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苍蝇》

时间:2022-10-18 10:38:58

摘 要: 《苍蝇》是曼斯菲尔德备受争议的作品之一,对它的解释和讨论最多。但普遍认为这部作品是她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对于苍蝇的解读五花八门,有人说是曼斯菲尔德试图说明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潜在的暴力倾向;有人说是战争对人的改变,使人冷漠而残忍;也有人说文章重点是开辟一种新的写作形式。本文对《苍蝇》进行解读。

关键词: 小说《苍蝇》 写作特点 苍蝇 象征 死亡 改变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英国20世纪初杰出的短篇小说家,《苍蝇》(The Fly)是曼斯菲尔德1922年的作品,在《民族》(The Nation & Athenaeum)上发表,后来这部短篇被收录在《鸽巢和其他故事》(The Dove’s Nest and Other Stories)中,是她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最受争议的。

《苍蝇》写于曼斯菲尔德病重的生命晚期,作者有着与众不同的经历,她个人生活中情感失落,理想破灭,遭遇爱情和婚姻的挫折,并深受孤独和疾病的困扰,而且她的弟弟在一战中战死。这对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现主题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整体来看,《苍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叙述了老板和老伍德菲尔德在客厅的谈话,内容很少,缺乏情节;第二部分主要描写老板对苍蝇的折磨。除了时间上的前后顺序,两部分之间几乎没有联系。《苍蝇》中的叙事很琐碎,很细致,似乎缺乏重点,都是支离破碎的片段,但是在无形之中这些片段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共同的主题。

首先,《苍蝇》的开头第一句话是:“Y’re very snug in here.”以老伍德菲尔德的感叹作为文章的开头很突兀,没有铺垫。作者从中间截取一小段作为故事的开始,然后娓娓道来,引出故事的大背景。其次,曼斯菲尔德以其对细节的描写著称,细节描写艺术的成功是她的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一点在描写苍蝇的这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Then the front legs moved,took hold,and,pulling it’s small sodden body up,it began like a minute cat,to clean it’s face.”对苍蝇从墨水瓶里爬出来清理自己身体的过程写得极细致,栩栩如生,仿佛那只小苍蝇就在读者的眼前。《苍蝇》结尾如同曼斯菲尔德的其他作品一样,没有明确的结局。本来是描写苍蝇被折磨致死的过程,最后一句却笔锋一转,以老板不记得一切作为结局,让读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小说运用的手法主要有象征和讽刺,特点在于作者对于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苍蝇》运用了突出的象征手法,苍蝇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意象,它既代表无助脆弱的生命,又代表战争中无辜的牺牲者,还具体暗指故事中的每个人,是老板,是老板的儿子。一个意象包容多重解读,集多个复杂的象征意象于一身。

这部作品的主题有三个:首先关于战争对于人的影响:战后人们冷酷和茫然;其次关于死亡:人的生命是脆弱的,被人肆意蹂躏,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控制,很无助;最后关于战争:战争是残酷的,荒诞的。

首先,曼斯菲尔德说,文明社会人们对于情感的忽略和冷漠导致自己情感的缺失,因此对于情感的践踏却不自知,最终导致他人的情感困惑。战争之后,其留给人们心灵的创伤化作迷茫与无聊。战争使人们丧失了对生活的追求,不知怎样得到安宁、幸福与满足。老伍德菲尔德是个代表。他中风之后在家里只有周二才能出来。他不想待在家里,但到底想怎么样,恐怕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他所谓的乐趣便是在一个很难称得上朋友的人家里,抽着雪茄不冷不热地聊几句。可见老伍德菲尔德也够可悲的了,连一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这深深地反映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薄。这一点在老伍德菲尔德的家人身上也有体现:一个中风的老人,只身进城做什么家人竟不知道,这是不合情理的。

其次,战争让人们迷惘。老板的形象是迷惘的代表,他不知怎样使自己满足,即使儿子生前,他也缺乏自己的追求,而把一切都推到儿子身上,儿子的死让他所有的寄托化为乌有,儿子的死对他的打击与其说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酸苦楚,倒不如说是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看到羸弱凄惨的老伍德菲尔德,老板变得满足,并不是自身有了什么变化,而是看到别人比自己不幸,获得了一种病态的满足。为了获得自我满足,老板是残忍而贪婪的,他不厌其烦地向老伍德菲尔德炫耀新装修的房间和家具,以期得到那老人羡慕的称赞,填补自己的空虚。同样,在往可怜的苍蝇身上滴墨水时,老板获得一种隐隐的满足感。

再次,战争让人变得残忍、虚伪。比如老伍德菲尔德的女儿和妻子,他们以爱他的名义把他关在家里;老板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向老伍德菲尔德施舍好酒;老板培养自己的儿子让他继承产业;甚至老板对苍蝇也是以一种锻炼它意志力的姿态出现的。人的内心深处蕴含一种残忍的力量,在特定的时候会表现出来,比如老板虐待苍蝇时就是潜意识的残忍本能左右他,人在后天的学习和培养下变得有涵养和善良,但理性的力量并非时刻起作用,当人感到外部的威胁过于强大时,就倾向于不择手段地保护自己。老板因为精神压力过大,暴露出残忍的本能,通过折磨苍蝇来达到减压的目的。但这种非理性依然披着理性的外衣,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人自己在感情上能接受,比如老板折磨苍蝇的同时还在赞美它勇敢和坚强,这似乎就给自己的残忍行径找到一个理由:我不是折磨它,只是在锻炼它,使它更勇敢和坚强。他让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和发展,也是在爱的名义下进行的,他希望儿子继承他的产业过得好。

人们是冷漠的。宣称那么爱儿子的老板,竟六年没有去过墓地;老伍德菲尔德说到女儿去比利时看儿子的坟墓时竟然忘记话说到哪,喝了威士忌后才想起来。后来谈到坟墓,他一点没有表现出悲伤,反而在形容坟墓时用了一连串欢快的词:“Delighted”“garden”“beautifully”。这些姑且看做人的自我宽慰,毕竟死者已经逝去,生者不能永远活在悲痛的记忆里,死者死后的归宿――坟墓整齐也算是安慰,但说到在一罐酱花了多少钱时他那么激动,一个记性不好的老人对于这却记得很清楚,这就有些讽刺了,仅是一罐稍贵些的酱,就比儿子的死亡更能刺激老伍德菲尔德的感情。

最后,人的感情是那么不纯粹。这一点在老板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情感是发自心灵深处而非臆想的。老板的儿子死后,他表现得极度悲伤,当人们劝慰他时间能改善很多时,他极力否认,说对别人也许可以,但是对他不会,这是多么无聊的一种表态。时间能带来怎样的改变只有时间可以证明,并不需要人预先摆出怎样的姿态。尤其在老伍德菲尔德走后,这种不纯粹的感情表现得更加鲜明。首先,老板认为自己会很难过,于是吩咐不见客,要单独待会儿,他把自己肥胖的身躯扔到椅子上,用手盖住脸,这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他想要开始哭了,一切都那么程序化。在这里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动词来修饰他想哭的感觉“want”“intend”“arrange to”,但是“no tears”,这是绝妙的讽刺。一切都变成了作秀,完全没有发自内心的感情。时间的力量是伟大的,使原本深刻的感情变得淡薄,但人们也该看到,这也正是时间的伟大之处,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生活下去,因时间流逝感情变淡完全是正常的,没有哪种感情会达到永恒,人该坦然地接受这种改变,无论是好或者不好,毕竟是事实,没有必要伪装什么。

战争是毫无道理的。战争中的生命就如同苍蝇一样渺小而脆弱,无论怎样挣扎,都免不了被虐致死的命运。更残忍的是在挣扎的过程中还被人标榜勇敢顽强,但最终还是被扔到垃圾桶里,被人们遗忘,即使是至亲的人。

生命也如苍蝇般渺小而脆弱,历经种种磨难,本以为可以安心生存下去,却被上帝也许随意的意志再次击垮,这种意志在人们看来是不合理而且残酷的,但的确发生了,降临在可怜人的头上,这种力量强大到无法抗拒。人天真地以为可以依靠个人的奋斗改变命运,但在强大的命运面前这种奋斗只是徒劳的挣扎。正如曼斯菲尔德在信中写道的:“人就像掉在牛奶罐里的苍蝇,上帝看得很开心。”这反映出作者一种悲观的心境,似乎挣扎之后发现都是徒劳,决定坦然接受死亡了。最后老板把苍蝇连同纸一起扔掉也是一种自欺欺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抹掉过去,再拿来新的纸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就可以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是就如战争,发生了就是发生了,即使摧毁的可以重建,一切也早已不同于以前。逝去的生命不能恢复,受伤的灵魂不能恢复。

小说的最后没有明确的结局,给了读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并没有继续写苍蝇的故事,却戏剧性地一转,说:“当老头慢慢走开,他开始想:‘我刚才想什么来着。’”这又是一个很强烈的讽刺,明明很难过地而转眼竟忘了刚刚想的是什么,这或者可以用一句“行动比理智和思维更真实”来解释。这也印证了前文提到的时间的力量,同时也反衬出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的淡薄。真正令老伍德菲尔德沮丧甚至崩溃的不是儿子死亡本身,而是死亡给他带来的自己理想的破灭和计划的失落。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Mansfield,the Collected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London:Penguin Books,1981:412-418.

[2]陈家宁.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北京师范学院学报,1985,(2).

[3]曼斯菲尔德著.陈家宁译.曼斯菲尔德书信日记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98.

[4]陈良庭译.苍蝇.曼斯菲尔德小说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262-268.

[5]付灿邦.论曼斯菲尔德的《苍蝇》.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112-116.

[6]徐凯.巧妙的象征,深刻的内涵――曼斯菲尔德的“苍蝇”赏析[M].名作赏析,2000.

(作者系天津大学文法学院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2011级研究生)

上一篇:《睡谷传说》的艺术魅力 下一篇:借代常见类型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