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朗读课文的方法

时间:2022-10-18 11:03:45

浅谈小学朗读课文的方法

朗读既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方式,又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之一,还是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全面感知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读是学生对作品的再创造,可使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获得思想启迪,提高审美能力,具有高雅趣味。本文旨在从四方面探讨小学朗读课文的方法

一、朗读的目标应明确、具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低、中、高三个年级的朗读提出具体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级)。低年级要求“学习用”,中年级要求“用”,高年级要求“能用”,这既体现了不同年级朗读要求的不同,又明确了在不同阶段要有所侧重,还表明训练朗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朗读要正确,即不读错字音,不丢字添字,不重复,不读颠倒,不吃字,读得字字响亮,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朗读要流利,即从容不迫地读,速度适中、口齿清晰地读。朗读要有感情,即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后,真挚而自然地读。

在朗读前,教师应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例如: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和读通顺课文。教师也可为学生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在朗读中感知课文内容。例如: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些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适当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思考,在体会、思考中升华、创新。

二、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以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具体而言,朗读方法包括四种。

1.教师范读

教师示范,即把书面文字还原为生动的口头语言,融情于声,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和课文产生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范读旨在让学生直接领略教师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和感情的波动,进而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通其情,会其理。只有精彩的“教师范读”,才能让学生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和创造力。

2.自由读

自由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几个层次不同的问题,让全班每个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并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地自由朗读。这样,既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分角色演读

小学生总是好奇、好动和好表现,因此,分角色演读(朗读与表演相结合)非常适合小学生,既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又能拓展学生对课文的想象,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

4.学生齐读

学生齐读,即全班学生一起朗读,以显示整体美与团结合作精神,使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

只有教师正确认识朗读教学,采用适合学生的朗读方法,才能为朗读的“教”和“学”奠定坚实基础。

三、朗读的过程应合理、有序

朗读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应合理、有序地开展。其一,初读阶段。在初读阶段,学生需要对课文有整体的感知,初步感悟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的主题思想。此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认知发展规律,宜采用速度较快的轻声读或默读,不宜采用大声朗读、齐读或分角色演读等形式。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并要求学生轻声跟读。其二,品读。在品读阶段,学生已对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了感性认识。这时,教师可设置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请学生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语段认真朗读、品味,从而开始对文章的鉴赏。例如,在教学《故都的秋》一课时,在学生对文章悲凉的感情基调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可设置两个问题:文章的“形”和“神”各指是什么?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是什么?待问题解决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较喜欢的语段进行品读,从而开始对文章的鉴赏。其三,有感情的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阶段,学生对文章表达的思想、抒发的情感已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随着声情并茂的朗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越发深刻,学生与文章之间的心灵对话就此开始。

四、朗读的指导应科学、有效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对朗读方法进行指导。其中,教师正确的范读、领读和多元化的评价、指点必不可少。

1.正确的范读、领读

教师可通过正确的范读、领读为学生树立朗读的标准与榜样,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具体而言,包括两点:一是教师对有关朗读的知识要胸有成竹,即朗读各类课文时,均能较好地把握语速、语调、轻读、重音和停顿等。二是教师应具备清晰、流利、饱含情感地范读、领读课文的能力。教师正确的范读和领读,可使学生在朗读中充分体会文字的美妙,感受到课文的意境,令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朗读的愿望。

2.多元化的评价、指点

教师也可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指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因此,教师可根据不同阶段小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合适、有效的评价方法,以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具体而言,评价方法有三种。

(1)自我评价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人,又是评价的主人,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即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朗读课文,然后评价自己的朗读。其评价内容为:为什么这样读?认为自己读得怎么样?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怎样改进?

(2)他人评价

当一个学生不知该怎样评价自己的阅读时,教师可请其他学生评价这个学生的朗读,即他人评价。他人评价能使学生明确自己朗读的精彩之处和不足之处,并找到改进方法,这不仅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更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民主意识和进取精神。

(3)延时评价

在朗读过程中,当学生读得不好时,教师可采用延时评价的方法,即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最终使自己的感受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作者单位: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红旗小学)

上一篇:『人性化教育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以生为本的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