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犯罪论体系之调整

时间:2022-09-18 01:57:08

论我国犯罪论体系之调整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9-00-01  摘要:我国平的评价犯罪机制则缺乏这一点,主张完全现行犯罪论体系而予以重新建构。本文则对此观点不以为然,试借鉴德日犯罪论体系之长而对我国耦合式的犯罪论体系进行修改,以使其适应现实司法实践需要,而非重构。

关键词:概念 不足 调整 结果无价值

一、犯罪论的概念

所谓犯罪论,可以分为狭义上的犯罪论和广义上的犯罪论。狭义上的犯罪论,也就是对各种犯罪类型所共通的犯罪的一般成立要件予以体系的论述,以明确相应行为是否属于值得科处刑罚的行为。这实际上也就是我国刑法理论中的犯罪构成理论。而广义上的犯罪除了狭义上的犯罪论的内容之外,还包括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罪数论等内容。1

笔者个人认为,应该从广义的角度来阐释犯罪论的概念。因为:

第一,这是犯罪论概念具体落实到现实司法实践之中的需要。在司法实践中,涉及到犯罪论的内容往往是广泛的,而非单一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所能涵盖,并且犯罪构成理论还存在着一定的瑕疵,也需要其他理论来予以相互补充。此外,刑法是服务于一定的统治阶级的,是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随着上层政治政策的变动,其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也得发生一定的变动,并非一成不变的,所以还关联到刑事政策等构成要件理论以外的内容,构成要件所能“一言以蔽之”。

第二,也是坚持先客观后主观认定方法的题中之义。在贝林格创建构成要件理论以来,关于主观要素的地位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近代以来,众多学者认为主观要素应该既是违法要素,也应该是构成要件要素以及责任要素,即主观认定贯穿于犯罪论体系的全程。笔者赞同这种观点,在这种观点中,彻底坚持了主客观相统一认定犯罪的原则,偏废其一都有可能造成一定理论上的倾向。

第三,也是通常人认识犯罪论概念的方法。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既然是犯罪论,那就应该把和犯罪有关的相关概念都纳入到其中。当然,除了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以外,还应该包括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共同犯罪和罪数论。

第四,是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理论需要。为了让犯罪人理性的对待自己的犯罪行为,允许犯罪嫌疑人在故意犯罪途中停止自己的行为,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法益侵害性以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

二、我国犯罪论体系的不足

我国平面式的犯罪论体系在与德日三阶层的体系相比,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不足:

第一,难以兼顾形势判断与实质判断。有学者认为,我国四要件犯罪论体系中,诸要件紧密相连,彼此印证,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明体系,从而共同维持着犯罪事实的整体性。如果行为实施符合构成要件,在理论上就可以得出结论,说符合四个要件的行为可以受到否定性的实质评价。所以,仅就理论而言,形式判断与实质评价同时完成,没有先后之分2。此外,另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的顺序不是信手拈来的,而是坚持了一定的科学认定的方法,即坚持了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的顺序,维护了先客观后主观的认定犯罪的原则。也同样可以体现在判断层次方面的主张,同样可以表现不同学者的价值趋向和逻辑导向。3笔者认为,我国犯罪论体系还是难以兼顾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后边的论者虽然名义上肯定应该坚持有层次的认定方法,但是认为我国的犯罪论体系就是这样的模式,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我国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实质上是平面式的模式,一个要件的认定和其他要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认定结论必然存在误差。

第二,主观判断有时优于客观判断进行。在我国的犯罪论体系中,缺乏评价的层次性,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同等重要,在平面式结构中看不出哪一个要件需要优先评价,也就无法防止人们先判断主观要件符合性是否存在。这种理论构架的直接后果就是人们在考虑主观要件之后才考虑客观要件,容易将没有法益侵害但行为人主观上有恶性的身体动静(但不是实行行为)认定为犯罪,从而人为扩大未遂犯的成立范围,刑法就可能在某些问题上不可避免的陷入主观主义的陷阱之中。4在我国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中,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正当也没有合适的地位。

三、我国犯罪论体系的调整

我国目前的犯罪论体系虽然存在着诸多不足,但是它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积累了众多经验与教训,也已经深入老百姓的心中,要想彻底、一步到位的建立起新的犯罪论体系,并非一日之功。笔者提倡建立一个过渡性的犯罪论体系,由于犯罪的认定过程大多存在于思维意识之中,并非按照理论按部就班的机械操作,往往留有一定的司法能动空间,所以犯罪论体系改革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工作在司法第一线司法实践人员的意识更新。我国犯罪论体系的改革是一个可快可慢的过程,这不仅取决于法律形式的确定,还关键在于这些理论必须深入到司法实践人员中去,从意识的深度中普及新的犯罪论体系。

第一,借鉴阻却事由的合理内容。我国传统的犯罪论体系缺乏完备的出罪机制,在存在阻却事由的情况下,可以为合理的排除犯罪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从而坚持了形式判断与实质判断区别对待的主张,同时也符合犯罪论广义上的概念。

第二,侧重结果无价值的判断。结果无价值与行为无价值的争端归根究底乃是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辩论。5既然坚持客观判断入手的观点,就得贯彻客观主义的立场,即坚持客观判断优先于主观判断的主张,同时也的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观点,不可偏废其一。在侧重客观判断的情况下,不能陷入客观主义至上的陷阱,必须主张正当行为(如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缺乏期待可能性等客观上有危害性的行为)的合法性。

参考文献:

[1]陈兴良,周光权.刑法学的现代展开[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张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场[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3]黎宏.刑法总论问题思考[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5]梁根林.刑事制裁:方式与选择[M].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6]大仁.刑法概说第三版[M].冯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8]陈兴良.口授刑法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上一篇:浅析刑事司法内部环境 下一篇: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