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应用

时间:2022-10-19 10:46:32

浅析我国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应用

[摘要]在专业分工加快、需求日益专业化的背景下,冷链物流业受到广泛关注,而物流成本过高一直是制约我国冷链物流发展的主要因素。造成成本高的原因主要包括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实现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成为我国现阶段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选择

[关键词]共同配送;冷链物流;第三方物流

[中图分类号] F252.8 [文献标识码]B

冷链物流是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包括果蔬、禽蛋、水产品、速冻食品、乳制品、花卉、药品等领域。从冷链物流的适用范围可以看出这些冷藏冷冻类产品须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才能进行储存、运输、加工等物流环节,这样才能做到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客户满意的配送服务水平。

纵观全球冷链物流的发展,冷链物流虽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发展得比较成熟,但当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较为缓慢,在短时期内还很难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配送服务的水平。

一、我国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业界人士。在各种统计数据中,以冷藏车为例,我国冷藏车数量严重不足,保有量大约为3万辆,占货车保有量的0.3%,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我国汽车冷藏运输仅占总汽车运输的20%,而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输占比则高达60%~80%。

另外,我国铁路冷藏车辆仅有不到2000辆,数量和比重远小于发达国家,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专业的冷藏车。而目前,中国易腐物品在装车时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的,运输这些易腐食品时大多在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棉被也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因为缺乏专业化的冷藏车辆,无法为冷藏冷冻产品在流通环节提供温度上的保障,极易造成运输过程中的产品质量问题,达不到客户满意的配送服务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冷藏车的耗油量远大于同等马力的普通载货车,若大力发展冷藏车,我国的节能减排任务会更加艰巨。

再以冷库为例,目前美国人均冷库的占有量是0.23立方米,我国是0.034立方米。如果按照美国的资源配置,那我国的冷库资源存量应该在1亿吨左右,即在现有的基础上再扩大10倍。从耗能角度讲,1亿吨冷库1年的耗电量就是1亿千瓦时。但我国目前的电能消耗已经超过了美国,GDP却跟美国相去甚远。因此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是造成我国冷链物流落后的重要原因,同时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也遭遇了节能瓶颈制约。

(二)缺乏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

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在冷链配送的环节上发展缓慢。国内大部分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环节都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由于我国中小型生产商和经销商数量多、规模小,物流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低,商品容易在物流环节中腐烂变质。而为了保证商品的质量问题,需建立专业的冷链物流中心,但是冷链物流中心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的服务性工程,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一些生产企业也曾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但是由于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藏贮存,当面临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大多中小型生产和经销企业因大量的资金投入却得不到及时的回报而陷入困境。

一些中小企业期望通过外包的方式将冷链物流的业务交由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完成,一来企业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核心业务——产品生产上来,以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二来与社会性专业冷链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可有效利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专业化优势,完成冷链物流业务。但能提供综合性、全过程、专业化的现代冷链物流服务的企业并不多,目前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以货物、仓储、库存管理和运输为主。很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不具备专业的冷链物流运作体系,也没有冷链物流配送中心,以及足够的冷链运输和储存设备,难以满足生产商和经销商的需求。同时,本来就不太完善的物流网络重复建设,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同时造成冷链物流费用过高。

(三)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我国的冷链物流发展滞后,尚未实现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以食品行业为例,需冷藏冷冻的食品品种繁多,对温度的储存、运输等要求各异。但目前此领域的相关技术规定的缺失是我国冷链物流的又一不足,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质量为目的,所以它比一般常温品对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更大。

目前中国的食品冷链技术还不成熟,同时,冷链标准还不够完善,虽然近几年相继颁布了《冷冻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和储存》、《易腐食品机动车辆冷藏运输要求》、《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文件,但在具体的执行标准和硬性文件法规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空白和漏洞。

二、我国冷链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的应用

针对我国冷链物流存在的种种不足,如何充分整合资源,保证产品的质量在各个物流环节不受损坏,如何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冷链物流模式,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当前大多数冷链物流企业的规模小、资金不足、信息化和专业化程度低的情况下,必须寻求一种能够适应现有配送实力的冷链配送模式。而发展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已经被认为是我国冷链物流配送模式的优化选择。

共同配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配送业务的企业相互合作,对多个用户共同开展配送业务活动的一种物流模式。企业配送的目的就是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共同配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配送业务的企业相互合作,自然必须通过周密的计划安排,可以借合作方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在信息上和设施设备方面实现共享,这也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共同配送其实就是共享资源的过程,是为适应企业生存发展需要而形成的一种重要的配送模式,它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减少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一)降低物流成本

发展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多家企业之间可以对企业的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等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物流货源的优化配置,将多家企业的零散货物整合成一次性运输,达到冷链物流配送的经济规模。运输企业的规模化可使冷藏冷冻专业车辆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装载效率明显提高,在提高物流效率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商品的腐烂率,保证商品的质量。同时由于资源实现共享,减轻了企业对大量冷藏冷冻设施设备的投资负担和风险。

(二) 提高物流服务水平

由于多家企业需要共同完成配送任务,企业之间需要共建信息系统与网络,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快速反馈,从而带动了条形码技术、扫描技术、GPS技术等现代化装备在冷链物流领域的运用,自然物流服务水平也就得到相应的提高。

由于RFID技术具有非接触性、耐用性、操作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一卡多用、可重复使用和穿透性等特点,因此可连续记录冷藏冷冻食品对温度变化的数据和相应的时间记录。如将RFID技术引入到冷链物流中,可对冷冻冷藏食品的生鲜度进行实时实地管理,实现食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监控,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满足客户的需要。

三、减少污染

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交通拥挤、环境噪声及车辆尾气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开展冷链物流的共同配送,可实现统一管理,将运往同一地区的商品统一运送,大大减少了运输车次,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降低了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冷链食品的特点相同,整个冷链物流业可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冷链物流业的共同配送。

[参考文献]

[1]张月华.新时期我国鲜活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08(4).

[2]姚乐.乳品冷链物流外包运作的探讨[J].物流科技,2008(9).

[3]张庆英,曾毅.冷链物流中心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10).

[4]李荣融.加强设备管理 为安全生产服务[J].中国设备管理,2001(1).

[5]邹毅峰.食品冷链物流的安全可靠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9.

[6]喻剑.RFID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

[7]高旭林,秦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冷链物流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4).

[8]方昕.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和思考[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4(11).

上一篇:浅谈绿色包装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自组织演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