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18 10:11:07

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高职学生面临极其激烈的竞争,需要适应多变、复杂的工作环境。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无法满足高职学生面临社会竞争的需要,要求高职教学体系的设置以柔性人才为培养目标,实施柔性教育,实施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柔性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并辅之以保障措施。

关键词: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8-0020-04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404)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张军,苏州市职业大学商学院(江苏苏州,215104)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与企业信用管理。

一、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性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

目前,企业对本科学生最多的评价是:理论知识强,但是动手能力不足,岗位适应性不强。基于此,高职学生就需要在动手能力、岗位适应能力上超越本科学生,只有这样,才有高职学生的出路。柔性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柔性教育正是采用弹性、灵活的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1]其实,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才是高职教育与大众教育的不同处,才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

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总体上说是让自己成人成才。学生用功学习文化知识的目的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走上工作单位能够立足,不要被企业领导、同事看低。但是,现在很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是,他们在学校学到的很多知识都用不到,到了企业还是需要重新学习。高等职业教育应基于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做大幅度改革,以适应高职学生就业、发展的需要。

(二)从高职院校视角考量

高职院校也存在竞争压力,主要体现在招生方面。目前,高职院校的很多专业分数线都和三本院校一样,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都去了三本院校。原因在于,家长都认为高职文凭肯定不如本科,高职没有什么特别的竞争优势。再这样下去,高职院校要么生源越来越少,要么分数线一降再降,生源质量难以保证。面对如此严峻的问题,高职院校只有进行教学改革,彰显高职特色,让社会认可,让学生认可,让家长认可。那么,摆在我们面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何为高职特色?就目前招生、就业形势来看,高职特色应该是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出发点,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具有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采用柔性人才培养模式,创办高职特色教学体系。

二、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对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意义重大。基于体系的构建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培养的依据,高职柔性人才培养课题组构建了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一)基于专业群的课程教学体系

为拓宽高职学生知识的多元化视野,提高其岗位适应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课题组尝试制定了三维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把人才培养与学生的自身差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当前竞争环境的柔性人才。高职学生很大的特点在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有的学生营销能力很强,有的学生管理能力很强,有的学生规划能力很强……据笔者所在学校就业部门跟踪统计,学生很多都是跨专业就业,或者是在现有的岗位上还兼做其他岗位的工作。针对这一现象,课题组设计了基于专业群的柔性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余时间选择与专业方向不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规划道路。

(二)实训教学体系

基于高职办学特色,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量的实验实训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所在学院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积极建设实训基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训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该体系分为五级,体现了实训教学由基础到创新,由具体岗位到综合岗位的循序渐进的培养过程。[2]

1.基础教育实训。

基础教育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一新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30%。刚刚入校的新生,还是习惯使用高中的学习模式――题海战术等。他们普遍的认识是:想取得好成绩,就要啃书本,做习题。作为已经踏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实践出真知,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安排基础教育实训就是很好的教育措施,能帮助学生学做结合,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构建合理的高职学习规划。

2.专业技能实训。

专业技能实训主要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上学期,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8%。因为这个阶段,学生学习了专业课程,应该给予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掌握专业知识。只有深入掌握专业知识,才能在未来的专业岗位上活学活用,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优势。专业技能实训是整个体系的重点,是能否培养柔性人才的基础,教师在内容安排上要体现专业特色,特别要突出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通过该层次的实训,应达到相应的专业技能考核的要求。

3.单一岗位实训。

分岗位实训一般安排在二年级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达到柔性人才培养目标,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在单一岗位实训过程中,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利用以往学习的相关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岗位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内容安排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设计,未来可能在职场上竞聘的岗位,以及该岗位涉及的工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合理、科学地进行分岗位实训,以增强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职学生面对未来岗位才能游刃有余。

4.岗位综合实训。

岗位综合实训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上半学年,是在单一岗位实训熟练的基础上开设的串岗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5%,意在实现同专业不同岗位的“零距离”。学生一人模拟多个岗位的业务活动,不仅锻炼了综合能力,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而且促进学生在不同岗位之间融会贯通所学的专业知识。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才是企业的需要,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与目标。在岗位综合实训中,最好分岗位聘请企业的一线工作者给学生讲解岗位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因为学校的教师大多实践经验少,对企业的岗位了解不多,企业一线人员的讲解才能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践意义,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掌握职场岗位的操作要点。能够一个人顶几个岗位的综合人才就是我们定义的柔性人才,所有的企业都迫切需要这样的人才。

5.创新实训。

创新实训主要是针对大三学生,是提高性实训,占总实训项目比重的2%,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发现高职学生中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为创业大赛及各种竞赛做准备。现在的企业越来越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管理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有长远的发展,具有竞争力,吸引力。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的追求,也是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实训教学是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重要保证,是柔性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高职院校应本着努力培养柔性人才的目标,不断研究,构建更加完善的实训教学体系,为学生服务。

(三)校外实践教学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体系是学校与社会链接的桥梁,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真正接触到社会,从原来实验室的仿真岗位迈入社会现实岗位,知识得到升华,应用能力得到提高。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学生“准就业”,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之前的课程教学体系、实训教学体系都是为该体系服务的,都是为该体系的实施做准备的。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由三部分组成。当然,随着未来校外实践教学时间、内容的增加,校外实践教学体系还会不断地被调整、改进,意在更好地为高职学生服务。

1.校外实习。

目前,各个高校都在加强校企合作,建立合作基地,目的是帮助学生就业锻炼,提高学生就业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存在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一,可以弥补学生校内学习、实训的不足,这个不足包括内容、师资、环境等多方面。校内因为存在场地、设备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与现实的企业还是有差距,通过校外实践可以有效地弥补这个差距,使学生就业前得到很好的岗位锻炼,达到柔性人才的标准。其二,校外实习基地可以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3]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与课题资源,不仅帮助学生校外实践也为教师研究课题提供方便。反过来,高职院校学生去实习基地实践,能力较强的就会被企业吸收为自己的员工,相关企业可以快人一步地挖掘到企业合适的人力资源。这是一种双赢的合作模式,因此,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院校的建设重点,对高职教育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工学结合。

在毕业前两个月,笔者所在学院允许学生采用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自主寻找合适的企业,经学校审核通过,与企业签订工学结合合同后可以去企业实践。没有找到工学结合单位的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校内实训或者校外实践。这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专业特点、特长寻找适合自己的企业进行实践,并在实践过程中完成毕业调研报告。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接触企业的过程中渐渐熟悉了职场。可见,工学结合这个实践环节对于提高学生面对企业的结合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3.毕业调研报告。

笔者所在学院的学生毕业设计是以毕业调研报告为考核形式的。论文题目规范为“关于××公司的××的调查报告”。“××公司”必须是学生工学结合所在公司,“××的调查报告”一定要与所学专业有关。毕业调研报告的撰写目的是考核学生是否结合所学专业认真在企业进行工学结合,是否具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笔者所在学院正式启用毕业设计智能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查阅学生的工学结合情况,以便于督促学生,并下达新任务、进行中期检查等。学生需要按照系统要求的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阶段任务。

三、实施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

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

既然学生要柔性,教师也需要提高相应的柔性教育能力。高职教师必须具有时代的超前意识,对社会的需求、对岗位的变化做出理性的分析,实时更新知识,掌握最近的技术并采用柔性的人才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社会抢手的柔性人才。教师柔性教育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和学院的培养。如学院应该尽量多安排各类教师参加各级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目前,很多院校的培训名额少之又少,并且被安排外出学习的教师总是那几位专业负责人或者学科带头人。学院领导应该对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教师柔性教育能力。只有全面提高教师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能力。另外,高职教师需要自己不断努力,比如参加企业实践,参加技术资格考试获取相应资格证书。这样可以促进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适应人才培养模式。

(二)灵活运用柔性化教学方式

柔性化教学方式是实施高职柔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体系的保证,只有采用柔性化的教学方式,才能有效利用各方面信息进行教学,才能尽快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个人自主学习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合理定位,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高技能人才。随着竞争的加剧,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高职教育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原本刚性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注重学生全方位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柔性教学模式,并在此模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适宜高职发展的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晖,刘建兰,曹黎华.实施柔性教育 发展高职教育[J].新余学院学报,2012(6).

[2]严明良,刘颖.高职院校实训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6).

[3]唐孝云,杨安.产学研结合推进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Mode

ZHANG Jun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Suzhou 215104,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facing with fierce competition, so they need to adapt to a changing, complex working environment. Since the traditional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annot meet the need of social competition, it requires the teaching system to take flexible talents as the training goal and implement flexible educat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mode requires the construction of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system with safeguard measur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lexible talent training mode; teaching system; construction

上一篇:高职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 下一篇:普速电气化铁路开通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