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会盟 共话红歌

时间:2022-10-19 01:03:45

精英会盟 共话红歌

秋风送爽的九月,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和江西电视合主办,中信银行南昌分行、《当代电视》杂志和《声屏电视》杂志共同协办的“中国红歌现象中信论坛”在南昌隆重举行。众多专家学者、业界人士齐聚英雄城,共同探讨红歌现象,从史学、政治学、音乐学、电视艺术学和传播学等诸多角度,专家学们对中国红歌现象进行了深度的理论解析,从中总结红歌现象以及红歌的创作经验和规律。本届论坛的举办正值江西电视台四十周年大庆,专家学者们的理性观察与学术思考对于江西电视台进一步秉持社会责任、创新发展,为广大受众更好地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专家学者共话红歌

五年前,江西电视辟蹊径,在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率先唱响了《中国红歌会》。五年来,《中国红歌会》的参与者与观众,从中老年发展到青少年,再扩展到海外的红歌爱好者,甚至外国友人也参与了大唱红歌的活动。赛区从省内发展到国内,再扩展到大洋彼岸,从江西电视台演播室唱进人民大会堂。《中国红歌会》成功入选江西改革开放30年十件大事,入选了新中国60年有影响的60个广播电视栏目,成为江西电视台著名的品牌活动和江西省的知名文化品牌,成为了传承优秀传统、弘扬先进文化的代表。电视荧屏上。“红歌会”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红歌手”家喻户晓、备受追捧;现实生活中,在《中国红歌会》的带动和影响下,“红歌巡演”走进大街小巷、厂矿社区,“听唱红歌”成为 种群众活动、艺术形式。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这些独特的“红歌”现象给人启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此次“中国红歌现象中信论坛”,专家学者们共聚一堂,一同回顾红歌会五年来的经验与启迪,展望红歌会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

原中国文联党组副书记、全国政协委员甘英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王锋,江西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局长黄晔明。江西电视台台长杨玲玲出席论坛并讲话。江西电视台副台长李建国,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书记、教授、博导彭吉象,《文艺报》副总编、著名评论家张陵,国内著名媒介顾问靳智伟,《报》文化部主任陈先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燕明,南京艺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导、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居其宏,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刘哗原八位专家学者分别进行了主题演讲。论坛由王锋主持。论坛还吸引了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子参加。在论坛增设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就红歌会产业链发展、红歌如何进一步吸引年轻受众以及红歌会品牌创建等问题与专家学者们展开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红歌为何这样“红”?

《中国红歌会》举办五年来,唱响了湘鄂赣、晋冀鲁豫、陕甘宁、云贵川等革命老根据地,唱到了祖国的南疆西山、北国的漠河、天山的乌鲁木齐,甚至走出了国门,唱到了美国的日金山,唱到了澳大利亚的悉尼。红歌因何而红?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总结了《中国红歌会》的成功经验。

专业和创新是中国红歌会得以成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李建国从红歌创作的角度,谈及了《中国红歌会》的两大特点。第一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红歌会每年的主题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与政治生活中的大事紧密相关。2006年,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江西电视台首创《中国红歌会》;2007年的主题为纪念建军80周年;2008年为改革开放30周年;2009年是国庆60周年;2010年是“加油中国,唱响红歌”。同时,红歌会还与江西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节目始终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不变的主题和宗旨,赛制、选手、评委等方面都在不断地强化。第二是专业品质,不断创新。红歌会一直在吸收国内外最先进的模式,把它移植到节目中来。江西电视合、团结全国最优秀的制造团队来为“红歌会”工作,并通过专业的分工、流程的管控,始终保持这个节目的专业品质。可以说,专业是红歌会成功的基石,而创新是红歌会成功的保障。

红歌传达了时代精神,推动历史进程的发展,其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不容磨灭。新的历史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国历史上被广大人民群众经久传唱的这些红色歌曲仍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被赋予新的历史意义。正因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红歌才得以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绽放光芒。张陵认为,红歌现象反映了人民奋进生活、创造自己美好新兴生活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一种必然选择,可以说是历史性选择。从歌曲创作的规律来说,红歌大部分是从群众中发展起来的,反映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以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这些都是红歌会成功的关键因素。陈先义则认为《中国红歌会》的成功源于当今时代对信仰、理想和精神的追求。面对当代缺少信仰的忧虑,江西电视台以群众参与的红歌形式唤回我们丢失的精神。红歌是经典与时代的融合,是精神与表现的融合。《中国红歌会》立足社会,引领潮流,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知名度与美誉度双丰收的电视综艺之路。

《中国红歌会》的成功还在于它以“唱红色歌曲,忆峥嵘岁月”的方式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满足了受众怀旧的精神诉求。罗燕明就这方面内容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认为红歌会之所以取得成功,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红歌在整个中国革命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是红歌兴起代表了多方面的诉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想法;三是领导的重视和传媒的推动,尤其是影视媒体在促进红歌发展方面功不可没。彭吉象在演讲中说《中国红歌会》既有较高的收视率,又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还有很好的社会效果。它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主流问题、主流价值观以及革命历史,在探索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有一定的贡献。靳智伟谈到红歌会市场表现的四大竞争优势分别是超级影响力、超级忠实度、超级市场力和超级竞争力,而这四大竞争优势正源于红歌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对受众心理诉求的准确把握。

红歌如何别样“红”?

《中国红歌会》在五年的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发展困境和创新瓶颈。如何在总结红歌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其继续前进的路径成为论坛讨论的另一主题,专家学者们纷纷以自己的所学为《中国红歌会》未来的发展建言献策。

品牌建设是《中国红歌会》的必由之路。靳智伟认为品牌是社会组织(商品、服务提供者)经过长期社会行为在一定的社会大众(运营商、消费者)中积淀形成的功能、价值取向的概念和一定深度的认同。品牌作为组织的资本贯穿干组织内部管理和外部运营的 一切环境。《中国红歌会》有着非常复杂的品牌性质,其品牌内涵主要由严肃内核、革命文化、红色激情和品牌形态四个元素构成。红歌会品牌经过了一个发展过程,从初期的粗放型、感受型,到中期的需求(收视)主导型、品牌主导型,下一步的发展,应当是收视型和品牌型的平衡,努力开发更高的、更接近受众的精神价值。

产业链的打造是《中国红歌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以来,广播电视就承担着宣传和产业的双重功能,换句话说,广播电视既要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又要创收。因此,产业链的打造是广播电视人不可回避的话题。李建国在谈到红歌会创作中的不足时说,产业链断裂是其中之一。电视台是事业单位,电视台传统上更多是新闻的传播平台。在文艺的产业、事业过程中是不完整的,只有几个部门,不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国外先进的电视台,他们的产业链是非常完善的。所以,要保持一个品牌,在产业链的打造上,红歌会还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开拓。关于红歌会的产业发展,张陵在对红歌现象的反思中提出两点,一是创意产业不能违背艺术规律,产业因素如果控制不当,很可能阻碍红歌的发展。二是文化产业必须要抓源头。红歌文化的源头在于红歌创作,红歌能否发展下去。取决于群众会不会唱你的歌曲,因此,必须尽快创作发展红色歌曲。要有新的东西介入,才能使红歌现象持续下去。居其宏作为当代音乐史学研究者,在论述红色产业源头即红歌创作时说,红歌创作要从民间音乐当中汲取营养,掌握其博大精深的铸造之法。只有这样。红歌创作才有望接过前辈的火炬,把红歌写好、写精,写出旋律、神采和动人魅力,才能真正把红歌唱到广大群众的灵魂深处去。

红歌会要继续发展,必须在坚持固有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红色文化新的内涵。罗燕明认为《中国红歌会》未来的发展一要将红歌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江西的地域性文化丰富多彩,既有红色资源,又有绿色资源。我们要努力发掘这些资源,使我们的红色文化更加发达;二要走各地区联合发展的道路,建立一个红色城市、红色文化的联盟;三要以红歌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以红歌为龙头带动旅游业、观光业、教育业等更大范围的红色文化发展。刘晔原说《中国红歌会》是地域性与娱乐性的完美统一,是经典唱段与时尚元素的有机融合,是革命精神传统与和谐社会之音的高度契合。她建议今后的节目要增强传统性,增加新元素、新面孔,增添新内容、新视角,增设新品种、新渠道。同时,保持老品格,以此促进《中国红歌会》的长远发展。

上一篇:一种趋势 两类形态 三个模式 四个问题 下一篇:大口径抛物面天线日常维护和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