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的四种管理类型

时间:2022-09-15 12:40:49

校长的四种管理类型

我们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话把校长对学校的作用极为逼真、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校长对学校发展的意义取决于校长的管理类型。笔者认为。校长的管理可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抽象而清晰

这样的校长在管理学校时举重若轻,办学理念非常清晰,能从宏观角度出发管理学校,在管理学校时看似轻描淡写,却常常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能充分信任负责具体事务的分管校长,调动分管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分管校长也能从校长那里得到清晰的任务目标,具体操作时有可以发挥的余地:很少会把自己放在监管的第一线,他们对下属有充分信心,以“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的心态和状态管理学校,学校很容易以良性循环方式发展。

具有这种管理水平的校长工作重点在于对办学理念的澄清和对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选择上,会在办学理念基础上为全体教师树立可以被公认的愿景。对学校办学理念具体化,激励学校全体成员努力工作,进而逐步形成学校文化。这样的校长在选人用人方面格外谨慎,会敏锐发觉教师群体中那些执行力强,同时又有理念的人,并委以重任。

在这样的校长带领下,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都有创新的空间、明确的方向,很少有职业的倦怠感,他们乐得看见校长的“逍遥”。

第二种:具体而清晰

同第一种校长一样,这样的校长办学理念非常清晰,能恰当给学校定位,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恰当办学理念,实际工作中常常从细节出发管理学校,崇尚的是“细节决定成败”:未必不信任负责具体事务的分管校长,可是会告诉分管校长具体该做什么、怎么做,分管校长无需去想为什么要这么做。只管按照校长吩咐去做就行;常常会把自己放在监管的第一线,对自己有充分信心,以“事必躬亲”的心态和状态管理学校,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很容易陷入“这是校长一个人的学校,听他的就是了”的惰性思维。

具有这种管理水平的校长工作重点在于对自身修养的提高,以及对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监督上。他们会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同时也会对同事以同样要求。这样的学校或许有能被全体教师公认的愿景,但缺乏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因为每个老师都会觉得“听校长的就可以了”,学校的创新与发展全靠校长一个人的办学思路。这样的校长在选人用人方面更注重教师群体中那些执行力强的人,不喜欢有理念的人。

在这样的校长带领下,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没有创新空间,更没有创新意识,但有明确短期目标,较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

第三种:抽象而混沌

在管理学校时,这样的校长和第一种类型的校长一样,也是从宏观角度出发给学校定位,但他们的办学理念不清晰,不能恰当给学校定位,管理学校时不停学习别的学校管理经验,没有自己学校发展的明确目标,大多数老师也是得过且过,如果学校里偶尔有一些有自己教育思想的老师、中层领导,学校还能维持下去,因为这样的校长在一件事情上一点也不“混沌”,很清楚自己没有清晰办学理念,只是机遇等原因使得自己坐上校长职位:最大优点就是能较好信任负责具体事务的分管校长,分管校长尽管不能从校长那里得到清晰的任务目标,却能在具体操作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少会把自己放在监管的第一线,未必是源于对下属有充分信心,而是乐得清闲。

具有这种管理水平的校长会把工作重点放在不停学习“最近流行”的办学理念上,会大张旗鼓地学习风靡一时的“优秀学校”经验,对所在学校的定位和办学目标却十分模糊,所以缺乏自己的办学理念,更谈不上为全体教师树立可以被公认的愿景,老师们基本上也都是“各自为政”。由于在教师群体中不乏存在一些潜在、优秀的教育家,所以尽管这样的校长自己管理能力一般,却由于能给优秀老师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从而让学校生存和发展下去。这样的校长在选人用人方面依旧是“抽象而混沌”的,工作上也是混沌的。

在这样的校长带领下,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尽管有创新的空间,却缺乏明确、共同的方向,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他们会觉得校长只是个摆设。这样的校长处于低级别的管理水平。

第四种:具体而混沌

和第一种类型的校长刚好相反,这样的校长在管理学校时举轻若重,办学理念非常不清晰,无法从宏观角度出发管理学校:管理学校时想到一出是一出。会看到校长在忙忙碌碌,逼着老师们忙起来,这样的管理方法看似轰轰烈烈,却常常把学校搞得“一地鸡毛”:在具体工作中事必躬亲,不能充分信任负责具体事务的分管校长,无法很好调动分管校长的工作积极性,分管校长也不能从校长那里得到清晰的任务目标。而且具体操作时也没有可以发挥的余地:常常会把自己放在监管的第一线。对下属没有充分信心,以“冲锋陷阵”心态和状态管理学校,学校很容易陷入“一潭死水”状态。

具有这种管理水平的校长工作重点不在于对办学理念的澄清,以及对学校其他管理人员的选择上,而在于对教师工作的监督上。这样的校长是不自信的,内心充满焦虑,所以会比其他三种管理水平的校长都急于树立在教师中的威信;会把监督教师当做己任,把教师偶尔出现的不良个人行为扩大化,让全校教师“感到害怕”,从而树立只有自己才能觉察到的威信;缺乏办学理念,注意力会集中在小事情上:在育人目标上混沌,在监督教师上很刻薄,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校长拼命干、老师对着干的局面;在选用人方面看似谨慎,实际效果却很不理想。

在这样的校长带领下,学校其他管理人员和教师没有自由空间和明确方向,极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会觉得工作是很痛苦的事情,并很快转嫁给让他们觉得痛苦的校长身上。

(作者:上海市金山中学人力资源部副主任)

上一篇:借外力 修内功 下一篇:教育工作者要学点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