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象征的思考与本原语境的回归:北京奥运会射击馆设计

时间:2022-10-19 07:31:42

国家象征的思考与本原语境的回归:北京奥运会射击馆设计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自2001年底开始近6年间,先后参与了7项奥运会工程项目的国际设计招标。在经历了先前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奥运村等投标的落败之后,特别是国家体育场“鸟巢”方案的中标,以及她所带来的对北京奥运建筑语汇及表达的不容忽视的影响,使我们对接下来的奥运方案投标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奥运场馆要不要代表国家精神?奥运场馆设计的国家象征是什么含义?奥运精神、民族情结、国家尊严是不是应该作为设计要素,它们又该如何体现?射击馆的方案设计就这样伴随着沉重的思考开始了。

中标方案及方案调整

竞赛大纲要求,在国家体育总局射击射箭运动中心现有园区南侧的新征约6.5ha用地内建设2008奥运会射击馆。北京射击馆分资格赛馆和决赛馆两部分,资格赛馆设有50m靶位80组,25m靶位14组,10m气枪靶位60组,以及1Om移动靶靶位8组。决赛馆设置1Om、25m、50m封闭套用场地,共设有靶位10组,其中8组用于比赛,2组备用。资格赛馆设固定坐席1 000座,临时坐席5 500座,决赛馆设置固定坐席1 000座,临时坐席1500座。建筑限高18m~24m。承担2008年奥运会步枪、手枪的射击比赛,奥运会后,可承担重大bE赛(如奥运会、残奥会、世界射击锦标赛及其他国际赛事)、承办国击赛事,国家射击一队,二队常年训练基地、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推广公众射击体育运动。

也许是“鸟巢”的胜出给了我们某些暗示,也许是将来作为国家射击队基地的奥运射击馆所肩负的国家级的使命,“国家象征”的情结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构思和创作。我们立意于表达从大地生长而起的理念,以刚性的体块为建筑母题,通过几何形体的切削、穿插、组合,展现跟大地紧密相连,塑造具有雕塑感的建筑形态。夸张的几何形体的表现,给人以奥林匹克的动感力量。

竞赛有7个单位参加,其中国外4个,国内3个。经专家评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澳大利亚GsA设计公司提出的设计方案入围优胜。

然而,方案的入围并非代表这个方案的实施。专家的评语是清晰的,方案建筑功能组织简洁,流线体系清晰,逻辑关系明确,空间关系流畅。通过简洁的剖面空间组织将大尺度的建筑功能统一系统化处理,形成便捷,简洁、方便识别的基本空间布局。为资格赛馆与决赛馆之间设置2层联系的天桥,有效解决了两馆之间的联系以及观众与运动员流线交叉。建筑内部引入了室内中庭,景观内院等做法,形成有特色的内部空间,易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为建筑节能打下良好的空间基础。资格赛馆采取了将10m靶场置于2层的做法,十分有利于节地、提高建筑使用效率。但由于过分强调建筑体量的表现力,原方案会带来建筑造价。空间使用效率方面的问题,尤其本工程为全额国家投资,对工程造价,面积指标有严格的控制,需要实施方案有效控制面积指标、控制投资。在结构体系中,原方案整体斜面布置的结构体系会造成比较大的结构困难,增加建筑造价。建筑地处西山风景区,过分几何人工化的建筑体型在融合环境方面也存在困难。修改方案应继承原中标方案整体的功能布局、空间及流线组织关系,进行多方案的比较研究,重点在建筑形体及表皮处理上下功夫。

在功能流线和空间布局不变的前提下,新一轮方案探讨开始了,这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的过程,痛苦而快乐。“林中狩猎”:实施方案的诞生

在认真研究了射击比赛项目的起源及其特征,借鉴了澳大利亚GsA设计公司提出的设计方案,并对国外的射击场馆进行了考察之后,我们对射击运动的本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射击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奥运项目,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奥林匹克精神的产物,有着不同于其他运动项目的独特文化。射击运动源于森林狩猎,是一项非常贴近自然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在草地、蓝天和阳光下,追求精准,以静制动,以巧搏力,比拼耐力和心理素质,这项运动展现出人与自然的相融和谐,建筑与环境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抛弃追求彰显“国家象征”的宏大叙事式的立面追求,强调建筑空间与自然的对话,体现回归自然,回归人性,回归建筑的本原,应该是本设计最本质的追求。

在又一次仔细研究场地之后,我们确立了“林中狩猎”的设计理念。

建筑外部形态构思延续林中狩猎的设计理念,在建筑形式上呼应出林原始狩猎工具:弓箭的抽象意向。资格赛馆与决赛馆之间的联系部分是整个射运中心园区的入口,建筑设计采用将屋面与入口台阶连成整体的处理手法,由此形成的弧形开口成为整个建筑特征鲜明的母题,在资格赛馆水平延伸的形体断面以及5个主要观众出入口处重复呼应弧形母题。在2层、3层主要观众休息区域的幕墙外侧,采用铝型材热转印木纹肌理竖向遮阳百叶的处理,形成引发人们联想的抽象的森林意向。尽管因体育工艺要求三百多米长的建筑形成了巨大的体量,但建筑“林中狩猎”的母题造型和隐喻森林的遮阳百叶,还是营造出了细腻安静的质感,给人以放松亲切的精神感受,让来馆的运动员、观众感受到回归射击运动本源的人本境界。建筑设计强调了运动文化的传承,提升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髓。

射击运动十分强调比赛条件的均好性,在建筑功能布局上,需要为所有靶位创造尽可能相互均等的比赛条件。资格赛馆采取了4个靶场分2层竖向叠落的布置方式,一层为25m,50m两个半露天靶场,二层为lOre靶。lOm移动靶两个室内靶场。资格赛馆内部从北向南,分别设置靶场射击区、裁判区,观众坐席区,绿色中庭、观众厅等几个功能片段,比赛厅都按照相同的剖面功能关系,水平延伸这种布局关系,保证全部靶位南北向。均好性。为此,资格赛馆的长度达到260m。在结构设计上配台上下层靶位的不同宽度模数关系,设置大跨度柱网体系,在同一组比赛靶位内实现无柱空间。为此,采取了23.7m×117.6m大跨度无梁预应力楼板的结构布置方式,设置了700厚预应力空心楼板,实现了大跨度的无柱空间而且防震动效果良好。

决赛馆设置1Om,25m、50m靶套用比赛场地,观众与运动员、赛事组织管理人员采用立体分流方式组织交通关系,保证各部分各行其能,互不干扰。举行大型赛事时,运动员可以通过空中连廊由资格赛馆进入决赛馆,避免携带枪支的运动员与观众混流。

为了增强观众现场观赛的趣味性,在资格赛馆,特意将运动员休息准备区与观众休息厅设置在同一个空间内,观众可以通过贯通的中庭从上方俯视看到运动员休息区,可欣赏到运动员准备比赛和在比赛间隙的活动。这种将运动员准备比赛的“后台”展现给观众的做法,给去北京射击馆现场观赛的观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观赏视角,增加了现场观赛的趣味性。观众休息厅还为满足观众在几个不同项目的比赛厅之间换场穿行的充足空间,运动员与观众采用立体交通分流,彼此交流又不至于产生干扰。

建筑整体风格自外延续到内,室内设计中将运动本

质的“质朴”,“自然”,“力量”,“平静”等元素加以发挥,体现出“质朴运动精神”、“自然的回归”,“内在力量的再现”这样的设计主题,呼应建筑“表现原始张力”的弧形语言 并加以强调,成为室内空间设计的控制元素。设计中尽量表现建筑结构自身的质感,对结构材料、构造做法进行真实的再现,强调还原材质自身的表现力,运用了诸如木材、清水混凝土,青石、木地板,卵石等多种自然的材料,传达建筑由外到内统一的建筑语言和一致的建筑人文意境。

绿色、科技,人文的射击馆

节能生态技术的选择应切实地考虑国情。适宜技术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当前经济技术发展状况的。射击馆的节能设计立足于通过合理的建筑空间布局,让建筑各个部分处于合理的使用条件下,降低建筑的环境负荷。建筑中引入阳光、绿树、风等自然元素,营造生态宜人、清新健康的室内外环境,与外部自然环境相融合。建筑设计打破了室内与室外环境的严格界限,通过“渗透中庭”、“呼吸外壁”、“室内园林”等建筑、空间元素将自然环境引入室内,实现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

运用成熟,可靠的生态建筑技术,充分利用阳光、雨水,自然风等可再生资源,如“生态呼吸式幕墙”,清水混凝土外挂板、大跨度预应力空心楼板、浮筑式楼板,开放式空调、“生态肾”毛管渗滤中水处理系统等都是具有创新意义的技术运用。还采用了雨水收集、太阳能集热生活热水,太阳能光伏发电、LED节能景观照明等措施。主要的比赛大厅都实现自然通风、采光、自然排烟,比赛区设置了能够防止跳弹,又能够引入自然光线的挡弹板组合天窗。资格赛馆lOm靶比赛厅受弹靶位上方设置装有特殊形状反光板的顶侧采光窗,保证自然光线亮点集中在距地l.4m高的靶心位置,加上运动员射击区设置的屋面自然采光,在平时训练时,不采用人工照明措施,就能够满足训练要求,使用效果良好。

射击馆各赛场安装的“电子靶计时记分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射击比赛计时记分系统。该系统采用超声波定位技术与多媒体信息技术,能自动采集射击信息,精确记分,实时统计,显示各靶位的射击分数,决赛馆电子靶计时记分系统还能实时显示各靶位射击的弹着点。其成绩统计精确度,保留信息的完整度都是目前世界同类场馆中最先进的。

后奥运的考量

北京射击馆是一个全额国家投资项目,对于投资总额和建造标准,有一套极其严格的控制程序。每平方米不到5 000元的建筑成本,还要包括很多不计入建筑面积的诸如子弹飞行区,室外靶档等室外项目,造价标准近乎苛刻。可以说从进入工程设计的第一天起,在技术与经济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是每一个设计人员在做出任何一个设计决定时首先思考的问题。

射击项目也是一个管理非常特殊的项目,由于我国实行非常严格的枪支弹药管理制度,射击运动其实并不是一个大众普及运动。赛后利用这一体育场馆面临的共同难题,在这个场馆中变得更加具有不定性。

整个项目的功能布局为赛后利用提供了充分的余地,赛后面向内部的射击训练设施都集中在北侧,为奥运会大量观众观赛设置的观众活动区都集中在设施面向城市道路的南侧,这样待奥运会比赛结束后在保证北侧面向园区内部的训练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南侧面向外部的观众活动区可以进行面向社会的赛后改造利用,可以作为展示,商业、公共活动空间。资格赛馆与决赛馆中,固定坐席和临时坐席都被设计为完整的区域,当大型赛事结束后,钢结构的临时坐席可以被整体拆除,从而获得完整的大空间,利于灵活改造。

回归本原的建筑理念定位,使我们在设计中不追求华丽的建筑表现,尽量避免单纯的建筑装饰做法,建筑从内到外的材料,工艺都围绕基本功能要求展开,控制建筑造价,营造朴素自然的形象。同时,将建筑经济性的眼光不单单放在建造这个环节上,而在影响建筑长期使用的建筑保温、采光、自然通风等方面,采用适宜技术手段和策略实现长期运营中的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设计后的思考:奥运语境与国家尊严

轰轰烈烈的奥运建设终于告一个段落了,作为2008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设者之一,在经历了5年的方案投标,设计、施工、调试,运营、测试赛以及“回头看”等一系列程序之后,突然发觉有这样一个命题始终萦绕在脑际:奥运语境与国家尊严,在自身参与奥运工程的全过程中。它总是时时地浮现出来。尽管,从字面上看两者似乎并非有关,关联起来谈也好像显得牵强,然而,不知为什么这一组搭配就是那么执着地每每提示着自己去思考……。

百年奥运梦想成真的民族情结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国际奥委会从1998年开始,一直在跟踪调查各国人民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态度。结果发现,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民对奥运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国际奥委会市场宣传经理韦博曾对记者说,他们委托3家公司在不同时期做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人更看重奥运会的全球性,公平竞争性和参与性,以及对促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义。

一百多年前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曾预言“奥运举办之日,就是我中华腾飞之时!”显然,依据张先生的话,举办奥运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一个符号象征。中国人对奥运会有特殊的情结,这种情结源于对国富民强的向往和追求。奥运展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表明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叙述了古老中国的巨变,展示了中华民族“天人台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变法图强”等传统文化理念和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的现代化转身。

百年奥运、北京奥运对中国人来说有点像梦,从一个人的奥运到十三亿中国人参与的奥运的确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差别在参与奥运工程设计的建筑师们心里别有一番体味和冲动,那是一种希冀用力的爆发和奉献的冲动。

建筑师是通过空间环境的营造来满足人类使用功能的实现,用建筑材料和空间的构成来表达空间功能之外的文化和思想的信息,所以建筑被称作空间的艺术,凝固的音乐。建筑作品或多或少地都蕴含着建筑师的价值观体现及美学追求。每每大事件的发生,必定会产生一批全新的、有创意的建筑,同时也造就一批伟大的建筑师。

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的世博会就是人类历史的大事件。大事件在弘扬各主办国家历史文明和文化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从未有过的创新。无疑奥林匹克承载了建筑师们太多的梦想和期待,作为中国建筑师,五千年民族文化的积淀使他们在获得营养的同时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建筑师们一旦有机会参与奥运场馆的设计,在庆幸他们机遇的同时,也在费力地琢磨,该如何用建筑的语言来表达奥运?如何通过建筑的手法传达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如何用场馆建筑来体现国家的实力?……如此等等,一时间成为国人设计师苦思冥想、绞尽脑汁的命题。

这是中国建筑师的素质及使命感使然,这大概也可以称为国人建筑师的奥运情结吧。

什么是奥运建筑语境的基本内涵?

奥运这项活动发源于古希腊爱琴文明,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古希腊区域和平、经济发达,年丰人和;人们爱好体育,爱好运动:通过体育竞赛展示人们的英雄气概,健康体魄,满足了人们的自尊和荣誉,一束橄榄枝给予豪杰健儿们无尽的精神享受。所以奥运的起始是天真、单纯,淳朴无邪,体现了人文主旨。

近代百年奥运曾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硝烟中被迫中断,遭受战争的摧残,政治与阴谋的枪杀和亵渎,但不改奥运精神、奥运主旨,继续演绎着奥运的乐章。奥运会是全人类共同的体育盛事,奥运会也更是一项平等的活动,国不分贫富、人不分种族,肤色,其中没有骄横,少有傲慢,更没有大国沙文。体现着平等、博爱,自由。民主。奥运会是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是奥运大家庭的体育俱乐部。

奥运会讲秩序,尊规范,有多少种体育竞技项目,就有多少种裁判规章和条款去规范,去管理。奥运会是自然主义的崇尚者。她发展人体内的精神源泉,挖掘人体力量的极限,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反对借助非自然之力、反对使用兴奋剂,从体育的角度向参与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是人类向世界宇宙递交的一份纯洁自然的答卷。

与其精神相和谐,奥运体育场馆的建筑语境自然应以此为基本文本。天真、单纯、淳朴无邪,平等、博爱,自由、民主,反对借助非自然之力,反对矫揉造作,反对大国沙文的超尺度游戏。到第28届为止,已有包括18个国家举办过奥运会,尽管各国的奥运场馆异彩纷呈,但其建筑表达的基本原则却大同小异。这也正是奥运精神的建筑体现。

29届北京奥运更加强调了绿色奥运的概念,在设计者所遵循的《奥运设计大纲》之外又多了一本《绿色奥运指南》它彰显了奥运这一大事件更加尊重环境,贴近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奥运体育建筑的语境文本又添加了一条重要的原则。

然而,当百年奥运降临到国人建筑师们的头上时,以“奥运”修饰的北京2008场馆建筑的语境却在一种潜意识里被异化了,甚至被误读为“国家的象征”或“国家的尊严”。奥运建筑与国家尊严有关吗?

国家尊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对各自的民族象征又有具象的表达。诸如规划中的轴线对称,建筑中的宏大、庄严和厚重,以及以民族传统符号表征的立面装饰。不能否认在国人历尽千辛万苦迎来百年奥运盛事之时,中国的建筑师太想做些成就出来了,太想做好了,太想以他们的智慧和汗水所创造的建筑来表达我们民族的伟大、国家的强盛了。就是这样一种“用力”在不知不觉中将奥运场馆视为了一种国家的象征,将奥运场馆的设计演绎成了一种弘扬民族文化的仪式。这种情结在2008北京奥运场馆设计的诸多方案投标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显现。诸如在大跨度屋面上生硬地加上中国传统的符号,立面尺度上刻意的夸张,材料选择上追求华丽等等等等……。

然而,奥运体育建筑即便不强调上面谈到的纯朴、自然的奥运精神,单就体育建筑的功能要求及特征而言,也应将满足比赛和观看的大跨度空间结构、力量,柔韧以及和谐、优美等作为体育建筑的基本建筑表达,此间的矛盾每每使设计师们陷入两难。

纵观历届奥运会场馆的建设,那些为后人所称道的场馆,恰恰都是那些功能合理,造型简洁优美、寓意明确质朴,符合全球语境的建筑精品。也正是因为建筑师抓住了奥运体育的灵魂,才使奥运建筑的创作显现出独特的魅力。

对中国建筑师来说,5~6年的辛苦经历既是付出,更是收获。奥运就像是一个大课堂,她教会了我们太多太多。

奥运无疑是属于全人类的。她打破了国界、种族、宗教、政党,是一个开放的大家庭,她所表达的是人类最原始、纯朴和本原的诉求。“奥运”不是其场馆建筑的“标签”,当奥运会16天盛事结束时,奥运场馆都将必然地转换为为社会服务的场所,它们是奥运的,更是社会的,是人居环境的一部分。它们不应彰显出什么凌驾于百姓社会之上的崇高,不应是一个抽象的象征摆设。在运动员们为奥运事业力争更强、更快、更高的语境下,建筑师也应为人类社会奉献出更加人性化。更加节能、更加环保、环境友好且体现当代科技发展水平的贴切的建筑。

从本原上来讲,奥运场馆的设计与国家尊严无关。

回顾我们参与的2008北京奥运场馆的设计历程,其中有过弯路,然而更多的是理智的思考和开放的思维。

刻意地追求以建筑表达建筑以外的东西,将会走入形式主义的圈套。

当然,如果说我们的建筑师创造的这几十座奥运场馆与国家尊严有关的话,那就是这些充分满足奥运比赛工艺要求,富有创意,蕴含着当代高新科技,体现节能环保,彰显人文关怀的美丽多彩的场馆就是当代中国的建筑成就,就是中国综合实力的体现,就是中国悠久历史的弘扬。

这就是国家尊严的象征。

可以认为,这就是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追求中国特色的努力吧。

建设地点:北京

建筑面积:47.626m2

设计年代,2003年

竣工时间:2008年

合作人员:祁斌 张红 叶菁 汪曙等

所获奖项:第十届首都公共建筑十佳设计方案奖

第十届首都建筑艺术创作优秀设计方案二等奖

2008年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佳作奖

中国建筑学会2007年度室内设计大奖赛大奖

国际设计竞赛优秀奖实施方案

上一篇:感受创意文化:法兰克福ISH 2009展会走笔 下一篇:“翔”的动力:灯具光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