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卫生服务站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

时间:2022-10-19 01:56:03

社区卫生服务站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分析与对策

【关键词】静脉输液;安全隐患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37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9-2603-02

静脉输液是社区卫生服务中疾病治疗的一项主要手段,社区卫生服务站由于人员、环境局限等因素给患者带来输液安全隐患,如何减少卫生站静脉输液的不安全因素,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值得社区服务中心及卫生服务站管理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辖区内卫生站的现场调查考核中发现静脉输液的安全隐患,现报告如下:

1.安全隐患

1.1药物配置环境不合理。由于社区卫生站条件所限,一部分卫生站均为改造而成,存在治疗室结构不合理,治疗室与污染区相距较近,部分卫生站在治疗室管理上松懈,有菌物品与无菌物品放置混乱,工作人员不穿工作服、不戴帽子口罩进治疗室操作,导致治疗室空气质量差,从而造成药物污染,带来输液反应的发生。

1.2药物配置的配伍问题。近年来临床新药越来越多,对新药的配伍禁忌在《280种注射液的药物配伍表》上不能找到,外加联合用药的增多等因素都增加了操作者的困惑。

1.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造成操作过程污染,如:操作前不洗手;液体瓶口消毒不正确;加药时手污染注射器轴心导致药液污染;止血带未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皮肤消毒不规范。

1.4忽视静脉输液微粒的存在。玻璃安瓶切割掰开时不消毒造成玻璃微粒的脱落;加入粉剂药物时反复使用同一针头抽药造成胶塞脱屑。有报道,输液准备时输液带入的微粒与进针的针头号与次数有关[1];配药时有药品结晶未溶颗粒,联合用药的微粒污染,有人对输液配伍微粒累加的研究结果提示,配伍药物越多,微粒越多,微粒增加越明显[2]。

1.5查对、巡视制度落实不够。卫生站由于人员不足,通常是接诊、配药、输液一人完成,未能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输液室内巡视不够,不能及时观察病人的输液速度、有无液体渗漏和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等情况。

1.6外带药物问题。社区卫生站为满足群众的需求往往承担代注任务,但是由于这些患者病种复杂,而卫生站工作人员对上级医院带回的药物性能不熟悉,给输液安全带来了隐患。

1.7人员业务知识缺乏。目前卫生站承担静脉输液的大都为乡村医生,缺少静脉输液的专业知识培训。

2.对策

2.1规范卫生站的建设,加强治疗室及输液室的管理。新建或正改建的卫生站在建筑设计上充分考虑治疗室及输液室的分布。加强对治疗室的规范管理,物品放置有序,有菌物品与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治疗室与输液室开窗通风每日2次,紫外线消毒1小时。各卫生站建立输液反应应急流程,配备常用抢救药品与物品。患者输液注意事项上墙。

2.2合理用药避免药物配伍禁忌。控制输液内药物总数,配置前熟悉药物药理作用,尤其是对于新药或不熟悉的药物要阅读药物说明书,在没有资料证实可以混合静脉用药时,严禁随意配伍。任何药物要做到现配现用。

2.3建立静脉输液规范流程。通过规范的建立,强调重点环节的注意事项,如:操作者在执行操作前后规定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在开启安瓶前要求消毒瓶颈,严禁敲击;避免反复多次穿刺瓶塞,减少微粒的产生;规范握持注射器的方法等。

2.4制定外带药物管理制度。外带药物必须提供发票及药品说明书;要求必须在上级医院注射一次后接受代注;用药后30分钟加强巡视,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2.5加强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卫生站人员定期到医院轮训,规范静脉输液操作,确保人人过关;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内容包括:抗菌素的合理使用、输液技术进展、医院感染控制知识以及医患沟通艺术等。

3.结论

各卫生站通过加强静脉输液的防范措施以来,工作人员在静脉输液操作中,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有效提高了静脉输液的质量与安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大平,魏红光.全面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相结合控制输液不良反应.中原医刊,2006,33(15):71~73.

[2]袁小婷.防范输液微粒污染 保障输液安全.西南军医,2009,11(2)348~349.

上一篇:探讨门诊小儿静脉采血的最佳路径 下一篇:读《从骨折手术看中美差距》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