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支架式”教学理念的互动教学探讨

时间:2022-10-19 04:12:23

基于“支架式”教学理念的互动教学探讨

摘 要

幼儿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有效的师幼互动能促进行为的建构,为孩子的学习搭建适宜的“支架”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以儿童经验作为“底座”,即“抛砖”,调动经验,点燃学习的兴趣,同时创设问题情境搭建“主干”——即“引玉”,设疑释疑,激发学习内驱力,在实践中还需抓住偶发事件,添砖加瓦——即你抛我接、反复提升,促进行为建构。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师幼互动,建构学习的支架,让课堂走出“浮华”,收获“实效”!

关键词

支架 互动 儿童经验 问题情境 偶发事件

皮亚杰说过“幼儿有能力通过探索、自我表达与互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幼儿对于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有效的师幼互动能促进行为的建构。“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心理学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把学习的任务分解后,设计教学框架,借助教师有效的教学策略,把孩子逐步引向深入,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它在教师的教和幼儿的学之间找到了一个最佳结合点。教师在“最近发展区”中有效地引导,为孩子的学习搭建适宜的“支架”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支架”可以形象地称为“脚手架”。在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新的、适宜的“脚手架”,如示范、小结,即“教”,又维持或移除原来的“支架”,如让幼儿交流、尝试、表演,即幼儿的“自主学习”。两者交替使用,相辅相成,在有效的互动中主动地建构这一“建筑物”,“脚手架”的搭建逐步到达顶点,活动达到了高潮,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也到达活动中幼儿的“最邻近发展区。”

一、以儿童经验作为“底座”——即“抛砖”,调动经验,点燃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最接近孩子现有水平的起点出发,带领他们攀到离自己最高的顶点,教师不仅关注孩子登攀的过程,而且更需关注“起点”的“支架”设施。

(一)以生活经验作为支撑,由此及彼、生发推广

“生活”是幼儿最真实的起点,在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它们最深刻的体验。如何给孩子抛出第一块“砖”,是有效地调动孩子学习经验的关键。《纲要(试行)》也指出:幼儿园教育内容“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如在《要下雨了》这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从生活中与幼儿息息相关的“天气”出发,从“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引出“天气预报”进而思考观看“天气预报”的途径,很自然地引发了幼儿的兴趣,为幼儿的浸入安放了一个稳定的“底座”,不时地倾听幼儿,适时地提问启发引导幼儿,不断地梳理幼儿的生活经验,“从电视、网上、报纸等地方都能看到天气预报”最后引出主题“动物也能预报天气”。引发幼儿好奇,激发幼儿探索欲望。教师准确地选择切入点,点燃有效兴趣,激起学习思考。

(二)选择已有经验为切入口,相互传递,逐渐提升

已有经验是幼儿认识活动的另一出发点。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拿来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如果教师的选材不当,不但体现不出活动的价值性,而且孩子的积极性也不能很好地激发。“底座”不稳则房子也会摇摇欲坠。因此,我们应当采用一些方式来了解孩子的已有经验,从而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例如《夏天的蚊子》这个活动就运用了幼儿相互传递已有经验的生生互动的方式。这个活动是配合《热闹的夏天》这个主题开展的,在主题中幼儿对夏季的季节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已有了解,教师从幼儿对蚊子的认识方面梳理已有经验,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被蚊子叮咬的经历,他们会即兴描述他们的对蚊子的所见所闻,从众人的反馈中了解蚊子的基本特征以及各种灭蚊方法等,充分发挥群体的认识作用,运用幼儿经验为幼儿的学习搭建桥梁,使幼儿能不断获取新知。由于活动是建立在他们已有认识的基础上的,同时也能充分地调动他们的兴趣,不断地完善知识框架。

教师准确地选择切入点,给幼儿的学习带来了动力,为幼儿学习的“脚手架”选择了一个合适的“底座”。

二、创设问题情境搭建“主干”——即“引玉”,设疑释疑,激发学习内驱力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以引起幼儿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产生共鸣,刺激了孩子思考的积极性,从而帮助他们理解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实践的能力,能较好地充当“支架”中“主干”的作用,从而引发幼儿思考,自然地发出内心的声音,即“引玉”。

(一)将整个活动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部分,小步走,循循善“引”

“问题情境”教学的关键就是设计富有意义的情境,设计好问题,以问题引入,以问题串接,以问题为载体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其设置有合理的程序性,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问题,采用“小步走”的方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低到高逐步搭建活动的“支架”,做到环环相扣,引领幼儿在已有知识储备基础上积极主动地探索,从而让学习更加有效。

如科学活动《弹性》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蹦床、羊角球、海绵、积木等,让幼儿自由操作,为了把问题引向深入,执教者抛出了8个不同层面的“支架式”问题,即“你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让幼儿对各种不同材料的特性有一个初步的感知,而后又“抛”——“你又有什么新发现?”得出结论“有些东西用力拉它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原样,这样的东西就有弹性。”为了使幼儿的认识更广泛,对弹性了解得更多,教师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你还见过哪些东西有弹性?”最后,为了让幼儿发现弹性与生活的关系,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有弹性的东西有什么用途?”以此结束本次活动。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与教师、同伴互动,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成了推动幼儿独立自主思考、积极深入研究的内部需求,正是这种内部需求使幼儿产生了强烈的内部驱动力,促使幼儿不断地在“支架”上向上攀登。又如在活动“小动物回家”中,当孩子们讲到蝴蝶可以和小鸟一起回家时,教师就追问“为什么呢?”孩子们说“因为蝴蝶和小鸟都会飞的。”这时教师马上追问孩子“原来它们都有飞的本领,所以一起飞回了家,那其他小动物又是怎么回家的呢?”这样的小结和问题可以让幼儿在思辨的过程中,将各自零星的经验得以提升和拓展,从而靠近“最邻近发展区”中的第二水平,即学习者潜在的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即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

上一篇: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探究 下一篇:浅议幼儿园有效集体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