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徜徉在生活中

时间:2022-10-19 12:48:24

让阅读徜徉在生活中

中图分类号:G633.33

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是语文之源。无论把语文解释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它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之中,与语文有一种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生活相联系。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言:“语文譬花果,社会乃其根。土沃椒兰茂,源开江海深。”反之,若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一味进行所谓语文训练,学生就回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感到如受惩罚,如做苦工,如蹲监狱,作文无物可写,阅读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当然也不可能有好的成绩和实用能力。可以说,联系生活,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认识到这一点,便得语文教学之“三味”。

可惜一直以来,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问题长期没有解决好。我国的传统语文教育有许多优秀传统,有许多成功经验,最大问题就是几乎完全脱离生活。尽管叶圣淘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

一、第一学段进行阅读与识字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提倡“多认少写”,不再要求“四会”。识字教学作为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优秀传统,结合传统的一些优势,我校针对第一学段的“阅读与识字”教学,我们可以这样进行:

1、听中识

纵观孩子成长的足迹,孩子是先有了“阅读”然后再学习认字的,而这个最早的阅读就是听别人讲故事,孩子无意识的认识一些字形,张冠李戴的发一些字音。我们 一年级孩子处于识字的启蒙阶段,激发孩子的识字的兴趣对于今后阅读影至关重要。

一、二年级作为我们这次课题的第一阶段。我们希望通过一学期开展“趣味三分钟”故事会 。课前教师通过花3―5分钟时间为学生讲一些浅显的,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地方童谣或诗歌等,将孩子领进阅读的大门。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我们不应该知关注孩子在学校的阅读识字情况,我们应该把孩子阅读识字教学延伸到课外。如通过家校联系,学校鼓励家长为孩子准备一些少儿频道,让孩子通过广播来获得阅读资料,通过看电视字幕来识字。

2、看中认

一年级的孩子在学系统地学习了拼音之后,我们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推荐给孩子一些儿童感兴趣的画册,童话,故事及儿童报刊等。学校少先队也将以各年级为单位开展好书推荐活动。

同时从一年级第二学期起,教师逐渐放手让孩子登台来给伙伴讲故事。到了二年级,教师把舞台交给学生,但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提高些要求,如让孩子根据故事配上一些动作之类的,从而让孩子认字的同时很好地展示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能力,这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此外,我们还要让学生明白生活处处是知识这一道理。我们要让孩子在生活中,通过路边标语匾牌、买东西商品的说明书等途径去识字。

3、读中记

一日之计在于晨。通过一个晚上的休息,孩子的大脑得到休整,正是记忆好的时机。我们应该合理利用早自修这段时间,我们教师会选择一些适合这个阶段的一些好词佳句以及美文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进行积累。

4、写中品

中华汉字博大精深,书法更是汉字的精髓所在。在识字的基础上,孩子能阅读浅近读物,随后慢慢进入写作训练――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这时候老师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强调“正确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与质量。明确了新课标中所要求的“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写的同时细细品味中华汉字形体美。

二、第二学段进行阅读与写作

学生说写能力不过关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积累。积累,广义地说,包括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思想认识能力、智力(特别是思维力),以及兴趣、情感、习惯、内趋力等等。这么多积累中,最根本的就是生活积累和知识积累两项,其他因素都是在此二者的基础上产生或由此二者决定的。一个人的生活,知识积累丰富了,思想、情感之类也就丰富了。我们进行积累,也主要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厚生活功底,二是加厚知识功底。

(一)、加深文化底蕴

读书,需要积累。读书而不积累,就象一个人身入宝山,却空手而回。这样,即使破万卷,也不会形成较强的说写能力。在第一学段中,学生通过“趣味三分钟”、“好书推荐”、“晨间诵读”等活动对词语以及一些句子都有了一定的积累,但是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一般可采用下述方法:

1、层次摘记法。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阅读与习作的开展在这个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一篇文章由字、词、句、段、文这么几部分组成的。在摘录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根据这几部分进行分类,摘录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类,例如:心理描写类的。学生在摘录有关字词后,还可以去摘录相关的句段,并撰写成文。到了四年级,学生逐渐养成了摘录的习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摘录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教师负责组织学生进行展示,从而提高学生摘录的积极性。

2、读报剪报法

读报作为课程标准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经常被忽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报纸作为连接课堂与生活的一座桥梁,学生可以通过读报纸了解时事政治,丰富课外生活的作用;剪报相比摘记而言具有容量更大,而且方便省时等优点。既然报纸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当前的我们为何要舍弃呢?

3、熟读成诵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些最重要的,特别是那些经典性、哲理性、闪耀着人类思想文化光芒的警句。这些精神财富,只有背过了,说写时才能信手拈来,运用自如。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成语故事》、《笠翁对韵》、《增广贤文》、《千家诗》等作为我过古代启蒙教育的读本,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很大影响。三年级可利用早自修的时间让学生朗诵对这些启蒙读本进行朗诵,乃至背诵,让学生能真正“知书达理”。

(二)、增厚生活功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光是从一些书籍或者报刊上获得是不够的,学生写出的作文也容易出现套话、假话,文章也会缺少灵感。让文章充满活力,最好的方法就是给文章注入生活元素。

1、大力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

学校各中队在少先队大部队组织下,或者中队辅导员自行安排下参加一些阅读性、写作性、听说性、观察性、采访性、游览性、游艺性、展览性、竞赛性、等的课外活动,为学生说写积累素材。

2、在家长协助下,丰富学生的家庭生活。

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更多的时间在家里。家庭生活可以是读书读报之类的学习活动,可以是看电视听音乐之类的文娱活动,可以是栽种花卉、饲养小动物、游览、游艺、家务劳动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些生活的素材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乐趣。

3、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

在城市小区组织各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从事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社会文化活动,农村孩子可以利用独特的地理资源或者参与村委组织的活动来体会欢乐与艰辛。我们将通过活动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说写内容。

在丰富生活后,我们鼓励学生通过写日记、周记、随笔之类积累生活,还可以让学生汇集说写素材总汇,以备说写之需。此项工程还可在同学间交流,互通有无。有了这样一批素材,说写内容会大为丰富。

三、第三学段的阅读与感受

我国传统教育曾主张大量阅读和大量背诵,甚至许多并不理解的内容也让学生死记硬背。此法有其弊端,但也有其合理因素:人的语文能力特别是说写能力的形成,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语言材料积累的基础之上的,因而让学生死记硬背并不错,若等长大了能理解的时候再“活记软背”,恐怕就错过最佳时机了。根据这些经验和教训,我们应当利用少年时代机械记忆力强且不易遗忘的特点,让他们大量阅读、背诵和积累。

问题是,背什么?怎样背?被哪些古诗?背哪些古文?背哪些现代诗文?怎样检查落实?怎样进行阅读?怎样应用于说写?怎样处理和现行教材及应试的关系?怎样防止出现“孔乙己”?……如果这些问题能解决,无疑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教育的经验方面有所突破。为此在第二学段的研究基础上,第三学段我们可以这样做:

1、批注阅读法

大语文阅读原则第七条“每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大致是三步:预习见疑--质询研讨--巩固深化。”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深有感受,学生没有预习过的课文与预习过的课文上起来感觉不同,明显感觉前者课堂效率较高。

五六年级的孩子经过这么多年的语文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但是还处于盲目阶段,似懂非懂,这时候需要教师引领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新课程下的语文课本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要求,对一些精读课文我们可以根据单元导读让学生进行预习;在一些略读课文上更是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导读预习。学生对预习过程中自己的感受或者遇到的问题在课本相应处进行批注,从而课堂成为我们一起质询研讨的一个过程。

此外,我们还应该举一反三,抓住单元教学的形式,把三个课堂结成一个整体。教师还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拓展,让学生接触类似的文章进行巩固深化,使五六年级的孩子真正学会如何阅读这一主题或者这一类文章方法。

2、说书阅读法

说书是流传与我国古代民间的一种艺术形式。他往往能把难懂的故事或者道理通过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五六年级开始接触一些中国的古典名著如“四大名著”、《史记》、《儒林外史》等等。这些文章中,有些是以白话文形式出现的,有些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学生课外读起来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可以开展类似说书的形式,以年段为单位举办“百家讲坛”,由教师进行论谈,既能激发孩子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还能提高孩子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在学生理解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教师经过逐渐把讲台教给学生,教师成为观众。

3、自能阅读法

曾有幸和上虞的陈玲娣老师有一面之缘,从她那边了解了“自能阅读法”,并尝试运用于高段班级,以期收到明显的效果。

“自能阅读不用教”正是叶圣陶先生“教为了不教”思想的体现。培养学生“自能阅读”的能力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自能识字解词、自能预习、自能赏析、自能复习等等,引导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发展;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阅读欣赏中的自读、自感、自批、自悟能力等。

在第一、二两种阅读方法为“自能阅读”打下许多基础。在第三阶段阅读法中,教师教给“自能阅读模式”的时候,让学生借助模式 ,运用阅读标记 (批注式阅读法)对课文进行从整体到部分的全面感知。在学生了解内容充分批注的前提下进行“阅读三大块”的操作与反馈。阅读第一大块 :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借助工具读通课文,解决字、词、标点问题。学生逐字逐句读通课文 ,把生字新词填入表内 ,认真查字典、词典 ,再读 ,读通、过关、读懂。第二大块: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剖析作者的构思过程。第三大块:学生分别从“立意”、“定向”、“取材”、“组材”、“叙材”等全方位梳理文章。第四大块:学生自能复习,通过先前的学习,对主题文章进行举一反三,切实做到“教为了不教”这一目标。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整体性、开放型的语文教育,也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素质教育。在各年段各有各的重点,但我们要明白他们之间并非独立个体,他们彼此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并相辅相成,螺旋上升,许多活动在各学段是可持续开展的。如好词佳句的积累,读报、剪报活动的开展,生活作文的实践等等。语文素养的提升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我们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拔苗助长。

上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班主任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