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19 09:40:52

武威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从发展历史看,与全国竞相发展的势头相比,由于各项条件的制约,武威市体育产业发展还存起步晚、基础差、拉动力不强等问题。通过对武威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发展对策如下: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思想观念;发挥部门互动作用,壮大体育人口和拉大体育消费;坚持市场导向,完善产业布局;整合体育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关键词:武威;体育产业;现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098-02

一、武威拥有体育产业发展的历史和资源优势

武威,古称凉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旅游标志之都,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之地,自古就有“人烟朴地桑柘稠”之说,具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战略优势。秦汉至唐,月氏、匈奴、羌、鲜卑、回纥等少数民族先后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擅长跑马、射箭、摔跤等活动,具有较强的体育特色。汉武帝开设“河西四郡”,带来中原大地武功、拳术、刀、剑、弓等流行于民间。晋时“凉州大马,横行天下”,也是武威军功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武威城乡古今逢年过节,喜闹社火,项目有跑旱船、耍狮子、打熊、舞龙、打腰鼓、踩高跷等,深受群众喜爱。

《钦定四库全书》(甘肃通志卷二十一)风俗篇提到“人事慷慨,烈士武臣多出凉州。虽居戎域崇节俭,敦礼让,质而不野,尚武兴文”。说明武威体育运动在古代就很活跃。武威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体育运动基础,为武威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历史支撑。

二、武威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1.体育产业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全市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四个一”工程,以体育馆、训练馆、游泳馆、群众健身广场为重点的武威市体育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占地面积156.185亩,建筑面积为18 481平方米,其中标准场地14个,非标准体育场地1420个。全市有体育运动学校1所,业余体校5所,省级传统体校8所,市级传统体校14所。有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所,市级健身俱乐部、健身中心9所,体育辅导站及健身站362个。体育产业呈现出发展步伐加快,从业人员规模不断壮大的良好势头。

2.竞技体育取得了显著成绩

近年来,全市体育发展坚持抓教练员队伍和运动员队伍建设为重点,体育事业发展成就显著提高。累计为省队和省体校、各类院校输送体育后备人才近一千人。其中,向国家队、八一队输送运动员3名,向省队和省体校输送运动员一百多名,培养健将级运动员3名,一级运动员32名,二级运动员524名。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金牌5枚、银牌1枚、铜牌5枚,32人进入录取名次;在全省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94枚、银牌71枚、铜牌86枚,有3人3次打破22项全省记录,有65人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3.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日趋完善

全市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发展指导意见》、《全民健身条例》和《甘肃省全民健身条例》、《甘肃省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结合武威实际,制定了《武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武威市发展体育现代服务业规划》、《武威市“十二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武威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依法加强体育事业发展管理,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制度保障。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搭建体育经济发展的交流互动平台,有效推进了体育产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发展道路。

4.社会和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全市各种球类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丰富多彩,其中,天祝县赛马会和锅庄舞、古浪县沙滩拔河、民勤县周末排球联赛和每年一届的运动会、凉州区的冬季越野赛等已形成品牌和规模。全市每年举办各类体育活动1300场次以上,参与人数15万以上,体育活动人口达88.5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5.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加大,完成了各类体育指导员的信息注册工作。目前全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1259人,其中,国家级10人、一级87人、二级470人、三级692人。

5.体育用品市场不断完善壮大

初步调查,全市销售体育用品的各类市场及商店有171家,从业人数为369人,年销售额达1422万元。体育用品营销规模化不断扩大,解决了城乡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武威市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武威体育产业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与全国整体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1.体育产业市场体系不健全,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观念上没有把体育真正当成一个产业来看,忽视了这个领域的市场化,没有认识到体育产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目前,武威市还没有比较系统的体育产业政策,现有体育产业仍存在双轨制的痕迹。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显得相对不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的城市定位不相匹配。体育产业的社会投融资优惠政策体系尚未形成,产业资本市场没有形成。体育市场管理法制化程度不高,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从结构来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销售领域,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形不成产业链。行业管理制度、自律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没有发挥好市场导向作用,缺乏合理布局,对产业政策和市场的培育研究不够。武威曾经较为突出的自行车运动基本消失,有市场潜力的体育项目有待开发。

2.体育产业消费意识滞后,缺乏支柱产业和品牌

目前,武威市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明显滞后于较发达的城市。“花钱买健康”、“健康投资最实惠”的体育消费观还没形成。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合理。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体育产业总体上还处于规模小、分散化经营的阶段,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能力弱。在大型商场销售的体育健身用品来自外省市。一般性体育活动不少,但定期举办的大型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竞赛表演几乎没有。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不少,但发挥名人效应的品牌没有,制约了武威体育产业市场竞争力。

3.体育产业投入经费不足,体育场馆设施数量少质量差

武威是欠发达地区,财力十分困难,投入到体育产业的经费非常有限。绝大部分村组乃至乡镇财政没有体育经费预算,体育事业经费开支几乎为零。从市县区和乡镇看不到有规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活动设施,无法满足居民体育锻炼和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仅有的体育场地、场馆设施老化,功能不全,社会开放程度低,体育锻炼普及力度不够,造成体育锻炼观念不强,体育人口有限。

4.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结构来看,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销售领域,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形不成产业链。行业管理制度、自律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体育产业没有发挥好市场导向作用,缺乏合理布局,对产业政策和市场的培育研究不够。武威曾经较为突出的自行车运动基本消失,有市场潜力的体育项目有待开发。

5.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匮乏

体育产业市场、管理、体制、专业人才机制的建立任务艰巨。现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严重缺少高素质综合性专业人才,缺少懂经营、管理、法律、体育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专业构成都不容乐观,已成为制约武威体育产业长足发展的瓶颈。

四、促进武威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的精神,结合武威经济和体育产业发展,笔者认为加快发展武威体育产业的主要对策可考虑以下几方面。

1.加强组织领导,转变思想观念

要加强体育产业发展的领导,要提高对发展体育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尽快将体育产业纳入经济发展的全局,制定出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划。根据《体育法》等法律法规,加强相关立法工作,制定本市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的建立,编制武威市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完善体育中介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方面的立法。完善税费优惠政策,鼓励各种经济竞相参与和兴办体育产业。建立和完善政府财政投入、社会集资、税收、体育彩票和体育基金等在内的体育产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体育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2.发挥部门互动作用,壮大体育人口和拉大体育消费

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要建立协作机制,从学生体育抓起,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观念。同时,出台鼓励学校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面向社会开放,合理收费,鼓励学校利用体育现有资源,如体育培训班、健身、娱乐等体育服务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健身运动,提高体育人口比例,培养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消费群体。通过税收等一系列鼓励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调整,使现有体育健身场馆得到发展,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引进国内外大型专业体育公司、企业进入武威,要争取能够举办几次较大型的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同时,举办有武威地方特色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树立品牌效应的体育活动,不断提升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水平和质量,推动全社会的体育消费水平。

3.坚持市场导向,完善产业布局

根据武威的实际,把“优先发展、引导式发展、探索式发展”结合起来,合理布局产业结构。组建武威体育产业协会,吸纳知名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成为会员单位共同发展。培育体育产业经营人才,完善体育经营体系,推进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规范市场管理,保障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合体育场馆资源,有效调控合理收费、免费开放等多种需求。

4.整合体育资源,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体育产业化,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要扭转体育发展滞后的状况,重点发展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的核心产业,开发和盘活现有体育系统国有资产,通过带动体育用品市场、中介市场和无形资产市场的发展,调整宏观经营和管理思路,通过资产重组,将体育产业信息、技术、组织、资源、管理、人才等方面优势发挥出来,面向市场、挖掘潜力,注重资本运作和科学化和效益最大化的运用,兴办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体育产业实体。提升体育用品制造业,大力扶持体育用品生产开展创名牌和创名牌商标活动,要借助全运会、省运会、市运会,体育节全民健身活动日等大型活动,精心策划上档次的体育休闲、展示会,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商机和平台。

参考文献:

[1]臧连明.珠江三角洲体育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体育学刊,2006,(2).

[2]谢智.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3]陈文胜,谭晔茗.湖南体育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1).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 下一篇:农村小学家校信息交流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