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品读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10-18 11:40:49

浅谈初中生品读能力的培养

(江苏省涟水县高沟中学,江苏 淮安 223400)

【摘要】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关键词】初中语文;品读能力;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在上课之前,教者备课如果能有“品读”这一环节,教师便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现将我在古诗文教学中,在品读这个环节中的领悟,以课例的形式作简要阐释。

一、反复推敲,品得细

课本中古诗文大多数是名篇美文,有的就要一个字一个字地,一句话一句话地,多角度、反复地咀爵品味语言材料,才能得其况味。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

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④两次“不闻”集中表现了木兰从军时的坚定,而两次“闻”则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不闻”和“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木兰忠贞报国的爱国情怀。

通过品读这个点,来带动主题那个面。学生就可以清晰知道木兰同普通少女一样,离家也会思乡。所不同的是,她为国戍边,割舍那份亲情,这是被人称颂千年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木兰的性格凸显出来,形象丰满起来,这个女英雄真实可信起来。

二、耐心挖掘,品得深

文章是有节制的表达,它的深刻内涵往往蕴藏在字里行间之下,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心挖掘,从别人不易读或不能读的地方,读出味道来;而且品读的角度与方法具有独特的个性。这是“品读”高层次的境界。

如《陋室铭》一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的品读:

①“琴”即弹琴,表现了作者恬淡闲适的生活。②“素琴”即未经装饰的古琴,“素”字是可以看出作者心境的淡泊,不追求浮华。③“经”是指佛经,佛经不释手,正体现作者心如止水,安贫乐道的情趣。④“金经”是指用泥金所书的佛经,泥的质朴宽厚,不也隐隐昭示作者的性格吗?

这不起眼的地方,只要教者善于开掘,学生也能习得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意趣。

再如《醉翁亭记》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至于负者歌于途……”两个段落的欣赏:

①从表达作用看,前段承上,后段启下。②从内容组合看,前段主要写景,景中有人;后段重在写人,人中有景。③从描写笔法看,前段概括描写山间景色,后段详细描写游宴场面。④从氛围表现看,前段给人以空寂的静美,后段表现出欢愉的动美。⑤从句式特点看,前段基本上一句一景,后段则一句一事。

从文章写的角度去品读,这有一定难度,教者寻求了一定坡度,就是品析前给学生一个品析提示(从表达作用看……),学生品读时就会事半功倍。这深入挖掘是在教者指导下的“钻探”,而不是盲目的。

三、妙语连珠,品得美

从“美”“妙”“好”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品味、揣摩、品评欣赏文中不同凡响的表达艺术。就古诗文而言,它简明凝练的语言,含有大量的信息,也要学生进行再创造,用自己合理的联想,丰富文章的内容,这是“美”的创造。这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平台。

如《桃花源记》课文第二段品读:

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一个句式给我们描绘一番吗?

(这里的……美,你看……)

①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②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坦荡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面大毡子……

③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④这里的田地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⑤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田地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⑥这里的人情美,你看……

这种品读,将古诗文所描绘的画面和场景,进行详细的描述。只要在文意的范围之内,描述是体现个人的感受,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

四、别出心裁,品得新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要读出自己的见解。我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我力求读出“别是一番滋味”。下面就是我教《曹刿论战》一文,学生用“反弹琵琶”对课文内容进行品读。

大家以课文为依据,都来找找鲁庄公的“闪光点”,使他免受不白之冤――为鲁庄公翻案。

①“乃入见”“公与之乘”可见“鲁庄公不高高在上,他不因曹刿是一个平民而不接见,不仅是,还有问必答,打仗还让他同乘一辆战车。这叫礼贤下士。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公与之乘”,可见鲁庄公为百姓排忧解难,打仗时又身先士卒,亲临前线。这叫以身作则。③他提出的迎战条件前两条遭曹刿否定,他不气恼,可见鲁庄公能从谏如流。④战前,问及取胜原因,可见鲁庄公没有掩饰自己的无知,虚心请教曹刿制胜之道,这叫不耻下问。

在品读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不要拘泥于教参上的结论,让学生在阅读中,要颠覆、修正文本,创造出属于我的新世界。当然学生对这种颠覆、修正和创新,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而是以文本为话题,与作者进行一切平等自由的对话。

参考文献

[1]陈丽英.浅谈初中生品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342.

[2]陈月琴.阅读教学中品读能力的培养[J].快乐阅读,

上一篇:“凤头猪肚豹尾” 下一篇:有效练笔,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