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外力 修内功

时间:2022-10-19 06:20:02

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应以学生为本,但首先要以教师为本。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关键是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一、借外力——建好教师成长校际交流平台

1.“互动式”教学研究

多数农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为欠缺的还是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对教学的有效设计能力,以及对自我教学后的反思调整能力。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思想,为现代农村小学的办学指出一条光明大道,那就是“取他校之精华,承本校之优良”。

“一课三备”是一种较为高效的校际教学研究形式。其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例如,我校A老师和向阳小学名师B老师结成对子(同年级),A老师每个单元精备一篇课文,根据教学进度提前一周给B老师。B老师提出书面意见,A老师根据指导意见精心修改,最后在“共同体”活动时,以集体备课的形式进一步完善设计,并作展示课。

这种备课形式适用于结对学校个体教师间的交流互动,也可以应用在更广泛的群体上。比如,农村学校一个教研组的教师各自备相同内容的课,然后在指导教师的点评下博采众长、个性修改、完善设计。这样既减轻了指导学校所承担的指导压力,又能让更多的农村学校教师受益。

“一课三磨”这一校际联动形式能快速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艺。磨课的作用已不用多说,我们可以利用结对的优势与资源开展“回形针式”的课堂实践活动,这对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课堂的执行能力和调控能力有着神奇的作用。我们认为三次磨课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在循环中上升,它是立足于三个维度与三个不同层次的磨课。于是,我们又把它称之为“三度磨课”,具体操作流程如图2所示。

这样的活动形式使得农村小学直接得益于结对学校的优质师资,不仅使上课老师获得不可估量的成长价值,而且使参与活动的学科组教师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2.“推进式”师徒结对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骨干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中流砥柱。我们认为校际师徒结对的最佳对象是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群体,而对他们的培养目的是不同的,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推进与提升。

师傅领着走,这是青年教师在校际联动中的行走方式。青年教师对教育工作总会经历“乱花渐欲迷人眼”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一个过程。他们成长更需骨干教师的带领,从而使自己尽快“入门”。农村学校可以从点、线、面不同的广度开展城乡青年教师师徒结对活动。如我校做法如图3所示。

青年教师跟随结对学校的指导老师经过历练,模仿指导老师的风采,习得指导教师的神韵。

师傅推着走,这是骨干教师在校际结对中的角色。农村学校缺少骨干教师,更是缺少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例如县市级名师及学科带头人等。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只能从现有的教师中培养产生,不能指望像城镇学校一样“外调”过来。因此,我们充分利用结对的机会培养好学校的骨干教师。一般的做法是选派校级骨干跟随结对学校名师拜师学习,主攻课堂教学艺术,提升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借鉴、创新,最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依靠“名师”这个推手使本校骨干教师成为县、市级的骨干。这样的培养方式虽然受益人数少,培养周期长,但骨干教师的成长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二、修内功——提升教师校本研训实效

1.“导研稿”领航教研组活动

教研活动的“导研稿”是帮助教师有效参与校本教研提供的“导”路蓝本。导研稿的内容包括教研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地点,研讨流程和研讨的主要问题。导研稿有两种基本类型:“导研稿一”在教研活动前两天发给每位教师,让教师提前思考、记录,这是教研活动前置。“导研稿二”是让每位听课者领到一个研究任务,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2012年上半年我校高段数学组校本教研定了两个主题:一是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有效听课的能力,二是如何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以“如何提高学生数学课堂有效听课的能力”为例设计以下两份导研稿,如图4、图5所示。

我校利用“导研稿”领航教研组活动的这一做法。使教研活动的过程有了清晰的轨迹,研究者在活动中的思维也变得“可视化”了,大大提高了教研组活动的效率。

2.“菜单式”主导校本教研

经过实践,我校总结提炼出了“菜单式”校本研修模式,并拓展“菜单”功能,把“教研”和“科研”两张皮合一。

功能一:利用“菜单”征集疑难问题,开展主题研讨。教导处利用“疑难问题征集卡”,向全体老师征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源自一线课堂的疑问,也是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教导处及时收集、归类、提炼相关信息,整理成“菜单式”的校本研训主题集,供教师们在校本研训时用。在校本研修中,各教研组利用菜单开展主题式的研讨活动。例如,针对“写字教学”这一疑难,低段教研组开展了“写字教学三个一”研讨活动,在起始年级严格做到“一尺、一拳、一寸”;中高段教研组则开展了“随堂练字”的研讨活动,探索怎样利用课堂作业本指导好学生写字的策略。“菜单式”研讨活动。使校本教研更具针对性,更具实效性。

功能二:依托“菜单”提炼课堂教学“模式”。提炼课堂教学模式是今年教育局、教研室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校本交流、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我校围绕“菜单”中反应的教学疑难和重点问题,总结了12个模式,选送10项参加县教育学会组织的课堂教学模式评比,其中一名老师撰写的《“连载创作式”作文教学模式》获一等奖,另一位老师的《小学数学“互动交流式”课堂教学模式》获二等奖。这是我校校本教研活动的又一个亮点。这两个模式其实就是在解决“写作难”和“数学课堂有效交流难”的问题上总结提炼出来的。

功能三:立足“菜单”开展教育科学研究。近年来,我校倡导“群众性科研”,即教育科研必须“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真正服务教育教学。

“菜单”提供选题方向。对于综合性的疑难或是难度较大、价值较大的“问题”,我们把它变成“课题”,引导教师通过教育科研来解决一线教育问题,进而寻找到突破教育瓶颈的有效策略。例如,2012年我校申报的《农村小学艺术教育师资现状的调查》《农村小学“特色体育大课间”创设之研究》《低段口语交际与写话相整合的策略研究》等9项课题,都是从“菜单”里挑选的题目,都被立为县、市级课题。来自“菜单”的“真问题”,不仅更容易在课题申报中立项,也为“真研究”打下了基础。

“菜单”确保研究品质。我校校本教研制度明确规定:各课题组每学期要结合教研活动开一次研究课,作一次阶段性成果介绍,课题过程研究计划全部纳入教研组活动。常用的形式就是“一题一课一报告”。这样既有效结合了“教”和“研”,又确保了课题研究活动的有效性和群众性。避免了重立项、重评比,轻研究过程的现象,也避免了课题组长一人包办的研究现象。如我校一青年教师的县级课题“作前指导”,学校结合“菜单”中的疑难问题“作文指导”,在课题研究中期邀请结对学校的科研负责人到校听研究课,指导教师对课题研究提出了“怎样唤醒学生写作素材”的建议,也对“作中指导”“作后指导”等教学疑难提出了相关策略。这样把疑难问题研讨和课题研究结合,提高了教研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效率。

三、促发展——成就师生共同成长

就学校而言,落实科学发展,就是要构建和谐校园。而构建和谐校园应以人为本。换言之,就是要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和最好的发展。

(一)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1.“三个层次”发展

给教师的专业发展定目标、分层次,是我校多年来的做法。我们按老、中、青教师三个层次设计发展目标,遵循青年教师优先发展、中年教师继续发展、老年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思路,规划发展的内容与要求:

根据学校规划,各层次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制订5年个人专业成长规划与年度发展计划(见表2);学校制订分层考核办法,在学年末进行达成度考核。

这种学校和自我规划相结合,体现层次发展的设计,让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有目标性,更具动力。

2.“三个层面”发展

一是健康发展。我们主要抓师德、师能、师智、师魂建设,促进教师健康发展。师德,主要围绕教育事业对教师的要求和新形势对教师的呼唤展开,促进教师自我需求和自我创新。师能,是教师的职业能力,努力培养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师智,是教师的智慧,在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准方面,力求精深;在人文精神和科研理念方面,力求广博;在一般智力结构和特殊的思维品质方面,力求合理有效。师魂,是教师的灵魂,提升教师的职业操守。

二是和谐发展。和谐有自身内心的和谐、与时代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与他人的和谐、与发展的和谐。妥善处理好合作与竞争、师爱与师严、个体与集体等关系;促进身心、事业、家庭的和谐,教育、教学、教研、竞赛、课外活动的和谐,拼搏、进取、休闲、娱乐的和谐。改善学校小环境,努力营造促进教师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

三是自主发展。“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必须以教师的“育己”为基础和前提。“育己”的核心就是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个体自觉主动地追求作为教师职业的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自我超越方式。自主发展,强调自己是专业发展的主人,成长永远是自己的事儿,是我要发展,不是要我发展。倘若没有了自主发展意识,失去了专业理想和追求,即使是再好的继续教育培训、再好的校本教研,也都可能被认作是“被发展”“被培训”,而被动则必然是痛苦而无效的。表4是我校在实施教师自主发展后得到的一些启示。

学校通过“提状态”、“推反思”、“重研究”、“讲合作”“控关键”等措施,使教师逐步走上自愿发展、自主发展的健康之路。

(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以“感恩教育”为主导,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一,立足“感恩”助成长。我们以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生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化的感恩教育,提炼感恩教育的新内容。我们以培育教师的感恩之心为先导,服务教育和学生;以创建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基石,建设学校感恩文化:以感恩主题活动渗透于各学科教育为主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家庭社会参与感恩教育为辅助,开创感恩教育新路径。近年来,我们推行“感恩教育系列化”和“感恩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做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拥有感恩的情怀,健康全面地成长,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第二,立足“服务”提质量。我们努力构建有效课堂,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校教师心存“服务学生”之情,养成“两个习惯”:一是及时批改作业的习惯,利用“错题集”整理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错误;二是重视培养学生更正好作业后,再做新作业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开展互学互助的活动,落实四项措施:一是放大后进生优点;二是开展“一帮一、一盯一”互助活动;三是人人都有一个竞争对手,即水平相当的共同成长的学习伙伴;四是设立两个大组长,八个小组长,分层次督查学习任务完成情况。教师们日积月累经营着看似极其平常的两个习惯、四项措施,不仅收获了“一课一过关、一天一过关、一单元一过关”的累累硕果,提升了教学质量;而且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培养了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品质。

(作者:浙江省海盐县百步小学校长)

上一篇:教育要防止“马太效应” 下一篇:校长的四种管理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