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中混合学习案例设计

时间:2022-10-18 11:03:34

信息技术课程中混合学习案例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中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手段多样,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来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学习的最优化。

1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基于信息网络资源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和传统面对面班级授课相整合的学习,它以促进教学设计最优化,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知识能力,提高教育收益为目的。在信息学习型社会中,每个人自身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建构能力和学习方式不同,混合学习强调知识和手段的融合,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多元化思维方式培养,适合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特别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混合学习利用信息网络的广泛资源,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寓教于乐,最大限度调动了积极性。混合学习通过教师有意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增加了多种感官学习渠道,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得到培养。

2 信息技术课程中混合学习模式设计

2.1 基于混合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基础

知识学习是一个综合意义建构的过程,与学习能力、环境和手段有关。混合学习中不同的模式设计会改变学生自我知识价值的认同感,将多媒体信息手段用到课堂上,才能适应现代信息多元化思维的教学要求。信息技术课中混合学习的基本模式是师生面对面课堂教学与信息网络手段的融合,是传统知识讲授学习和现代化教学媒体环境的融合,是固定书本学习和计算机多媒体移动学习的融合。

1)教师利用投影仪、数码相机、摄像机、视频展示台、智能机器人、仿真声音等多媒体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课程素材。

2)教师利用信息手段解读符号意义,建构信息素养环境,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素材和相关软件平台,服务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展示。

3)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多元化、移动化创设学习知识情境,促进意义交流,共享信息资源,多渠道展示信息课程内容的学习成果。

2.2 基于混合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模型

混合学习不仅是现代信息手段和传统教学的组合,而且是基于意义建构的交互性、自主性与共享性,利用多媒体智能手段建立师生学习共同服务体,满足学生问题的探究和知识记忆,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1)网络信息环境和班级授课方式结合。信息技术课程中单一学习容易失去目的性,通过教师网络信息资源的引导和学生自我目标结合,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任务,同时增加信息呈现的方式,如课堂电子阅读、立体眼镜、在线虚拟教室等。该层次的混合学习称为“多元化学习”。

2)教学环境和技术资源结合的学习。信息目标设计、活动资源提供、教学内容组织要以多种媒体刺激为主,强化信息问题设置,以任务驱动和意义构建实现思维混合。例如,每节课程辅助以相应的网络在线讨论和资源库链接等方式,促进师生间无障碍交流。该层次混合学习以强化学习和经验为目的,称为“嵌入经验式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中混合学习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

1)以信息课程目标为依据,利用多媒体环境工具,明确主题。教师授课中,除了准备基本的教案和课件外,需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章节的内容,提供多种媒体的感官刺激,如视频、音频,最好通过实物展示和虚拟世界结合的方式,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

2)围绕主题,搭建意义建构信息环境,搜集和提供相关多媒体素材,引导监督学生完成任务。使用网络信息共享平台,包括在线交流、个人信息检索等手段解决遇到的困难。通过微博、留言等方式及时反馈信息,心得,整理资料,共享找到的网络资源。

3)教师监控。制定多媒体素材的搜索标准,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用搜索引擎,建立多媒体信息分类。在过程中遇到问题,首先自己想解决的方案,然后求助小组成员,最后通过迁移信息网络衍生出新知识,优化解决方案。

4)成果展示。通过网络平台或者智能化学习环境,进行成果总结,展示问题解决的方案,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进而创新所学知识,同时加强知识的意义联结和识记。

5)总结反思,评价考核学生信息课程学习的质量。

3 基于混合学习的信息技术课程案例

以信息技术课程中图像的加工为例:1)以多元化学习为目的,建立虚拟学习讨论社区,提供视频资源、音频资源和教案、交流平台;2)以嵌入式学习为目的,教师讲授课程,呈现难易步骤,将学生分组,布置任务,以WebQuest形式在社区博客上呈现;3)播放教学视频,跟踪社区动态,监管整个过程,最后进行组内讨论和网络组间讨论,评定成绩。

3.1 混合学习活动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含量大,知识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具有网络延展性和多媒体特性,活动目标是锻炼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知识学习目标、能力培养目标和情感陶冶目标的混合。让学生掌握简单图像处理的方法,识记主要知识点,如图层、路径、查看器等;通过教师讲授、网络作品搜集、展示、虚拟分组讨论,增强熟练操作和审美意识;以视音频图像教程为媒体素材,引导讨论图像处理合成中美感的心理特征。

2)教学层次结构,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混合。混合学习中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帮助者。首先呈现一幅精美的图片,教师分析之后,设置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图片是如何处理制作的?建立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教师给出答案,通过网络搜集资料和自由图片创作,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例如:使用图片处理时,如何抠像呢?然后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搜集照片资料,直至问题解决。在混合学习中,学生是主体,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由他们支配,教师控制学生网络交流过程。

3.2 混合学习中信息资源设计

在课本和网络学习的混合中,信息资源设计是重要内容,网络学习平台包括博客、精品课程学习平台、QQ群、论坛,进行任务的提出、资料方法的提供和内容的监控。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享学习资源,如表1所示。

在混合学习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起主导作用、特别是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发散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感性的感官认识,在混合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凸显,心理认同感得到激发。学生合作完成本课任务后,展示作品,通过虚拟网络平台上传和共享,实现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多种资源下的混合,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最优化。例如,要求每个组选择不同的图像处理主题制作图像电子相册,用QQ工具交流,并在信息资源社区与课堂交叉讨论,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加强自由交流。

4 总结

混合学习依托于不断发展的网络社会信息化手段,融入丰富的多媒体资源优势,注重师生间多渠道的信息交流和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网络中教师引导监督,学生主动参与,通过意义和经验的建构,改革优化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模式,适应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多元化思维的要求。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混合学习适应了学生自我管理与调控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多媒体环境中、多感官的知识呈现下,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以兴趣为驱动,改善信息学习环境,通过教学设计和学习活动增加传统课堂讲授的容量,加强通识性、趣味性,充分发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

2010(8):42-50.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4]高传南.基于混合学习的有效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上一篇:如何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有效性地开发学生的创造... 下一篇:营销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