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

时间:2022-10-18 11:03:42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

[摘 要]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巨额的货币性资产滞留在商业银行系统,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风险。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原因,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 商业银行 流动性过剩 成因 对策

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压力,通货膨胀压力大,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商业银行更是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这不仅从微观上给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带来了风险,还从宏观上使整个国民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加剧的压力。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源于英国Macdonald and Evans公司出版的《经济与商业辞典》(A Dictionary of Economics and Commerce),其含义概括为:“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流动性’超过健全的银行业准则所要求的通常水平”。从上述概念我们可以得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说明银行持有超额的货币资产。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系统也出现了流动性过剩的问题,这集中表现在:

1.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

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突出表现是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大量的货币资产滞留在银行系统没有运用出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从1999年到2007年间我国商业银行存差(见表1)逐年攀升,到2007年末,商业银行存差高达12.77万亿元,我国商业银行自愿或被迫持有的货币性资产超出商业银行正常运营所要求的水平。巨额的货币性资产使商业银行不得不付出大量的利息费用支出或将大量的货币性资产投放在收益率低的货币市场上,给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带来潜在风险。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各年统计数据整理得来

从国际上来看,金融机构存贷比通常为75%,也就是贷款应占到存款额的75%。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存贷比呈下降趋势,2000年存贷比为80.26%,2003年为76.42%, 2007年下降为67.21%,存贷比下降说明我国商业银行货币性资产大量没有运用出去。

2.银行间市场资金供给过剩,资金价格较低

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运用主要是信贷,贷款以外的其他资产一部分以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形式存于中央银行,还有一部分用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商业银行持有大量的货币性资产,必然造成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资金供给过剩,资金价格比较低,甚至低于一年期基本存款利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2005年以来,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债券回购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35%~2.31%之间,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在1.58%~3.9%之间,与利息费用相比,商业银行这部分资产投资收益偏低。2007年末,银行间市场人民币交易成交量仍高达10.65万多亿元,占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27.35%,占存差的83.40%。

二、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

我国原本是个资金稀缺的国家,商业银行长期承担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的任务, 由于受体制性信贷膨胀及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长期面临流动性不足的困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也不断增加,外贸顺差和吸引外资带来大量的外汇,这都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金重要来源。

1.居民储蓄持续增加直接为商业银行提供充裕资金

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资金融通的关键联结点。从商业银行来源看,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吸收各方存款,其中主要是来自我国居民的储蓄存款。我国居民储蓄意愿非常高,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增加,比如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教育医疗改革尚未完成都给我国居民未来预期带来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致使居民储蓄意愿增加,居民把大量的货币存进商业银行中。

2.外汇占款成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1994年我国对外汇体制进行改革,实行汇率完全并轨和实行新结售汇及经常项目下有条件的可退换,中央银行为保持币值稳定,被动吸收外汇,在外汇市场买入外汇,不断投放基础货币,货币供给量越多。随着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以及外商直接投资的持续增加,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使大量国际游资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国内,国际收支账户的“双顺差”日益突出,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截至2007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282.49亿美元,比2006年末增加4019.65亿美元。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度增加将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到2007年末,外汇占款余额高达人民币12万亿元。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直接导致了货币供应量迅速增长,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也随之快速增加。

3.商业银行经营方式导致自身流动性过剩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方式仍然主要依靠信贷,利差收入是其盈利主要来源。而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不良,企业征信系统没有建立,企业信用缺失现象严重,企业信贷违约使商业银行资产变成巨额呆账、坏账,造成银行“惜贷”现象突出,商业银行只能将部分销售良好、还款能力充足的大企业作为信贷对象,而大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却难以满足,出现“需要贷款的贷不到,贷得到的不需要”的现象。商业银行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内部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存差越来越大。

三、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分析

大量的流动性资产滞留在商业银行系统不能有效使用,给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带来潜在的潜在风险,也给整个宏观经济带来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和经济过热的风险。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商业银行不断增加的货币资产。

1.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因素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居民养老、医疗等未来支出直接增加其储蓄意愿,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莫迪里亚尼的生命周期理论,当人们年轻时,收入低,可以举债消费;到了工作年龄阶段,人们取得收入一方面要偿还年轻时举债,另一方面为以后退休收入减少时进行提前储蓄。由此理论和我国的现实生活状况,我国居民储蓄意愿强烈的原因不难理解了。因此,我国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性因素,减少居民储蓄的强烈愿望,增加居民消费,既减轻了对商业银行货币资产过剩的压力,又可有效刺激国内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减少外汇占款

随着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和吸引外资数量的增加,我国出现“双顺差”,结售汇制度使中央银行被动通过发行基础货币吸收外汇,导致了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广义货币供给量越来越多,直接导致大量的货币供给流动商业银行系统。因此,从外汇占款角度来看,现在实施的外汇管理制度不得不进行改革。首先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增加汇率弹性,通过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的逐步扩大,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市场供求,中央银行可以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地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从而可以减少货币供给量,减少商业银行储蓄资金来源。其次,逐步实现强制结售汇制向自愿结售汇制转变,由国家统一外汇储备向民间分散外汇转变,放款民间使用外汇限制,减少外汇占款和大量的外汇储备风险。

3.转变商业银行经营方式

首先,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依靠利差获取利润的盈利经营模式。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以及个人理财等新型经营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既有效地分流居民储蓄存款,减轻其流动性过剩压力,还可以带来中间业务手续费收入,增加盈利。此外,商业银行要积极通过金融创新来疏导过剩的货币性资产。在金融创新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比如开发联接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的金融工具等,把囤积在商业银行的大量货币性资产运用出去获取利润。

参考文献:

[1]董积生: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6年第9期

[2]刘锡良 董青马 王丽娅: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再认识[J].财经科学,2007年第2期

[3]李 成:从汇率制度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J].金融论坛,2006年第9期

[4]卢 丹:基于微观角度的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第7期

[5]曾康霖:“流动性过剩”研究的新视角[J].财贸经济,2007年第1期

[6]袁志刚 欧阳明:宏观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提高居民收入分配比重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东亚货币一体化合作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