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10-19 09:59:22

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

1语文课堂应更重视知识的生成性

教学中多媒体特别是PPT的使用,让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节课的知识容量也增多。但PPT课件毕竟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能生成的教学重点和突发事件较多,如果照章宣科,在语文教学中不加变通的一味的依靠PPT教学,不利于教师的临场发挥与思考。学生在被PPT特效吸引的同时,又会分散注意力、产生视觉疲劳,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使用PPT等要恰当、要适度。PPT要服务于教师的“讲”,课堂教学的技术化不能见物见事而不见学生。教师长期地用PPT灌输知识、学生借助PPT学习,导致学生只是教师备课成果的观赏者,而非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思考者,这种被动式学习会妨碍学生自我思考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将影响学生的发展。利用板书,“边讲、边问、边练”的授课过程与方式,在学科教学里仍不可或缺,它能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师生的合作探究,有助于师生课堂合作、共同参与,提升学科思维质量,也有益于展示教师的风采。

2语文课堂要实现文化的传承依然要依靠教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一节课中大量使用PPT等多媒体教学,会限制学生思维、缩短他们的有效思维时间,使学生“消化不良”、难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电子课件、电子板书等区别于统治课堂,教学中声、形、色俱全,热闹、新奇,学生是看得多、思考得少,真正获得的有效知识有限。教学过程由师生对话、目光接触、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构成教学元素,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层层剖析或细腻的分析、精湛的表达、激情洋溢的话语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热度与激情,让学生在听课中接受美的熏陶、美的享受,让教师的激情激发学生内心的怦然心动。课堂是传播文化、实现文化传承的场所;有效教学是一个文化过程,各科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更应该通过言行来传播文化。教学中滥用PPT或以多用PPT为荣,将导致教学异化与课堂异化,会淡化教学的文化性,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位专家说“教学中引入与运用信息化手段——离开了‘互动’,不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无选择地采用多媒体技术,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出现了PAC、TAC——人辅助计算机、教师辅助计算机,而非所希望的CAP、CAT——计算机辅助人、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师完全低着头,对着计算机,照念计算机屏幕上的字,照屏宣科,一字无误,这为何教学?!”这段话对当下课堂教学之现状有启发和警示作用。多媒体教学不能“法定化”、“程式化”,要因课、因课型而定,因需要而定。

3语文教学的精彩要靠教师来演绎

鼠标不能取代粉笔,屏幕不能代替黑板。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教学中,师生永远是主体、是主导。上课时,不能远离、抛开课本;在《教学勇气》一书里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对自身的认同。有效教学和教学的精彩主要靠教师,而非各种机器。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说,技术能瞬间把信息传遍全球,但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使用多媒体技术不可忽视教学的需要和学生情感体验与领悟的需要。多媒体课件华丽好看,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缺点是一晃而过,学生的印象不深;电子版书、PPT虽方便,但少了现场的生动、过程的舒展,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讲解和板书绝对不能少,教学不是“机器活”,它是“活”的,而非“死”的。课堂教学当以人为本、以技术为用,让技术为教学服务,让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贡献。

上一篇:随女儿一同成长 下一篇:日本政府“购岛”为何是非法的、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