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探析

时间:2022-10-19 07:33:46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探析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2

摘要: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诉讼,在构建过程中,遇到当事人适格这一最大理论障碍,难以发挥作用,本文基于诉的利益理论,解决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所面临的理论困境,克服我国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障碍。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 当事人适格 诉的利益

一、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障碍

环境公益诉讼作为一种新型诉讼,在保护环境,维护公共利益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环境公益诉讼构建过程中,遇到了当事人适格这一最大理论障碍,使环境公益诉讼当事人的范围受到局限,限制了环境公益诉讼功能。环境公益诉讼是指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有关国家机关依据法律的特别规定,在环境受到或可能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情形下,为维护环境公益不受损害,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而向法院提讼,由法院依法追究行为人法律责任的诉讼。1环境公益诉讼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对于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动机可以是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也可以是基于公共利益的考虑。2环境公益诉讼不同于传统的民事诉讼是保护两造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其保护的利益可能是直接受到环境污染的当事人,也可能是间接受到环境污染的当事人。前者基于传统的当事人理论,可以得到解决,但后者的利益保护,依据传统当事人理论无法解决,造成多数环境公益诉讼案件被挡在法院大门外。因间接利益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遭遇到传统当事人适合的理论障碍,使得环境公益诉讼无法更好的发挥其功效。

二、当事人适格理论

当事人适格,又称正当当事人,是指在具体的诉讼中,对于作为诉讼标的的民事权利或法律关系有实施诉讼的权能,也即:能够以自己的名义或应诉的资格,这种资格,又称诉讼实施权。3当事人与当事人适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指形式上的当事人,即谁提讼,向谁提出诉讼请求。后者则是指对于本案的诉讼标的,谁应当有作为当事人或应诉的资格。当事人从普遍意义或宏观意义上予以适用,故采取程序意义或形式意义的界定,当事人适格,是具体到某一起特定的民事诉讼当中,判断当事人有无或应诉的资格。随着学界对当事人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以管理权为基础的诉讼实施权作为当事人适格的判断标准也逐渐发展到以诉的利益为当事人适格的判断标准。

关于原告适格要件规定,在《民事诉讼法》第108条,即原告必须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该条法律对诉讼资格的限制,忽略了公共利益的存在,关闭了对这些权利的救济之门。“如果按照上述的程序和条件来处理目前不断出现的新型纠纷,由于实体适格受害者的缺位,或者众多受害人一并参加诉讼而在法庭上提供证据进行辩论的不可能性,诉讼活动便难以进行,而且也难以实现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的任务。”4传统的原告资格标准旨在个案的救济,且为事后性,而环境污染具有公害性、继续性、反复性、间接性和潜在性等特点,故传统意义上过于严格的原告资格标准不能适应这种新型侵权行为谋求整体解决和事先预防的要求。因此,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应当突破传统标准的限制。实际上,原告资格的扩张已经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基本要求和环保立法的发展趋势,以诉的利益作为当事人适格理论的判断标准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诉的利益“乃原告谋求判决时的利益,即诉讼追行利益。这种诉讼追行利益与成为诉讼对象的权利或者作为法律内容的实体性利益以及原告的胜诉利益是有区别的,它是原告所主张的利益(原告认为这种利益存在而作出主张)面临危险和不安时,为了祛除这种危险和不安而诉诸于法的手段即诉讼,从而谋求判决的利益及必要,这种利益由于原告主张的实体利益现实地陷入危险和不安时才得以产生。”5诉的利益的作用“以已经由现行实体法构架起来的权利体系作为对照分析的蓝本,面对新的社会形势的需要,不断通过扩张司法的“口径”来形成新的权利。”6

三、诉的利益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提供理论支撑

诉的利益学说与管理权学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即使当事人对请求法院承认和保护的权利没有管理权或处分权,但只要有诉的利益,仍然可被认为是适格当事人,可以进行实体权利生成的事实举证和抗辩。7随着社会发展,纠纷类型越来越复杂,当新的诉讼类型出现,由于其体现的利益往往超越了个人可以处分的财产利益的范围,法律对这些应予以保护的权利类型并没有预先设定,如果固守传统诉讼形态下诉权专属于“直接利害关系人”的思维定势,则导致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权益的权利请求无法利用诉讼程序解决,甚至被诉讼排除。所以,当诉的利益成为司法救济的对象时,为保护和救济因环境污染受到侵害或威胁性损害的公众利益,法律有必要赋予较为广泛的市场主体以“诉的利益”及为维护公益而享有的独立诉权,允许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公民依法向法院提出环境公益诉讼,扩大诉讼适格主体范围。挥环境公益诉讼功能,保护人类环境。通过诉的利益,使该适格当事人利益的正当性在诉讼一开始就获得了法院的认可,法院形成了独特的司法救济权利的体系,而该适格利益能否得到法院裁判的承认并获得判决的效力,有赖于法院审理过程中双方的事实举证和抗辩,有赖于法院对双方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利益的冲突和再分配问题进行权衡。

四、以诉的利益作为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需要注意的问题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基于诉的利益来判断,它有利于保护环境,但若无限扩张或者缺乏有效的规制机制,则可能导致滥诉,既浪费司法资源,又妨碍行政效率和效力。基于诉的利益考虑,并不意味着对原告没有任何限制,更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捍卫“公共利益”为由提讼。考虑到制度的合理性,可以改革收费制度,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滥用诉权的当事人必须承担全部诉讼费用,包括对方当事人的律师费,以迫使企图滥用诉权的人在权衡利弊后谨慎行使诉权;借鉴日本、法国以及葡萄牙等国家对滥用诉权者科以罚金的制度,以增加其诉讼成本;建立损害赔偿机制,将滥用诉权的行为纳入侵权行为的种类进行规制。

参考文献:

[1]李爱年.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选择[J].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2]别涛.环境公益诉讼[M].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李龙.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刍论[J].现代法学,2000年8月

[4]齐树洁,著.民事程序法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5]谷口安平. 王亚新,刘荣军,译.程序正义与诉讼》(增补本)[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常怡,黄娟.司法裁判中的利益衡量:一种诉的利益观[J].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7]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002年

注释:

1李爱年:“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选择”载于《法学杂志》2010年第8期

2参见别涛:《环境公益诉讼》,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3李龙:“民事诉讼当事人适格刍论”载于《现代法学》2000年8月

4齐树洁著:《民事程序法研究》,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4页

5谷口安平:《程序正义与诉讼》(增补本)王亚新、刘荣军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8页

6常怡、黄娟:“司法裁判中的利益衡量:一种诉的利益观”载于《中国法学》2003年第4期

7肖建华:《民事诉讼当事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2002年版,第105页

上一篇:论我国犯罪论体系之调整 下一篇:国外刑事公开审判制度立法概况及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