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采集标本质量的影响

时间:2022-10-19 01:14:34

护理干预对子宫内膜采集标本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子宫内膜采集标本质量影响。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妇科门诊接受子宫内膜采样的300例患者,其中2013年1-6月进行采样的14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3年7-12月进行采样的1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及标本管理等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疼痛发生情况及标本质量合格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在主观疼痛感受、病理标本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子宫内膜采集; 病理标本

中图分类号 R473.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101-02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宫腔细胞学检查逐渐进入到临床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功的标本采集与规范的管理,不仅可以保证病理标本的质量,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而且可以减少病人痛苦,降低护理差错的发生率,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此笔者所在医院对2013年7-12月的152例子宫内膜细胞采集的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2月笔者所在妇科收治的进行子宫内膜采样的300例患者。年龄20~67岁,平均(42.5±2.1)岁。其中54例患者临床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102例患者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例患者为子宫内膜炎,24例患者为绝经后阴道出血,96例患者子宫肌瘤以及15例患者为不孕症。按时间顺序将2013年1-6月的14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13年7-12月的15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材料

材料使用北京赛普九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SAP-I型子宫内膜采集器,其结构有外套管,内有一毛刷存在于管芯前端,长度为25 mm,直径为5 mm,外套管上面有刻度以对患者子宫腔深度进行测量。

1.3 取样方法

受检者取膀胱截石位,会位常规进行消毒铺巾,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根据说明书操作步骤要求,先把子宫内膜采集器缓缓送入患者宫底(此步骤需要在外套管保护下进行),然后将外套管回缩暴露毛刷,顺时针方向转动采集器3~5周,稍稍收缩毛刷使之弯向宫角,每侧再旋转2~3周,将毛刷退回到外套管里面,注意保护所采集的标本避免被污染,及时做好标本固定并送病理检查。

1.4 护理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士仅配合医生完成病理标本采集过程。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同时对病理标本的标识、固定方法、送检环节等进行规范管理,具体措施如下。

1.4.1 心理干预 采用子宫内膜采集器进行子宫内膜采样,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患者在接受采样之前会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焦虑是个体在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危险作出反应时所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激活状态,是一种与环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1]。针对患者产生的焦虑恐惧心理,护理人员应报以热情、亲切、积极的态度,注意自己的言行和举止,避免医护人员的言谈举止加重患者的紧张情绪[2],同时耐心进行心理疏导,术前告知患者手术所需时间,明确、有效、积极地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让患者的负面情绪得以缓解,树立患者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采样检查。

1.4.2 认知干预 子宫内膜采样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减少创伤,更好地保护子宫。而患者因生活环境、受教育的程度、个人经历不同,其对疾病认知的广度、深度、范围均会有所差异,沟通的效果与知识水平有密切关联[3]。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受教育程度以及对疾病的认知等,护士应利用一切与患者接触的机会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谈,让患者了解子宫内膜采样的目的和优点,明确只要术中配合得好,不仅可减轻疼痛、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又可提高采集标本的质量,为病理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标本。

1.4.3 行为干预 (1)术前:提前带患者进入手术室,让患者熟悉手术室环境,适应采样所需要的膀胱截石位,同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等自我调适训练。(2)术中:此过程中医生会将暴露的子宫内膜采样器毛刷在宫腔内顺时针方向转动3~5周,然后稍稍收缩毛刷使之弯向宫角,每侧再旋转2~3周,这一过程是采样的关键环节,患者往往会感到不适和疼痛。此时护士站在患者的身边,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呼吸配合,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反应,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以分散和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疼痛和不适感,配合医生采集高质量的病理标本。(3)术毕:协助患者垫好卫生巾,穿好衣物,取舒适休息,同时告知患者通过卫生巾观察子宫出血情况及注意事项等。

1.4.4 标本管理 (1)建立标本登记本,明确登记标本的相关资料信息,规范标本的标识要求,做好标本的交接记录。(2)制定标本采集前准备、固定方法、送检过程等环节的工作指引,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要求每一位护理人员掌握并严格按指引操作,保证所采集病理标本的质量。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1 患者主观疼痛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的疼痛情况。将疼痛分为4个级别: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4]。患者没有疼痛感觉为无痛;手术操作时,患者感觉到下腹部及腹部轻度疼痛,没有,表情无痛苦,为轻度疼痛;手术操作时,患者有痛苦表情,,但能够配合手术完成,为中度疼痛;患者有声、大声喊叫、表情痛苦、不能配合手术完成,为重度疼痛。

1.5.2 病理标本质量评价标准 病理标本的质量评价标准包括:(1)病理申请单填写及时,项目完整;规定由手术医生亲自填写,禁止其他人员代其填写。一张病理申请单只对应一个有效的病理标本,避免一张病理申请单对应多个标本的现象[5]。(2)标本标识清晰,字迹清楚。(3)标本固定良好,固定液用量应不低于组织总体积的10倍,至少要完全浸泡整个组织[6]。(4)标本送检的及时性,标本组织愈新鲜愈易正确诊断,不易引起误诊[7]。

1.6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术中疼痛发生情况

观察组疼痛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标本质量合格率

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标本质量在病理申请单、标本标识、标本固定、标本送检及时性等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主观疼痛比较 例(%)

组别 无痛 轻度疼痛 中度疼痛 重度疼痛

观察组(n=152) 0 79(51.97) 64(42.11) 9(5.92)

对照组(n=148) 0 57(38.51) 69(46.62) 22(14.86)

表2 两组患者标本质量合格率比较 例(%)

组别 病理申请单 标本标识 标本固定 送检及时

观察组(n=152) 149(98.03) 146(96.05) 152(100) 152(100)

对照组(n=148) 133(89.86) 132(89.19) 140(98.59) 136(91.89)

字2值 8.8600 5.1980 8.4400 12.8400

P值 0.0029 0.0226 0.0037 0.0003

3 讨论

应用子宫内膜采集器采样进行子宫疾病类型方面的诊断,是近几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项新技术。尽管其具有安全、损伤小等优点,但由于患者对该项技术的认识不足以及对疾病本身相关知识的缺乏,目前该技术在基层医院尚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实践表明,通过对手术患者实施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等措施,可提高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8]。在社会学不断发展的今天,医疗的服务内容除了维护患者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培养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的生活态度[9]。本研究表明系统化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维护患者身心健康,显著降低患者术中的主观疼痛感,有利于配合医生采集符合病理检查需要的病理标本。

病理标本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病情预后有重要意义,而质量合格的病理标本是保证病理诊断准确的前提,完善病理标本的管理制度、规范病理标本的处理流程、制定详细的工作指引是病理标本的质量保证。因此,通过对病理标本处置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使病理标本管理具有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减少了医疗安全隐患,提高了病理诊断质量,增强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在当前日趋紧张的医疗环境下,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黎利明,李淑仪,陈宝霞,等.人工流产患者术前心理状况评估及护理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05,12(3):61-62.

[2]李琦.护理干预对高龄产妇相关因素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创新,2013,10(9):58-59.

[3]李梅.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5):74-75.

[4]张新英.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患者手术疼痛的影响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3):33.

[5]韩芳,陈秀英.手术送检病理标本安全管理的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2011,16(6):984.

[6]刘广明.外科送检病理标本处理与病理申请单的有关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2):767-768.

[7]李学依.现代病理与实验诊断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5-20.

[8]许玉华,侯佃臻,潘恩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5(22A):5-6.

[9]王灵晓.综合护理干预对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影响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91-92.

(收稿日期:2014-01-15) (编辑:韩珊珊)

上一篇:从生活中找“米” 下一篇:内容挖掘的机遇和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