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

时间:2022-10-19 07:56:55

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

【摘 要】合作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创设情境达到教学目的,通过全体学生的思考、讨论、组间竞争,产生兴趣,寓学于乐,学而不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关键词】合作 自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145-0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的主动为主,以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为主线,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参与是锻炼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催化剂。应试教育下的学生早已失去主动参与意识,没有学习方法和目标,只是被动地做大量的机械练习。长期下去会使学生的思路狭窄,形成思维依赖。学生在交流各自思维过程和分享思维结果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发散思维和完善了思维品质,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的意识。

一 数学课堂打造学生学习平台

近年来,不少教师对如何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的问题作了各种探讨。由于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其效果仍然微乎其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要我们精心设计,就能创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法。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这番话已经说明了当前课改的目标,使教师的教最终达到不教,让学生自探科学之路。如在教八年级数学分式方程的应用题时,发散学生的思维,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探索学习。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解分式方程的方法,剩下的是应用题的审题、分析、和解决。教材编写贴近生活,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本来一堂课只能解决1~2道应用题,但采用探究方法,创设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境,一堂课可以解决好几道题,并能分析得头头是道,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做事,使素质得以提高,形成合作意识,还能激励学生们各尽所能共同完成任务。将事先分编成的程度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组组竞争,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进步作为评估奖励的依据。通过尝试,证明合作学习活动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公平合理的竞争条件、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使得课堂气氛紧张而和谐有序。由师生间的交流扩大到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活动,充分地开发课堂的人力资源,使教师教得活泼,学生学得主动。

合作学习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激励结构创造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小组成员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所以,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小组成员必须既要帮助他们的小组同伴,又要去鼓励他们为小组尽最大努力。小组相依性的理论基础要求小组成员能够确切地相互帮助或一起工作。这种行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小组获得奖励,而且小组得到奖励还可以在小组成员中激发直接目标行为。

对所学学科产生兴趣可以刺激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寓学于乐,才会学而不厌,有了兴趣才能会学、乐学、好学。为了学好数学中的每一个问题乃至每一个概念,教师都应尽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进入思维,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创新。较困难的问题在小组间进行讨论,集体归纳,教师尽量不干预。例如教学“近似数与有效数字”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在一起学习一段时间了,每个人的身体都长高了一些,那么你知道你同桌有多高吗?你的书本、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立即行动起来,进入状态,当学生经过实际测量后发现测量结果不同(这就是误差),但其结果是近似的,由此引入本课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分散学习的难点,又使学生享受较多的学习主动权。发挥合作学习的特点,逐步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三 合作学习模式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合作学习的特点不仅仅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更重要的是课堂之外的合作与探索,也就是学会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提出超越课本知识要求的问题,让学生适当引申,发现规律并探求解决途径。例如,学生学完二次根式以后,在复习时,为了归纳知识与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思考如何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同学们集思广益,实际操作,找到了几种测量高度的不同方法:(1)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物高与影长成比例;(2)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来解;(3)有的学生甚至把旗杆放倒后测量,虽然没有按要求去做,但教师也要给予鼓励,要善于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学会数形结合形成技能技巧。

总之,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当今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我们必须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创新。

上一篇:浅析职高英语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下一篇:小学语文之阅读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