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父母先感谢谁犯得着上两会吗

时间:2022-10-19 03:43:27

国家父母先感谢谁犯得着上两会吗

千万别怪舆论联想丰富?周洋一句冬奥夺冠感言“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一点”刚刚感动了全国亿万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于再清不指名道姓的感慨――“首先要感谢国家”就前后脚灌进民众的耳朵。于是,于局长和周洋也就被放到了同一个聚光灯下。尽管有人说于局长没有“批”周洋,是媒体歪曲了于局长的原意,不过,借这件事倒真可以对传统与现代关于家国、忠孝进行一番辨析。

正方:中国体育实行的是举国体制,运动员的成功往往有强大的国家意志的影响,背后更是有国家的巨大投入。按照周洋所描述的家庭环境,没有国家支持,就算她再有运动天赋,仅凭个人和她的家庭,她根本不可能实现冬奥夺金的梦想。让她先感谢国家并没有什么错。

反方:在这里有必要辨析一下中文语境中,“国家”两个不同内涵:一个是强调土地和人民,常常被称为“家国”;另一个则指的是政权,强调政府和统治机器。周洋赢得冠军后身披的是国旗,颁奖式上升的也是国旗,又不是她的全家福,这已经很好的表达了周洋对国家的感谢。如果说,有官员觉得这还不够,那一定是以为政府就是国家了。

正方:感谢一下政府,难道不应该吗?具体到周洋,据说,她在中学就被体育部门相中,并在此后的运动生涯中一直得到了特别的关照。不是什么人的运动天赋都能被发现,并得到类似周洋那样的特别关照的,这些可不是家庭可以提供的。显然就金牌而言,成功的道路上政府的投入更多,要求她先感谢政府也不过分。

反方:政府的一切权力来自民众,为公民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本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发现周洋,成就周洋,只是表明政府尽到了责任而已,表明他们正常履行了国民赋予其的责任,哪还轮到它来讨谢。如果像周洋这样的人才都被埋没的话,这样的政府机构根本就没存在的必要。周洋拿到金牌,最激动、利益最大的就是这些政府部门了,他们该感谢周洋才对。

正方:中国传统一向有“大义”、“小义”之分,当代中国人接受的教育也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周洋“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一句,显然意味着她知道金牌能够转化的现实利益,而她只提到小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运动员习惯了把成绩看成是自己的呢?

反方:中国古语还有云:“百善孝为先”呢,这么说周洋已经是当代青年的道德典范了。一个不看重个人、家庭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国?当代中国倒是有一个时期,人人满口都是国家、集体什么的,结果搞得家不成家,国将不国。国家是由一个一个有个性、有感情、有追求的人组成的,个性的完善、个人追求最大程度的尊重才是国家之福。

(摘自《南方周末》)

上一篇:如果我死…… 下一篇:合“规定”不合民意的听证更令人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