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市循环农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01 03:44:33

武威市循环农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分析

摘要对武威市循环农业发展现状进行概述,提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发展优势与前景进行了系统分析,对下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循环农业;前景;对策;甘肃武威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286-03

AnalysisesonProspectsandCountermeasuresofCycleAgriculturalDevelopmentinWuweiCity

LIU Xing-chengPENG Zhi-yunLU Xiang-shengLI Yong-d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 in Wuwei City of Gansu Province,Wuwei Gansu 733000)

AbstractThe status quo of the cyc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summarized,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prospects was analyzed at the same time,th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cycle agriculture;prospect;countermeasures;Wuwei Gansu

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是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发展三角区域的重心位置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带,也是亚欧大陆桥的中心区位,属西北内陆绿洲灌区,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制种玉米、高原夏菜、酿造原料等多种优质农产品和牛、羊、猪等商品畜牧业生产基地。作物配置、种养结合、庭院生产等多种形式的循环生产模式遍布于农业发展之中,但这些零散的、不规范的、系统性相对低下的循环生产技术在获得局部效益的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提出了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着力培育壮大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养殖暖棚为主的畜牧业,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把发展循环农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方向,以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产业为主导,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农村沼气和加工企业为纽带,主推以“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为主体的生产模式,建立种植、林果、养殖三类示范基地,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可再生能源,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快建设生态家园,科学集成和示范推广循环农业先进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1-2]。

1发展现状

1.1节约型农业发展

大力推广节地、节肥、节水、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控力度,大幅度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

1.1.1土地产出率逐步提高。近几年,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以葡萄、红枣、优质梨、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大幅度压减低效作物面积,不断提升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益。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农田光热水土资源周年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农业产业间关联循环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形成了典型间作模式循环生产、周年覆盖生态安全型作物配置循环生产、微生物作物共济资源高效化循环生产、特色林果间作高效循环生产等作物配置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生产技术体系,增强了物种互作效应,提高了农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了土地生产力,为实现节地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1.1.2农田灌溉制度初步建立。积极推行农艺、工程、农机节水相结合,以作物需求为主,大力推广垄膜沟灌、垄作沟灌、膜下滴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加快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水资源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最大化。2012年,全市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4 380 hm2,占到灌溉农田的81.5%,可节水1 200~1 500 m3/hm2,年可节水1.6亿~2.0亿m3。建立和完善了水资源配置和调度、水价改革、地下水取水计量控制等制度,将水量分配到户到地,初步建立起了配水到户、定额管理、轮次控制的精准灌溉机制,农田灌溉水资源利用系数由2006年前的0.30%~0.40%提高到目前的0.52%~0.66%,全市农业用水量12.18亿m3,单方水农业增加值提高到5.50元。

1.1.3测土施肥全面覆盖。2006年以来,武威市三县一区先后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初步建立了不同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制定了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施肥配方,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步入普及推广阶段,至2012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223 333 hm2,基本实现农作物全覆盖,平均节肥5%左右,年减少化肥施用量1.8万t,平均增产384 kg/hm2,增幅4%~6%。

1.1.4科学防治病虫草害。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狠抓病虫检测预报,大力推广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进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指导农户开展科学防治,提高农药有效率,减少农药污染。2012年,全市开展大田作物综合防控63 400 hm2,绿色防控3 466 hm2,统防统治5 600 hm2,平均农药使用量较2011年下降2.4%。

1.1.5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2010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农药管理禁止经营使用高毒农药的通告》,从源头上禁止了高毒、高残留等禁限用农药的使用;全面限制使用超薄地膜,积极推广厚度≥0.008 mm的地膜,以减轻白色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1.2标准化清洁生产

1.2.1设施农牧业稳步发展。紧紧围绕“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着力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生产清洁化的农业生产模式。2012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26 827 hm2。累计建成养殖暖棚1 542万m2,创建省、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2个,畜禽饲养量达到1 651.9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5.04万t,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61%以上,规模养殖废弃物有效利用率达到52%。

1.2.2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全市已制定地方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2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80个,形成了覆盖大宗和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体系。目前,农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达56个,原料基地达82 267 hm2、产量达65.7万t;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达11个,原料基地达1 727 hm2、产量达3.3万t;有效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18个,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产地达10个、面积达3 893 hm2、产量达9.5万t,养殖业产地11个、饲养量338.7万头(只);凉州区被列入国家级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区,凉州区、古浪县被确定为省级无公害生产示范县,天祝县被列入省级绿色高原夏菜生产基地。

上一篇:关于推进东营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大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