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

时间:2022-04-19 06:32:43

探析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无具体的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指标。既能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是教学的有效性。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目前,信息技术课是我国中小学必修的文化课程之一,并且已纳入高中阶段的会考科目。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中学计算机教师探讨的课题。有效教学是当前课改的主旋律,那么,怎样运用有效教学的理论来改变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呢?

1 了解学生智能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1.1 学生多种智能的存在给予教师教学信念上的支持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有8种智能: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这个结论告诉人们为什么一位学生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而在另一方面却表现平平。它带给教师们的惊喜是:每个人都是享有8种智能的独特混合形成,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帮助教师去觉察和分析学生的多重结构,它创造了一种积极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学校文化。

1.2 理解智能是有效改进教学的必要前提

过去把一些智能作为基本的或主要的方面,却轻视了另一些能力,这种狭隘的限定使在语文和数学领域并不出色的学生发现自己其他方面的天赋毫无用武之地。智能的多元性认同智能运用的多种方式,而且予以各种智能同等的重要,它让教师改进教学时,试图去发现有所作为的最好方法。教师必须用变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育机会挖掘学生潜能。

2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2.1 有效的教学设计体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

由于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实际上课的思路不可能与教师原有的备课设计完全吻合,需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当教师预设的流程与学生在课堂实际产生的流程不一致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调整预设的流程。笔者在准备汉字录入课时,也是用了最基本的教学思路:先介绍五笔字型字根表,然后讲解汉字的拆分原则。在介绍字根表时,发现有40%以上的学生没有注意听课,笔者临时做了调整,对学生说:“下面请同学们在我们刚学过的字根表中找到组成你名字的字根,看哪些同学能应用五笔字型输入法把名字打在屏幕上?”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不断有学生提问,笔者把他们提的字分成键名、成字、简码、末笔识别四类分别写在黑板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学习的效果完全出乎意料:学生思维活跃,反映积极,知识的领悟非常迅速透彻。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归纳出汉字的拆分原则,计划两课时的教学内容,一个课时就完成了。实践说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来龙去脉。

2.2 有效的教学设计要准备教学资源和区别学生的差异

有效进行资源重组,合理运用多媒体,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组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头脑中始终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意识。设计分层教学教案,真正让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位置,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学生在分层教学中各得其所,共同进步。

3 组织有意义的学习是有效教

学的关键

3.1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是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小组成员的帮助,利用一定的学习资源,通过“问题解决式”的自主学习方式获得知识的建构。比如在学习多媒体时,要针对多媒体技术相关教学内容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标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点,而是在课前就精心设计若干学习任务,准备各种学习资源和素材,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例如,在讲解Photoshop时提出“制作邮票效果”教学任务,并提供与此任务相关的资料和课件。通过分析,此任务涉及图层、画笔、文字工具和路径等知识点。首先,学生可以通过查看资料,了解并学习图层、画笔、文字工具和路径等知识。其次,学生按照教师事先分解好的操作步骤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必须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他们完成探究。最后,学生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3.2 构建协作的学习氛围

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协作者群体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有利于促成整个协作群体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学习方法。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讲解Flas制作中制作过渡动画效果这一教学内容时,要求学生能够进行协作学习。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示范操作和实际效果,掌握基本操作。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习。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过渡动画制作。实际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观察、实践、协作交流、反思总结等教学过程,能够保证学生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全面的巩固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达到锻炼操作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3 师生情绪调控

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注意力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学习情绪的高低,课堂气氛活跃不活跃,往往与教师的情绪是同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这样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感染,精神振奋,情绪高涨。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因此,笔者在讲解不同教材内容时,善于用不同的情感调整学生的学习情况:用热情自豪的激情讲计算机的发展和我国计算机工程师在计算机软件领域取得的成就,用严肃忧虑的神情讲青年学生迷恋网上虚拟世界等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与教师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境界。

为了让学生感悟Flas效果,学习动画制作,笔者先引导学生想象:“你觉得处在怎样的环境下是浪漫的?”刚说完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如果和朋友来到音乐厅,点燃蜡烛,一边喝咖啡,一边欣赏音乐,那才叫浪漫呢!”“不,和朋友伴着夕阳散步在大海边,啊,真浪漫!”一位学生边说边比划着。随之是一阵大笑。笔者接着设问:“那你能否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用Flas制作你描述的浪漫场景呢?”然后笔者把预先制作好的名为《海》的动画课件演示一番,学生观看后,支吾了一会儿,便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自己带入此情境中。此时此刻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他们认真地学、问、做Flas。仔细体会,笔者用一个学生完全可以设想的情境,不仅灵活地引导学生把自己置身于动画效果中去,而且高涨了学生的情绪,渲染了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祥中.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5(3).

[2]鲍丽薇,冯建华,等.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实践教学[J].计算机教育,2005(5):13-15.

上一篇:多媒体课件对提升中学生物理认知程度的作用 下一篇: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一般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