮、下沉、又上浮这样循环,而是上浮了以后就不再下沉了,看到这个现象,同学都睁大了眼睛,议论纷纷,我只是说尊重实验现象,请同学们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什么原因?是不是书上说错了吗?自己并不立即讲解,留下一些空间让学生去想象,去讨论,去研究。后来我专门花时间让同学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有的想法出乎老师的意料:与气压有关,使二氧化碳气泡不易破裂,仍着附在鸡蛋的表面,增大了浮力,所以不下沉,等等。在这过程中,对彼此的科学解释提出批评和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放弃错误的观点,接受更合理的科学解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5.着力学法指导,提高主动参与能力。增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最后过渡到“会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就情境创设来说,学法指导主要要注意以下三方面:(1)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2)组织学生动手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性实验的训练是促进学生手脑紧密联系的一项有效措施。例如在伏安法测电阻后,我们可以提出“一位无线电修理工手边有最大阻值为50欧的滑动变阻器R0和未知电阻Rx各一只,除用伏安法测量Rx外,还有哪些方法能测出它的大小(器材自选)”这样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要求,设计出几种测量方法,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训练语言表达,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方法离不开语言的支持。指导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科学问题,引导学生从生活语言过渡到规范的科学语言;然后借助适当的外部活动,如有顺序观察书中的插图、幻灯投影、实验操作等,来指导学生完整地表达其科学含义,促进思维能力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科学问题。这样就可以用概括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思维方法主动地迁移到其它问题学习中去。

三、科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思考

1.“主动参与”对教师的要求。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实践中,笔者认为教师一是应抛弃“唯我独尊”的陈腐观念,倡导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氛围;二是应完成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提供者,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三是应抛弃“精英”教学策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四是要正确处理好“学与导”的关系,把“教”与“学”的重点放在“学”上,而在教法上着眼于“导”。

2.对学习评价方式的转变。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科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策略,评价结果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如要求学生记录生活中发现的科学问题、活动报告或科学小论文、解决问题的反思等。

3.“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主体的要求。学生也应努力改变单一的“听讲-记忆-模仿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性学习方式,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体发展。

总之,学生课堂学习“主动参与”的程度,是课堂教学是否坚持“以学为主”的一面镜子,是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通过科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研究与实践,初步尝到了“主动参与”的甜头,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了,逐步形成了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氛围,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自然科学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版.

[2]余文森.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北京: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期.

[3]孙连春.浅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运行机制.北京: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8期.

上一篇:地域特色校本课程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策略 下一篇:朱子的“中和说”之中和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