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准备对高职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10-19 10:44:28

就业准备对高职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分析

摘 要 采用跟踪研究的方法,在就业前对630名高职院校在校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就业前的社会实践、学校就业指导和就业准备情况,并获取了其中489名跟踪样本的毕业后就业质量数据,建立了就业准备对就业质量影响的路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学生就业准备主要包括能力准备、心态准备、行为准备和资历准备4个因子;高职学生能力准备和资历准备在不同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就业准备受到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专题讲座和社会实践等因素的显著影响;所建立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能力准备、心态准备和行为准备3个维度对高职学生初次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资历准备对就业质量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 高职生;就业准备;就业指导;社会实践;初次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7-0049-07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实现民族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坚力量,其能否成功就业不仅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进行了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一方面受到学历、英语水平、计算机等级水平等人力资本的影响[1][2],另一方面还会受到社会资本的显著影响:社会资本越高的大学生,其就业质量也越高[3][4]。但是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准备状况及其对就业质量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缺乏,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的人力资本存量明显处于劣势地位,其就业前的准备工作能否有利于提高初次就业质量,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实证研究基本是通过对毕业生实施一次性调查获得所有的相关数据。这种事后调查存在一定弊端,不能真实反映变量间的关系,就业质量高的学生会倾向于认为自己的就业能力强,就业准备充分,而就业质量不理想的学生会认为自己就业能力弱,就业准备不充分。而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在就业前先获得就业能力、就业准备的评价数据,利用毕业后就业质量的追踪数据来探讨毕业前的就业准备情况对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质量的影响则能够更好地反映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之间的真实关系。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一)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概念及内容

目前国内对于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就业准备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邵海燕、胡芳[5]认为就业准备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核心竞争力的准备,主要包括就业心理准备、综合素质和能力准备。肖云、黄颖婕[6]对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认为就业准备是大学生在就业之前,为实现最佳职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岗位而进行的知识、能力、心理、个人规划、政策形势等方面的预先安排或筹划行为。杨柳玉[7]认为大学生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最佳就业目标或赢得较满意的工作而进行的各种准备,主要包括知识能力准备、心理准备、职业关注和自我认识等。彭仲生、罗筑华[8]通过文献和头脑风暴法收集到就业准备评估的33个评估指标,并将这些指标合并为8个类别,分别为认知准备、思想准备、知识准备、能力准备、精神准备、材料准备、信息准备和身体准备。因此综合已有研究,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准备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就业准备是指大学生在就业前,为获得一份满意工作而进行就业规划、就业信息、就业技巧方面的准备,而广义的就业准备不仅包含狭义的就业准备内容,还应包括心理、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是个体面向未来工作,促进生涯发展和获得职业成功的各方面准备。

(二)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影响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Super)将自我概念的理论引入到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生涯发展理论。在生涯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和不同的职业成熟指标,而职业成熟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W生是否积极地对自己的职业未来进行规划,对各种可能的职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利用[9],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准备存在密切联系,而有效的辅导和生涯辅导可以提高职业成熟度[10]。刘宏波、黄锋伟[11] 认为,学校可以采取多渠道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就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就业技巧,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实证研究证明了就业指导对于提升求职技巧等应聘能力方面的作用,余新丽、刘建新[12]将就业指导作为干预因素, 采用前后测的方法探讨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应聘能力、团队能力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简历制作,信息搜集,职业规划,面试技巧以及团队能力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另外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就业准备也有一定的影响。李志兵[13]认为,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评估职场环境,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错误的求职心态和求职行为;马小红[14]指出,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多途径获取工作信息,有利于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心理素质,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可见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能力、信息等准备工作。因此综合以上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1:就业指导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社会实践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大学生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

良好的学习成绩、就业能力、就业心理加上科学的求职方式和技巧是大学生获得成功就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国内已有部分研究对大学生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孙灵[15]在研究中发现就业准备和就业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邓婷[16] 在研究中发现大学生为就业做的准备对其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就业准备越充分,其就业机会越大,就业质量越高。肖云、黄颖婕[17]通过对重庆,四川等地区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就业准备中的就业能力准备,求职行动准备,政策形势准备对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因此综合已有研究,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H3:大学生就业准备对于初次就业质量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二、数据来源与变量赋值

(一)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数据分两次搜集,2015年11月至12月期间,首先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准备问卷对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3所高职院校的在校三年级学生进行第一次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在求职前的就业准备、就业指导以及课外社会实践等情况。第一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83份,收回有效问卷630份,有效率为92.24%。第一批630份调查数据主要用于探索就业准备的因子结构,以及分析就业指导、就业专题讲座、课外社会实践对就业准备的影响。第二次调查是在2016年6月期间通过联系各学校就业负责人,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反馈表进行搜集和整理,就业质量反馈表主要包括工资收入、工作对口性、就业满意度、就业稳定性等内容,由于部分学生专转本或未向学校递交就业质量反馈表等情况,导致部分跟踪样本流失,最终获得有效追踪样本489份。第二批489份就业质量数据主要用于分析就业准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所调查的样本的具体情况见表1,总体来说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注:斜线左边为630份样本数据,斜线右边为489份追踪样本数据。

(二)变量选取与赋值

1.就业准备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从能力准备、心态准备、技巧准备、信息准备以及资历准备等方面编制出初始题项23个。其中能力准备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弱,2表示较弱,3表示一般,4表示较强,5表示强,代表题项为“你觉得你的口头表达能力如何?”;心理准备、技巧准备以及信息准备也是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1表示不符合,2表示比较不符合,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符合,5表示符合,代表}项为:“我相信我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我向老师及家人寻求求职方面的建议”等。资历准备主要包括奖学金、三好学生、技能证书等题项,采用的是2分计分,1表示没有,2表示有。

2.就业指导与实践

研究选取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专题讲座和课外社会实践3个因素作为高职生就业准备的影响变量,来考察就业指导与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就业准备的影响,就业指导课程的题项为“您认为就业指导课对您今后找工作有帮助吗?”,1表示没有帮助,2表示有帮助;就业专题讲座的题项为“是否参加过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专题讲座?”1表示没有,2表示有;课外社会实践的题项是:“除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外,你有没有参加过与本专业有关的其他课外社会实践?”1表示没有,2表示有。

3. 就业质量

由于不同学校所使用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表有所区别,因此选取就业质量反馈表中的工资收入、工作对口性、就业满意度、工作稳定性4个共同选项作为高职生就业质量的测量指标,其中工资收入为月收入,1000元以下赋值为1,1000~2000元赋值为2, 2001~3000赋值为3, 3000元以上赋值为“4”;工作对口性:1表示工作不对口,2表示工作对口;工作稳定性:1表示工作不稳定,2表示一般,3表示工作稳定;就业满意度:1表示不满意,2表示一般,3表示满意。

三、实证结果分析

基于前述的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本部分主要研究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及其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具体从三方面进行阐述:一是探索和验证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的结构;二是分析不同性别、专业大学生在就业准备上的差异,以及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对于就业准备的影响;三是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的具体关系。

(一)就业准备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将630份样本进行随机分半,其中一半样本进行就业准备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另一半随机样本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进行交叉验证,以检验就业准备的结构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选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旋转的方法,第一次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共抽出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6个,再删除在多个因子上有相近负荷的两个条目,不好解释的项目,以及只有一个项目的独立因子后进行第二次探索性因素分析,适合性检验结果显示KMO=0.858,巴特莱球形检验值为1981.34,p

第一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5.832,解释30.694%的方差,因子的主要项目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适应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的自评得分。这8个项目反映的是个体就业能力的强弱,因此将该因子定义为“就业能力准备”。

第二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1.947,解释10.248%的方差,因子的主要项目包括:乐观性,求职的自信心,主动性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这4个项目反映了个体良好的求职心态,因此将该因子定义为“就业心态准备”。

第三个因子的特征根值为1.584,解释8.336%的方差,因子的主要项目包括:招聘信息的搜寻,求职前进行职业的规划并向教师及家人寻求求职方面的建议。这3个项目涉及求职工作中的主要行动,因此将该因子定义为“求职行为准备”。

第四个因子的的特征根值为1.354,解释7.128%的方差,因子的主要项目包括:奖学金情况,三好学生情况,英语证书以及职业技能证书。这4个项目主要涉及个体的在校学习和学业成就情况,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就业资历准备”。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另一半随机样本(n2=311),对就业准备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该模型χ2为303.443,df为146,χ2/df为2.078,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850,TLI为0.888,IFI为0.916,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14,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59。以上指标表示就业准备结构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模型可以接受,大学生就业准备主要包括就业能力准备、就业心理准备、求职行为准备和就业资历准备4个因子。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准备的差异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本部分主要考察第一次调研的630份数据中,不同性别、专业高职生在就业准备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就业指导课程、社会实践、就业讲座等因素对高职生就业准备的影响。统计结果表明,能力准备和资历准备在不同性别、专业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情况、课外社会实践情况、就业讲座情况对于学生就业准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情况见表3。

1. 能力准备上的差异比较

在性别上,男生的创新能力要显著高于女生(t=4.216,p=0.000),理工科学生在动手能力上要显著高于文科学生(t=2.753,p=0.006);就业指导课程对于能力准备各个维度均没有显著性影响;课外实践对于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存在显著性影响: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上要显著高于未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t=2.277,p=0.023;t=3.269,p=0.001);但是就业指导讲座对于就业能力准备没有显著性的影响。

2. 心态准备上的差异比较

心态准备在不同性别和专业上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心理准备中的主动性在课外社会实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在主动性上要显著高于没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t=2.034,p=0.043)。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心理准备中的就业自信维度有显著性作用,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有帮助的学生在就业自信上要显著高于那些认为课程没获得帮助的学生(t=2.200; p=0.029);就业讲座对就业的心态准备不存在显著性影响。

3. 行为准备上的差异比较

不同性别和专业的学生在行为准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职业规划和信息搜集在就业指导课程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有帮助的学生在职业规划和信息搜集行为上要显著多于认为就业指导课程没有帮助的学生(t=2.420,p=0.017;t=2.235,p=0.026);で蠼ㄒ樵诳瓮馍缁崾导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过课外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就业建议寻求上要显著多于未参加过社会实践的学生(t=2.580,p=0.010);职业规划行为在是否听过就业讲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听过就业讲座的学生在职业规划行为上也要显著多于未听过讲座的学生(t=2.367,p=0.019)。

4. 资历准备上的差异比较

奖学金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女生在奖学金上的情况要显著好于男生(t=2.518,p=0.012);英语证书上,文科生要好于理工科学生(t=2.937,p=0.003),而技能证书上,理工科学生要好于文科生(t=4.011,p=0.000);就业指导课程对于技能证书有显著性影响: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对将来找工作有帮助的学生在技能证书情况上要好于认为没有帮助的学生(t=2.184,p=0.031);社会实践和就业讲座对于资历准备没有显著性影响。

就业指导课程、就业专题讲座是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求职方法、调整就业心态,树立正确求职观,促进个人成功就业的重要手段,而课外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校期间提前接触工作、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升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无论是组织手段还是个人途径,就业指导课程、专题讲座及课外社会实践都有利于个人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提升就业竞争力。本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就业指导课程对个体的就业自信,职业规划、信息搜集和技能证书获得等有显著性的影响,就业专题讲座对个体的职业规划行为有显著的影响,课外社会实践则对创新能力、组织能力、主动性、建议寻求等方面有显著的影响。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准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路径分析

本部分是根据第二次调研获得的489份就业质量跟踪数据,探索高职学生毕业前的就业准备情况对毕业后的初次就业质量的影响路径。将工作稳定性、就业满意度、工资收入和就业对口性作为高职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的观测变量处理,使用AMOS建立就业准备对就业质量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所建立的模型χ2为429.031,df为220,χ2/df为1.950,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860,TLI为0.906,IFI为0.926,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25,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53。由于资历准备对就业质量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12,p=0.219>0.05,路径系数不显著,因此删除该路径后重新建立就业准备与就业质量的关系模型,最终所建立的模型χ2为337.799,df为146,χ2/df为2.314,规范拟合指数NFI为0.881,TLI为0.905,IFI为0.929,比较拟合指数CFI为0.927,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为0.062,模型各项拟合指数良好,模型可以接受,见图2。在就业准备各因子中,能力准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最大,其次是心态准备和行为准备,对于高职学生而言,资历准备对于其就业质量并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研究结果表明,资历准备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并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换言之,奖学金、三好学生、英语证书等并非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并不会过分倚重于专科毕业生的各类证书和奖状。

本研究的调研结果还发现,个人的就业能力准备水平对于初次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说明相对于各类证书和奖状而言,就业能力才是影响专科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性因素,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也更为看重个人的实际能力,并不只是单看个人的学习成绩。

因此,对于专科生而言,在校期间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职业技能,注重就业能力的发展。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上需要以能力为导向,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产学研用,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具体而言,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模式选择、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需要加强与政府、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协同与合作。例如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以“根据市场设专业,根据需要定课程,根据岗位练技能”为指引,围绕“一平台、二特色、三突破、四提升”的专业建设思路,创新“多方联动、合作发展”的专业办学机制、构建“订单培养、师徒结对”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共培共享、合作互融”的双师结构团队、建设“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实习实训基地、提升“四技支企,辐射区域”的社会服务能力,实现了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促进了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

(二)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的就业准备水平

研究发现,就业指导课程对个体的就业自信心、职业规划、信息搜集和技能证书获得等有显著的影响,而个体的就业自信心、职业规划、信息搜集等就业准备情况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质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就业指导在提升高职学生就业准备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毕业前的调查中,有409人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对于今后找工作有帮助,而有221人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对今后找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程,在授课方式上可采用专家讲座、角色扮演、面试模拟等方法,以丰富就业指导的授课形式;同时在就业指导内容方面,可根据专业和岗位的特点,开展针对性的指导,实现就业指导内容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在授课的学时上,应该采用长期授课和短期讲座相结合的方法,调查结果显示短期的就业专题讲座对于大学生就业准备的提升效果十分有限,就业指导应当贯穿于大学的整个学习阶段;最后,学校应该做好就业指导效果的跟踪调查,根据实际反馈的结果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整。

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需要大学生个人的积极参与。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必须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认真学习并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和求职的技巧,调整好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做好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准备。

(三)鼓励课外社会实践,实现课堂知识的有效转化

课外社会实践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有效载体,是个体接触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锻炼和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有些学校缺少对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监督和指导,使得课外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学生并没有真正的参与到课外实践中去,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要提高认识,重视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丰富和创新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合理做好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的计划安排,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地区大学生的特点,由专业课教师带领,分组进行针对性指导。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应注重⒋笱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需要、专业实践需要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加强对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监督和结果的考评,建立健全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考核体系,做好课外实践成果的总结工作,将大学生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到教学考评体系中。对于职业院校学生个人而言,应当提高参加课外社会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寒暑假时间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升就业能力。参 考 文 献

[1]黄敬宝.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 2012(3):53-60.

[2]李珊珊.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对我国新生代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3.

[3]徐莉, 郭砚君.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社会资本关系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9):85-90.

[4]刘新华, 杨艳.家庭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差序就业――关于家庭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的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5):66-68.

[5]邵海燕, 胡芳.大学生就业机会:内涵的回归与就业准备[J].中国青年研究,2005(2):63-68.

[6][17]肖云,黄颖婕.大学生就业准备行为与就业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1(1):46-50.

[7]杨柳玉.大学生就业准备现状调查研究--以广东省两所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2014(12):254-256.

[8]彭仲生, 罗筑华.大学生就业准备评估量表的编制与应用[J].现代大学教育,2015(1):90-93.

[9]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5):84-87.

[10]王晓岩.建立全程就业指导体系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8(2):54-59.

[11]刘宏波,黄锋伟.大学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4):46-47.

[12]余新丽, 刘建新. 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6(12):76-79

[13]李志兵.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4):70-72.

[14]马小红.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J].教育探索,2013(4):52-53.

[15] 孙灵.大学生就业准备与实现研究――以重庆四高校为例[D].重庆:重庆大学, 2008.

[16]邓婷.主观认知、就业准备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系――基于长沙2007 ~ 2009 届高校毕业生的实证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8.

上一篇:环境保护税法创新财税制度 下一篇:跨界当导演成风作家进军影坛能否“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