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时间:2022-10-19 12:17:30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近些年,国际和国内商业银行业频发操作风险事件,很多商业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此防治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且紧迫的难题。对于正处在经济转型环境、扩大对外开放、加速推进对内改革的我国银行业来说,进一步增强对防范操作风险的认识,努力构建操作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操作风险的新要求,描述了国内银行业关于风险管理系统的现况,解析了目前国内银行中对于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法与应对策略。

关键词:操作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人员、系统、流程和外部事件所引发的四类风险,并由此分为七种表现形式:内部欺诈,外部欺诈,聘用员工做法和工作场所安全性,客户、产品及业务做法,实物资产损坏,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调查、实地观察和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将文章分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国内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第二部分笔者通过对商业银行的实地采访调研提出了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信息技术存在缺陷等;第三部分就上述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方法包括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对操作风险的前瞻性研究与风险评估工作等。

一、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对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化,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并开始实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我国银行建立操作风险管理和控制框架提出了要求,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控,这就使得内部控制覆盖到银行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和实践界也开始较多地关注操作风险的研究,出现了一些介绍性文献和相关文章。2005年,中国银行业似乎一下进入“多事之秋”,各种操作风险大案、要案频发且不断升级。年初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卷款10亿元潜逃案;2月22日,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元金融诈骗案又浮出水面;3月24日,银监会又查出农行包头分行重大违法经营案件,涉案金额1.15亿元;4月2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6.4亿烂尾楼骗贷大案曝光。此类案件被人称之为“细节中的魔鬼”,其实正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谓之的“操作风险”。可以看出,国内银行业现在面临逐步出现的操作风险,情况严峻到让人担心。2005年3月7日,中国银监会针对银行机构对操作风险识别与控制能力不适应业务发展的突出问题,了《关于加大防范操作风险工作力度的通知》,首次将操作风险与信用风险并列为银行面临的三大风险。《通知》指出,一些机构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或者对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薄弱,导致大案、要案屡有发生。要求银行机构加大力度,采取切实措施,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通知》既是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指引性文件,也是审慎监管要求。主要针对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而不是操作风险控制的一般性指引,并未覆盖有关操作风险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风险管理措施的重视度及必要性已经广泛的被业界所认识。2007年5月为加强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银监会制定并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二、目前存在于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问题

整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和体系,有着严格的制度准则,对操作风险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商业银行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人员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中层管理人员对操作风险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大多领导干部都缺少风险及内部掌控的意识,可见各层领导对于业务的发展以及相关的管理没有过多认知,仅仅致力于当前对于营销的业绩要求以及其公司自身的各个目标规划,而忽略了对内部操作的规章制度管理的执行力,从而让各种规章制度不能有效的开展与执行,导致很多问题屡屡出现。

(二)信息技术存在缺陷

当前,各项业务的开展均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并通过专业管理系统来实现,但由于系统存在着运行不稳定、安全缺陷、系统升级、系统日常维护等风险隐患,将不同程度的引发操作风险。虽然部分银行在技术管理方面已经较为成熟,如两套备份系统,两套发电设备以及及时有效的报警反馈系统,但仍然有部分银行的技术条件简陋,基本上靠人力支持,效率低下。

三、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操作风险的有效管理与经营发展密不可分,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未来银行业的发展,其关键之一就是提高风险的管理水平,操作风险更是重中之重,要做好这份工作,就必须去认识、研究、制定措施并付诸实施。经过认真的学习研究之后,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

在明确细化各业务职能部门操作风险管理职责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业务管理部门的操作自律意识,建立操严密的监控防线。二是完善优化监督制约机制。做到既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和监督,内控合规部作为操作风险的牵头部门,通过随时调看各业务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系统,对各专业操作风险管理情况进行再监督,督促各部门认真履行其管理职责。三是夯实操作风险管理基础。将操作风险管理渗透到业务的事前、事中、事后等各个环节,根据基层营业机构的特点,制订具体、简明、科学、有效的基层营业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将支行甚至营业网点均纳入到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框架之中。

(二)不断增强法律意识

首先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构建经营管理过程的法律风险控制机制,从源头上杜绝或减少各类被诉案件的发生。二是针对我部诉讼案件多、金额大的实际情况,要强化案件管理,力争数量和涉案金额有明显下降,同时防止发生新的诉讼案件。三是加大对新型法律风险的防范力度。目前,一些新型的操作风险,如泄密、代售基金的误导等涉及负债、中间业务的案件正呈不断上升趋势,这类案件与传统的资产案件相比,银行从原告走向了被告,从赢多输少变成输多赢少,因此,要高度重视此类风险给我部带来的危害,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防范。

(三)加强人才队伍和激励机制建设

一是从员工队伍结构上看,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有实际经验的员工及解决方案比较缺失,因此还应该根据内部人员现况做好相关的培训,通过培训,为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证。二是从激励机制方面讲,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但由于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动态地介入整个管理过程,体系的运作效果大打折扣。为此,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防范操作风险提供支持和保障。

(四)以人为本,培育有效的内控文化

内控文化首先是一种氛围,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员工均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来营造这种氛围,使所有人都认识到内控的重要性,使所有人都了解自己在内控中的地位和职责,并全心全意认真履行。其次,内控文化是一种道德评价,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一种道德评价标准,形成一个健康的管理理念,促使员工恪守诚信原则并高效诚实地工作,推动经营管理良性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吉恒,王春峰.基于收入模型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量化研究[J].商业研究,2010(4).

[2]宋懿.赵琳.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齐鲁珠坛,2010.(3).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宋懿,赵琳.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齐鲁珠坛,2010,(3)

[5]吕宝林,张同建.国有商业银行人员操作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内部控制视角[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3).

[6]莫文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现状和防控[J].金融经济2010年.

上一篇:浅析欧债危机的成因及对我国的影响 下一篇:科技型中小企业风险资本融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