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节目的困境与发展对策

时间:2022-10-18 09:38:27

电视谈话节目的困境与发展对策

【摘要】电视谈话节目在我国经过不断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谈话节目数量众多,但节目质量参差不齐。本文分析了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面临的困境,并从多个方面探讨了《艺术人生》的成功因素与面临的发展瓶颈,进而提出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对策,以期能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谈话节目;弊端;发展对策

电视谈话节目的内涵

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迅猛,已然成为电视节目的主要形式,各式各样的谈话节目充斥着荧屏,成为一种独特的电视文化奇观。在我国的电视理论界,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视谈话节目指所有以面对面口头交流信息为主的电视节目形式,它涵盖了演播室主持人与嘉宾的一对一或一对多的访谈节目。这类节目参与人数较少,通常邀请一两名嘉宾参与,节目形式主要是主持人与被访者之间的一问一答。狭义的电视谈话节目限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谈话现场,主持人与嘉宾、现场观众进行群言式讨论。这类节目参与人数较多,信息交流范围广,现场观众和嘉宾可以各抒己见,双方交流的互动性强、即兴性强,比较完整地展现了人际传播的语境。[1]

当前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面临的困境

电视谈话节目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问题也不断凸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节目缺乏个性。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频道资源越来越丰富,电视谈话节目也随之泛滥,出现了一哄而上的局面,短短几年时间内,各种谈话节目抢滩中国电视黄金档。然而,这些节目大多相互克隆,许多谈话节目内容重复,节目与节目之间嘉宾重复、采访雷同、访谈思路类似,节目缺乏个性,同质化问题严重。节目制作者懒于创新,若一档节目成功,便一窝蜂地出现同类节目的翻版。

第二,缺乏真实性。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在很多情况下缺乏真实性。为了吸引观众赢得收视率,在节目录制前,主持人与嘉宾进行合演,刻意人为地制造悬念,从而使真实性丧失。另外,嘉宾或主持人不敢或不愿讲真话,怕招惹麻烦。

第三,缺乏思想性。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确立后,一些传媒不恰当地把市场原则完全照搬到传媒中来。于是,受商业利益的驱使,为了吸引观众眼球,我国的一些电视谈话节目一味地猎奇与媚俗,专注于挖掘明星绯闻与嘉宾隐私,这些节目因一味投受众之所好,缺乏对受众进行健康的价值观的引导,从而日益丧失思想性和文化品位。这类问题在娱乐类谈话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四,节目重数量轻质量。为了赢得收视率,有的电视谈话节目周期由一周一次变成几次,甚至变成日播,这就需要大量录制好的节目做储备,以防止节目断档,但由于节目制作周期缩短、制作仓促,制作人员也没有做足准备,最后影响了节目质量。

第五,主持人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从目前情况来看,谈话类节目主持人整体水平不高,非常优秀的主持人更是凤毛麟角。尤其是在节目走品牌化、精品化道路的形势下,主持人成为节目的品牌象征,主持人的水平影响着节目的品牌效应。

《艺术人生》的成功要素及发展瓶颈

《艺术人生》的成功要素:

第一,节目定位明确,话题选择恰当。制片人王铮提出《艺术人生》不是一个娱乐节目,它是一档严肃的人文谈话节目。它是通过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表达艺术家的人生感悟,并不是所谓的窥视隐私。《艺术人生》的核心定位为“用艺术点亮生命,探讨人生真谛”,其关注的不是浮光掠影的演艺事件,而是将明星回归为最真实的普通人,以普通人的视角关注他们的人生境遇。这些音乐、电影、电视、戏曲、文学等各领域的名人都有自己代表性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影响了一代人或几代人。这些嘉宾走进《艺术人生》演播厅,面对亲情、友情、爱情、困境、坎坷、生命、死亡等,讲述最平凡的自己,回忆不平凡的经历,呈现出其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情感。节目呈现出的人性力量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艺术人生》的话题选择独特、有深度,充分体现了娱乐性而又不庸俗、不媚俗。

第二,节目形象包装的成功。在舞台布局上,节目背景总是挂上被采访者的巨幅照片,以经典的老照片为主,这就营造出一种怀旧的气氛,使观众产生心理认同。在主持人和被采访者谈话时,后方大屏幕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反映被采访者经历的零散片花,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勾起被采访者的美好回忆,从而使被采访者更加投入到谈话当中,也能够使台下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在灯光的运用上也很独到,紫色和淡蓝色的运用,使整个舞台更加和谐。《艺术人生》也将现场伴奏引进演播室,在谈话中的随时演奏就是其品牌标志之一,主题音乐的运用也提高了节目的辨识度。

第三,鲜明的主持风格。《艺术人生》从2000年年底开播至今,以其内容的真实与栏目风格的平和牢牢站在了收视排行榜的前沿。《艺术人生》的成功,主持人功不可没。主持人朱军与节目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人生》成就了朱军,同时朱军也成就了《艺术人生》。朱军平实、真诚而不失幽默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其深厚的主持功底,能够激起嘉宾的谈话兴趣,使得嘉宾愿意在节目中敞开心扉,与主持人和现场观众真诚交流。

《艺术人生》的发展瓶颈:

第一,嘉宾资源有限。《艺术人生》节目组提出:在选择嘉宾时,极力推介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演艺人士,推介与这个社会息息相关的人士,坚决排斥一些在演艺上没有丝毫创造力混个脸熟的明星。因此,节目每期都邀请一位文艺界有影响力的明星,而一个时代真正有影响力的文艺界明星是有限的,有限的嘉宾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目的良性发展。

第二,节目内容同质化。激烈的收视率竞争,使电视节目呈现病态,抄袭雷同比比皆是。由于明星访谈节目是一种有收视率保障的节目,于是我们看到大量此类节目争相角逐。这些明星访谈节目各有各的卖点、各有各的风格和角度,但从总体来看其访谈思路和理念是相同的,无非是讲述明星的成长经历及对人生的感悟。同一个嘉宾可能做客过这个节目,也可能做客过另一个节目,他的故事也就那么些,观众也对他已经很了解,这样就会陷入炒冷饭的境地。

第三,节目的模式化和套路化。这种问题普遍存在于谈话节目,无论何种形式的谈话节目发展到一定时期都会出现这个问题。一成不变的模式和套路甚至被制作者视为节目的独特之处、节目的标志。节目的模式化会造成节目形式呆板。如果观众对节目什么时候会请意外嘉宾、什么时候该煽情、什么时候出现道具都了如指掌,就会对节目产生厌恶感。而且,原有的框架和套路也会成为本期嘉宾参考的资料,本期嘉宾可以通过以往节目来推测主持人可能问的问题,并对此作出事先预演,从而使节目缺少当下情感的互动性、真实性。一成不变的模式和套路也会使主持人渐渐丧失不按常理出牌的应对能力、随机应变的控制能力,从而影响节目的质量。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对策

第一,提升主持人综合素质。谈话节目对主持人的素质要求很高,不仅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知识涵养,要具有很强的驾驭现场的能力,还要求其有亲和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个人风格。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首先要平视嘉宾,由于谈话节目的嘉宾往往是名人,这导致主持人过于顾虑嘉宾感受而不敢问敏感问题,从而使提问缺乏亮点。其次,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还应是好的听者,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谈话气氛。此外,主持人要能恰到好处地主导节目节奏和谈话进程。电视谈话节目也要讲究节奏,主持人要保持节目有张有弛,做到不冷场不失控,面对一些突发事件要随机应变,能掌控整个节目而不是受节目牵制。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要不断创新。主持人的风格也存在框架化和套路化问题,长期不变的风格易产生刻板印象,观众刚开始可能对这种风格感觉新鲜,但时间长了也会心生厌倦。

第二,精选话题。一是选择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的话题。选择社会上新近发生的社会事件,也可以对一些旧事推陈出新。总之,要保持话题的新鲜。二是话题要具有接近性,话题的选择要找到与目标受众兴趣的契合点。三是话题具有普及性,大众传媒特别是电视受众层次广泛,受众文化程度差异大,为了满足和适应不同层次的受众的需求,要尽量选择一些大众都能接受的话题。四是话题要具体、形象、平实。话题一定要适应电视表现手法。电视是线性顺序传播,接受选择性差,又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很难有深层次的理解。相对于报纸、网络等媒介,电视媒介的受众面限制小,它面向的是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的大众,对受众的文化水平要求较低。所以,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选择更崇尚平实,不能太高深和复杂。五是话题要有引导性。大众媒介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必须在现行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能传播那些格调低下的内容。要发挥新闻媒介舆论引导的功能,这项最基本的原则也是未来电视谈话节目必须秉承的。六是适当选择特殊性和敏感性的话题。敏感性和特殊性话题是社会客观存在的某一类现象和事物,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的存在不以媒介是否关注为转移。适当地选择一些敏感话题,能够引起大众对这类问题的关注。比如同性恋、艾滋病、抑郁症等题材。

第三,找准嘉宾。嘉宾作为谈话节目的主体,在节目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谈话节目中,嘉宾是节目成功的重要因素。请到相关的嘉宾也就迈出了节目成功的第一步。谈话节目的嘉宾,应该选择那些与谈话话题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士、学者、官员、事件的当事人,也包括名人专访节目的名人。选择权威专家和学者的主要目的是使观众信服,提高栏目的信誉度,彰显频道的品牌效应和权威性。应该选择那些有充分的信息量或具有故事化经历的嘉宾,不能随意选择看似知名度较高的嘉宾。目前,同类访谈节目的密度越来越大,而有影响力的嘉宾数量有限,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嘉宾重复、翻旧事炒冷饭的局面。针对这一情况,谈话节目要以嘉宾所占有信息量的多寡为准则,不能仅仅瞄准嘉宾的知名度。

第四,实行制播分离,引入竞争机制,走品牌化道路。所谓制播分离,是指节目制作和播出系统是各自独立的,但并不意味着电视台的节目制作变得不重要了,而是制作不再是电视台一家的职责或权利而已。电视台除了要把握住新闻时事节目和现场直播节目以外,其他的职责主要在于选择、谈判、购买、编排各种各样的节目,而这些节目的生产和流通,将实行社会化的市场方式。[2]据统计,全国3000余家电视台,按每台每天平均播出7小时计,全国每天都要播出21万多小时的电视节目,一年下来全国的节目需求量就是7300万小时,即使节目重播减去一半时间,也仍然有3600多万小时,而我们的电视节目市场每年的制作量与需求量相比,显然要少很多。[3]节目制作能力不足会直接导致节目制作质量水平下降。面对强大的市场化需求,采用制播分离的生产模式,打破原有电视台垄断节目制作播出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以质量为准的竞争局面,把节目推向市场,能够产生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易于打造精品栏目,使节目走品牌化道路。

参考文献:

[1]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邵培仁.媒介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于丽爽.谈话的力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作者为贵州民族学院传媒学院讲师)

编校:张红玲

上一篇:参与式政治新闻对政府执政活动的影响 下一篇:消息类电视新闻如何应对受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