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中边疆民族电影身份认同的塑造

时间:2022-10-18 10:26:30

全球化语境中边疆民族电影身份认同的塑造

摘要:全球化语境中边疆民族电影的身份认同日趋模糊、多元,新的身份认同塑造在所难免。边疆民族电影身份认同的塑造对于解决边疆民族电影的市场困境、发展民族文化、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团结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边疆民族电影;身份认同的塑造;市场困境;边疆稳定与团结

身份认同(Identity)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自我认识,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我或我们有什么特别的素质而使得我不同于你,或我们不同于他们”①。我国边疆民族电影(反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政治、历史与生活题材的电影,简称边疆民族电影)以独特的少数民族语言、记忆、地域、习俗、服饰、景观等构筑一个指认性的身份场景,界定自我、区别他者。但是,在当前主流文化的影视传媒强势化语境中,边疆民族电影中民族身份指认越来越处于剧烈的文化冲突和文化摩擦中,出现身份模糊、认同焦虑。边疆民族电影不得不游离于表现民族文化、大众文化的夹缝中,在商业、政治、艺术多重权力纠葛中艰难徘徊,身份认同日趋分裂、多元。当代边疆民族电影呼唤民族身份的塑造与认同,身份认同对于解决边疆民族电影的市场困境、发展民族文化、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团结有重大意义。

一、 边疆民族电影身份认同的塑造与民族文化的发展

除了电影所属的共性(观赏性、娱乐性、大众性)之外,边疆民族电影所特有的属性和功能就在于其民族属性和民族心理功能,在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展现。边疆民族电影的民族性涉及到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电影的内容即题材,少数民族电影的题材内容必须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这是界定少数民族电影最根本的原则。真正的边疆民族电影应当是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品格的作品。

但是,从当代边疆民族电影的实际内容来看,很多创作者往往忽略或歪曲了“民族性”的根本性质。有的以“猎奇”和满足观众窥视为目标,对少数民族文化中一些贴有民俗标签的东西进行夸张和渲染,严重影响了受众审美的、长期的市场消费能力。有的则从“汉族视觉”出发,只捕捉到一些“皮毛”,没有深入到民族心理、民族意识、民族精神等深层文化,这样的作品缺乏少数民族自我的体验和表达,不利于边疆民族电影民族文化身份的塑造。导演章家瑞说:民族电影的成功应当是从一个民族自身出发触摸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状。一部好的边疆民族电影将成为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认同感的良好途径。

其次,从影片中民族形象的塑造来看。边疆民族电影中民族自我形象的建立不仅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宣传功能,还进一步影响到我国多民族文化中华民族统一体的构建和稳固。健康、良好、充满民族力量的荧幕(荧屏)民族形象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传播民族文化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而落后、愚昧、无知的荧幕(荧屏)民族形象则会引发民族反感、影响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的宣传。边疆民族电影作为我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一部分,本身就是我国“多元一体”格局中一个持续性的文化建设项目,往往被赋予推进中华民族一体化进程、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凝聚族群认同的任务;对外,作为我国影视的一部分,以其题材本身的敏感性成为国际观众注目的焦点,既是政治的焦点,也是文化的焦点,由此无形中成为国家形象的表征。因此,在国家宏大叙事的前提下,在自身族群文化的诉求中,如何在影片中塑造边疆少数民族群体形象,表达少数民族文化,是边疆民族电影民族认同的重要内涵。

再者,从演员的民族身份来看。由于语言的障碍、心理素质的陌生、以及民族情感之间的距离,汉族演员很难深入表现民族深层心理,更多塑造的是建立在虚构想象之上的民族形象,并赋予了大量汉文化意识形态;少数民族演员塑造的民族形象则更接近于真实的民族面貌,也更为自觉地凸现族群文化标识。而汉族观众和本族观众对演员的民族身份便会产生认同差异。

所以,要获得边疆民族电影的民族认同,最关键的还在于坚持对民族文化的根本追求,平衡族内和族外受众文化接受心理差异,正确定位创作视角。也只有拍摄真正意义上的边疆民族电影,才能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

二、边疆民族电影身份认同的塑造与市场困境的解决

目前,边疆民族电影的消费市场十分薄弱,其原因有很多,如创作困境、融资难题、发行渠道不畅、专业队伍缺乏等,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还是缺乏民族认同。边疆民族电影的“民族认同”就是其民族身份的认同。从市场层面看,电影的民族认同包括产业主体方面的民族认同、消费主体方面的民族认同、及管理主体方面的民族认同,三者缺一不可。相对于一般影视剧,民族电影中少数民族主体的介入使得三方博弈变得更为复杂。这多方的力量唯有达到一定的平衡,才能获得有效的“民族认同”。其中,消费主体方面的“民族认同”又是这多方力量中最为重要的,可以说,受众的“民族认同”直接决定了边疆民族电影的市场消费。受众的“民族认同”既包括少数民族本身的“国族认同”和“族群认同”的统一,又包括本民族认同和他民族认同的统一,只有在边疆民族电影中求得两个统一的共同实现,才能真正获得观众的认可,反之,两个统一关系没有搞好,则会出现不同层面观众的不认同。

产业主体方面即影片创作者,主要包括:导演、编剧、影视工作者。其民族身份的塑造不仅是族籍身份的归属,更体现在其文化立场上。电影创作者与受众身份认同的统一与否直接影响了影片的民族认同:创作者从客位(即以汉族视角)出发拍摄的民族影片,常常因承载了大量主流对边缘少数民族的再构造,而成为一个想象之物,一个被言说的乌托邦,对于汉族观众是在预料之中的观赏,从而受到认同;而在少数民族观众,则是在切身的、有自我文化感受基础上的参与欣赏,从而发出批评,对部分扭曲民族形象的影片甚至遭到少数民族观众的非议。而创作者从主位(即从民族视角)出发拍摄的民族影片,在汉族观众眼中可能会因其突出的差异性而引起观看的欲望,也可能因其文化的隔膜而遭到冷落;但在本族观众看来,影片还原了本民族文化的真实,触摸到本民族的历史与现状,不仅受到欢迎,且能够在观赏中加深对族群文化的认同感及自豪感。

边疆民族电影反映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不同市场主体的民族认同体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边疆民族电影能否进入市场主要决定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力量博弈,即是否能够适应不同市场主体的民族认同格局。

上一篇:浅谈书籍装帧与书籍设计 下一篇:浅谈导向标识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