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10-18 10:48:17

内镜清洗消毒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内镜在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与应对措施。方法:以《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为标准,对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结果:尽量完善设施,固定清洗消毒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严格操作规范,加强监督管理,以保证对内镜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结论:重视和规范内镜的清洗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内镜诊疗成功与安全的先决条件。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781-02

内镜是一种深入人体腔内的仪器,如果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将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文献报道,内镜检查引起感染的感染率约为0.8%,通过内镜传播感染的可能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由于内镜使用频率高,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内镜管腔表面会形成生物被膜,影响消毒效果,有潜在发生传染性疾病医源性传播的可能[1],同时不当的消毒会导致管腔堵塞,内镜表面形成黄斑,影响医生操作;而且因其结构精细复杂,消毒不当会造成内镜损坏及加速老化。因此,做好内镜的清洗消毒是防止医院感染,保证内镜诊疗成功与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下是对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1.问题分析

1.1 对内镜清洗消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

内镜清洗消毒人员对内镜不彻底的清洗消毒所导致严重后果认识不清晰,清洗消毒观念不强,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培训,大多依靠前辈老师的传、帮、带摸索操作,无统一的操作标准。内镜管理者更多地关注内镜的诊断与治疗效果,忽略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

1.2 未按要求使用多酶洗液或使用不规范

由于内镜结构复杂,管腔狭长,彻底清洗难度大,而使用多酶洗液能迅速彻底分解管腔内外附着的污染物,保证消毒效果[1],但多酶洗液价格昂贵,使用量大,为了节省成本,简化程序存在以下情况:在清洗过程中未使用多酶洗液;反复多次使用,配置方法不当,水温达不到要求,未使用量杯及标尺按规定比列稀释;浸泡时间不够。

1.3 消毒液浓度不达标,更换不及时,操作不规范,影响消毒效果

不按规定对消毒液浓度进行监测,延长使用时间;次洗后未彻底干燥内镜表面和内腔就放入消毒液中,导致水分带入消毒液被稀释;从消毒液内取出内镜时未更换手套,导致消毒液和已消毒的内镜被污染。

1.4 内镜供需矛盾突出

内镜数量与接诊病人数不匹配[2]。内镜价格昂贵,而接诊病人多少不定,出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很多医院内镜数量较少,尤其是病人多时供需矛盾更为突出,直接影响了内镜清洗消毒的时间与质量。

1.5 管理制度不健全,未按要求进行监测,或者监测出有问题未及时整改。

2.对策探讨

2.1 从事内镜操作技术的护理人员应相对固定,组织其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重点是院感知识、各种清洗设备的使用、内镜的构造及使用拆卸,维护保养,熟练掌握清洗消毒的全过程;加强责任心教育,提高职业道德素养,严格按规范操作,保证清洗消毒的效果。内镜室的管理者应重视内镜清洗消毒,加强监督管理,落实规范制度,保证内镜检查的成功与安全。

2.2 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多酶洗液一人一用一换,让内镜表面与管腔内和酶洗液充分接触,根据污染程度浸泡2~5分钟。多酶洗液能分解人体各种有机分泌物,可有效高速地分解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配置时严格按使用说明掌握酶洗液的有效水温,使用量杯及标尺进行配置,保证酶洗液活性和浓度,达到彻底清洗的目的。

2.3 定期测试消毒液的浓度,严格掌握消毒灭菌时间。每日用测试纸监测消毒液浓度,使用频率高时,应在使用过程中增加监测次数,若浓度不达标,应立即更换消毒液,即使浓度达标也不能超过使用说明规定的最长时限,一般使用戊二醛溶液每次只可浸泡内镜20 人次,以确保使用中的戊二醛浓度1.8%,若超过20人次就必须更换消毒液。由于戊二醛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所以在使用中必须加盖保存。浸泡时器械应全部浸没,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浸泡时间为10分钟,高危人群使用过的内镜、器具应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延长消毒时间至30 分钟。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必须灭菌。即戊二醛浸泡10小时以上。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等。内镜放入消毒液前,一定要进行彻底干燥,以免水分带入消毒液被稀释,影响浓度。消毒完毕取出时必须更换手套,以免污染消毒液和内镜。

2.4 合理配置内镜数量。因内镜价格昂贵,配置太多会造成资源浪费,太少又不能满足病人及院感要求。比较好的方法是一方面坚持落实《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达到彻底清洗消毒的效果,预防交叉感染。另一方面根据内镜数量合理安排预约诊疗的病人,避免时多时少,并选择使用消毒时间短、消毒效果确切的消毒产品。既满足病人诊疗需要,又保证清洗消毒质量。

3.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各种内镜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包括检查,诊疗及手术等,但因其结构复杂,材料特殊,清洗难度大,有资料证实,经血液、体液传播的疾病同样可通过内镜传播,若清洗消毒质量得不到保证,将大为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且容易造成病人分泌物、排泄物、血液残留在内镜表面及管腔内,促使黄斑形成,管腔堵塞,缩短了内镜使用寿命,影响医生操作和诊疗质量,而且增加了内镜的维修成本[4]。所以配备专职的清洗消毒人员,进行系统的内镜清洗消毒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规范操作流程培训,加强清洗消毒观念,坚持内镜的正确使用方法,精心保养维护,严格执行《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不要随意简化操作流程,增强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合理计划安排,注重细节,是提高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内镜诊疗成功与安全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 蔡文智 ,智发朝。消化内镜护理及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20

[2] 巩玉秀,李六亿,武迎宏,等.内镜消毒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护理管理,2004,4(3):14-1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内镜消毒技术规范(2004年版)[S].卫医发(2004)100号,2004.

[4] 李阳,刘枫,田文华.机洗消毒条件下邻苯二甲和戊二醛耐用性比较及其经济学评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2):77.

作者简介:

柳蓉(1980-)女,毕业于四川大学护理本科 ,主管护师。

上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站如何把好护理质量安全关 下一篇:结核性胸膜炎67例的临床诊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