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探析

时间:2022-10-19 04:45:29

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探析

农业和城市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传统农业阶段、城郊农业阶段和都市现代农业阶段。都市农业与城郊农业有许多共同点,但本质区别在于都市农业格外强调城乡一体化,经济、生态、社会发展统筹,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互动、同步,实现整体推进。重庆被列为城乡统筹试验区,尤其需要重视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1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

都市农业的发展思想可追溯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城市学者霍华德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都市农业生产方式” 和“都市农业区域”等,美国农业经济学者艾伦・尼斯于1977年明确提出“都市型农业”概念。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世界城市化的加剧,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荷兰等国家,以及我国的经济学家相继开始了一些都市型农业的研究,并不断深化,先后提出了“城市农业”、“都市农业”、“都市圈农业”、“都市型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等概念和发展理念。

都市现代农业既是一个广义的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代性概念。广义的地域性概念是在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间隙地进行现代农业规划设计、开发利用、生产经营,它具有圈层性和放射状相互交织的网络空间结构,但同时在空间布局上没有明显的城乡边界,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功能区城;时代性概念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们对农业与城市关系的一种重新思考和定位[1-3],体现了大都市与现代农业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城乡融合的一体化关系。

2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重庆经济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十分突出的经济形态,大城市和大农村并存、大工业和大农业并存,是我国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农业人口为主体、有着连片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直辖市。

2.1农业基础

重庆属东亚内陆季风区,地形地貌结构复杂。全市所辖40个区县(自治县)中39个区县涉农。土地总面积822.69万hm2,农用地面积694万hm2,其中农用耕地224.2万hm2,园地24.38万hm2,林地329.15万hm2,牧草地23.74万hm2。水资源总量约650亿m3,流域面积在30~50 km2的河流436条。2010年,农村经济总量达到2 100亿元,实现了由农业内部向农村3次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性转变,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村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比重由63.9∶2.7∶30.9∶2.5调整到54.1∶3.4∶40.1∶2.4。

经研究,2010年重庆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为36.08%,农业水利化程度为25.48%,农业化学化程度为98.39%,农业机械化程度为4.04%,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0.85%,农业土地生产率为86.76%,农业开放度为35.56%,农业结构优化度为14.47%,由此测算出2010年重庆市现代农业综合实现程度为37.81%。

2.2相关政策

党中央提出了新阶段农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这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总书记于2007年对重庆新阶段的发展做了“314”总体部署,强调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庆市于2007年6月被国家批准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担负着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央赋予的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大使命。重庆农业农村工作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之一是加快发展符合重庆实际的现代农业,为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探索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子。2009年1月,国务院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加快建设经济发展的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定位,一批事关重庆跨越发展和全市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项目得以提速。2011年5月,国家发改委《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市31个区县纳入实施范围,这为重庆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3发展模式

3.1休闲型农业

该类型是利用农业的自然属性,将农业生产与观光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居民在观赏生产地景观、参与农田劳作、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加深对农业的理解,体验农事活动,从而得到教育。重庆推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该模式依赖原有的旅游资源优势,通过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基地达到观赏教育的目的[4]。

3.2生态型农业

该类型是依托当地环境资源的特征与状况,利用多梯度的方式来选择自然与社会资源,通过多样化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合理匹配,形成了稳定、高效的复合群体,从而将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物产品,在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同时,改善都市居民的生活环境,该模式强调农业生态系统与都市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同能量流通的相互适应性[5],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性,有利于实现建设山水都市、园林都市、花园都市等绿色都市目标。

3.3科技型农业

该类型以现代设施为保障,依托现代化钢架大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建成优质、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也可选择避开气候、季节的影响,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服务重庆都市的基础上提高品质。

4适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范围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适合于都市圈内的农村地带和接近市区的近郊区域,发展都市现代农业首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一是在大都市的辐射范围之内,发展现代农业可利用大都市本已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二是乡村地区可吸纳大都市的工业及其他行业的资金,通过城乡的渗透融合,大都市工业的发展可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及资金支持,进而促进农业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三是利用大都市巨大的市场潜力,以此为中介,充分挖掘利用其信息优势和辐射功能,进而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四是优化资源配置,直接利用大都市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与大都市市场相适应的设施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体系及相应的旅游系统,从而减少资金、物质、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五是充分利用大都市的人才资源及先进的科技指导农业生产。六是综合大都市的各种资源,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可充分利用重庆市农村地域辽阔,城镇化水平较高,农业资源丰富等优势,初步构建集生态环保、旅游观光、农产品生产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农业[6-7]。

5发展重点

5.1健全农业产业体系

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综合分析各区县种养业资源、技术、区域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形成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建设优势农业产业带,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加快培育一批品牌产品。一是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特点的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在满足市民旅游休闲需要的同时,又可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就业。发展旅游农业要根据各区县自然特点、农业资源多样化、农业布局特点,充分利用城郊结合部典型农业布局,结合田园乡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可让市民参与的体验农业旅游。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给予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使其引进和改造技术,进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三是提高养殖业水平,以种养结合、规范养殖、规模适度、生态循环为原则,创新养殖模式,转变养殖观念。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对畜禽产品的安全监督。四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生产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开展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

5.2改善农业设施

一是大力建设集农信、农资、农机、农技为一体的村级农业综合服务站,构建完善的村级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利用重庆市地理位置优势,支持物流企业发展,大力建设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促进运作规范、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为社区菜市场、城市超市配送农产品。三是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发展高效、实用、价廉的农机装备,实现机具配置和作业标准化、设施装备科技化、生产手段机械化、生产条件设施化。四是有效推进农业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建立电子信息跟踪制度,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严格加强耕地保护,严禁随意占用。

5.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科技是促进农业进步的保障。一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基因、生物、种源等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创新能力。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科研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重庆市科技投入中的比重。依托科研院所、高校等人才资源,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二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通过建立示范区等方式提高农民积极性,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8]。三是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节约型循环农业的发展。

5.4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加强重庆市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是全程监控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环节,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对农业投入品、农业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二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改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加快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完善农产品地方标准,推广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强品牌建设力度。加强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安全卫生优质农产品认证,依法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地理标志、注册商标。

5.5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一是规范农业中介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通过实行劳动、土地、资金和技术的联合引导农民走合作、规范、集约的路子。加大对现代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提高农业从业者科学素质,更新农业劳动者队伍,培育一批有知识、有文化、会经营的新型农业劳动者队伍。通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民多方面就业,减少农业从业者数量,促进土地流转。三是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技术人员、工商业经营者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外来务农人员服务和管理,提高其农业生产技能,将直接从事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主体转化为实施规模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工人。

6结语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完善农业支持保护长效机制,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研究重庆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明确有关发展重点和措施,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科学实践价值。

7参考文献

[1] 方志权.中外都市农业比较之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0(1):28-30.

[2] 汤娟.都市农业问题研究综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19):18-19.

[3] 张禄祥,郑业鲁,万忠.我国都市农业研究概述[J].广东农业科学,2005(3):85-87.

[4] 程运康,王有超,吴雪琴.发展重庆都市农业旅游产业的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6-17.

[5] 葛信勇,段渝川.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J].生态经济,2011(11):137-140.

[6] 张柏林.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4):8752-8753.

[7] 王高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赴北京学习现代农业的考察报告[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1):28-30.

[8] 郑美玲,余顺和.浅谈新形势下强化农民科技培训的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S2):136-137.

上一篇:化学技术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现状与认识误区 下一篇:云南省蔬菜基地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