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族声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发展

时间:2022-10-19 03:51:49

浅析中国民族声乐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发展

一、中国民族声乐的历史形成

中国民族声乐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音乐艺术,是汲取传统民歌、美声唱法、地方民谣及戏曲艺术广泛融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形式,有着中国民族的特色,也有着美声唱法的根源、科学的发声和演唱技巧。江明教授在《汉族民歌概论》中指出:“民歌是经过长期而广泛的群众性的即兴编做,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周青青教授在《中国民歌》中将民歌界定为:民歌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歌曲,它一般是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地经过集体的加工,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民歌多数采用传统的真声唱法(民间称为大嗓),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北方一些地区的民歌如青海的“花儿”在高音区则运用了假嗓(民间称小嗓)演唱,很具特色。

“”以后,萧友梅先生于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建立了以西洋发声法为主的声乐系,欧洲声乐学派的教学和演唱在我国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形成了为中国歌唱艺术的一派,奠定了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学习的重要地位。美声唱法多强调混声和真假声结合,音色柔美明亮,音域宽广,可以驾驭不同类型和风格的作品,迅速成为基础性的声乐训练方法。

二、建国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状况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后,为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和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在声乐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民间音乐的课程,请来了单弦和天津时调的名家来学院教学,一方面学习中国传统的歌唱艺术,另一方面在声乐课程中增加了中国歌曲的比例,并规定学生音乐会和考试都必须有中国曲目,并在逐步掌握了中国歌曲的风格和吐字、咬字的方法后,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和歌唱艺术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之后,民族声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派。民族声乐就像棵大树,根植于民族民间沃土,从各个民族的歌曲、西洋歌曲、歌剧咏叹调、京剧及各戏曲唱腔等各种形式中广泛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发展到今天已经是具有美声发声方法的公认的科学的发声体系。民族声乐演唱作品的覆盖面逐渐变宽,演唱作品丰富,演唱水平也不断提高。当代音乐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使得多种不同艺术形式融会贯通,民族唱法与美声相结合,民族声乐与通俗唱法相结合,出现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声乐形式。

三、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民族声乐教学的状况

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对于声乐训练的本身,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技巧的训练是美声和民族唱法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的戏曲、民歌、曲艺、歌剧和创作歌曲的演唱是进行科学性的技巧训练,再加入中国特色的音乐元素,比如地域性语言,戏曲唱腔,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既有风格,又很松弛、科学的演唱状态,唱得轻松,听起来舒服而有特色。

现行的高校声乐教育普遍认为美声的发声方法才是最科学的,由此出现了一个怪异的现象:民族声乐的学生大都要学唱西洋歌曲,目的是解决技术问题,而对传统的中国民歌、戏曲、曲艺的原生语言、发声却少有钻研。

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是一门新的发展学科,在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和艺术院校开设这门专业也仅仅有几十年,目前发展得很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声乐训练还不够规范,基本上都是以美声的训练方法为导向;方法不够系统,教材层次少,数量有限,尤其是男声作品较为匮乏,特别是男中音的民族歌曲少之又少,能保留下来的经典歌剧和艺术性较高的声乐作品很少。在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虽然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但仍存在女声多、男声少、高音多、中低音少的状况。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文化艺术进入多元时代,特别是流行音乐的盛行,改变了原有的社会音乐结构布局,流行音乐成为主流。民族声乐在学习西洋声乐技巧的基础上,为了使民族歌唱更贴近生活,又朝着流行音乐的方向跟进,就出现了“民通”、“美通”互相结合的新型歌唱形态。民族声乐教育在美声的技巧、流行音乐的发声中渐渐远离了民族声乐的传统。缺失了声乐基础教育――传统民间音乐,学生接受的音乐形式单一,知识面越来越窄。他们没有条件接触、学习多民族、多风格、多唱法的民间音乐。音乐素养的浅薄导致学生在演唱民歌风格很强的作品时难以理解和掌握,仅仅通过老师的范唱和自己的一味模仿,是无法真正诠释出作品的含义和特色的。知识的匮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于歌唱艺术的判断和辨别,大多数民族声乐的学生自然就以舞台上成名的同类演员作为模仿对象,演唱风格和技巧便朝着趋同方向发展。

四、高校中的民族声乐的教学发展

艺术院校和高校作为声乐艺术的传播和发展的载体,对待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进步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对于所谓的“科学”的发声,我们应当这样去理解:能够让我们气息通畅,声音运用自如,就是“科学”。“科学”不姓“西”,也不姓“中”,因为中西唱法都有“科学”,也都有不“科学”的。所以,我们不能轻视民族民间音乐,她是取之不尽的宝藏,会给我们的民族声乐教育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喜悦。

中国民族音乐色彩纷呈,我们应当多了解和收集各个民族各个地域的音乐材料,加以对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结合,用我们的力量去传承和发扬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在最近播出的第十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原生态唱法比赛中,评委们在给其打分时普遍比民族或美声选手都要高,我认为,国家的音乐工作者也是在通过全国性的比赛,利用电视传播的媒介,将中国所有能够整理、展示出的音乐文化发扬光大,使之被大众所了解接受和喜爱,让观众知道中国还有这样的唱法,还有这样的音乐,只是由于无法记录而濒临失传。很多中国的原生态演唱形式和唱法都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说明了民族的音乐也是我国的宝贵的财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将“国宝”保存传承下去。在对待传统音乐方面,我们要去了解她,接受她,学习她。

新时代的大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如何使民族声乐被他们所接受,不仅仅是通过老师去教、去讲、去示范,更要通过激发其自身的兴趣而去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这就需要音乐教育者运用不同的音乐形态和方式,将“土”的民族的音乐和现代的音乐结合起来,通过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使之在原有音乐的基础上色彩丰富,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喜好。民族声乐教育的健康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够培养更多的知古识今的专业学生,能够演唱更多更好的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歌曲,使民族声乐艺术真正“百花齐放”,这是民族声乐教育的根本。

上一篇:对高中文科班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几点探索 下一篇:架起师生沟通的“心灵之桥”,构建班级管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