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老庄美学的超功利性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22-10-18 08:47:09

试论老庄美学的超功利性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道家美学思想的奠基者。《老子》五千言,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尤其是老子所持有的“涤除玄览”,“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等观念,还有老子对婴儿的赞美,其中都蕴含着深厚的美学意义。在老子之后,庄子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了老子思想中的美学意识。从“心斋”、“坐忘”到“无用之用”,再到他对天地的赞美,无不体现着这一点极其深厚的超功利的审美意识。庄子认为,人想要达到自由和美的境界,就要抛弃一切尘世俗想,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在当今社会,它们仍不失为一种对社会人生有重大意义的现实教化理念。

关键词: 老庄美学 自然无为 无用之用 超功利性 现实意义

德国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其美学名著《判断力批判》中说无利害性是审美的第一契机,“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是“一种无利害的和自由的愉悦”。[1]他所说的这种愉悦,即是人在审美过程中不带有任何功利性,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而这一点恰好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道家老庄美学思想有相通之处,道家美学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不仅仅是一种学说理念,更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人生美学。道家老庄美学思想是成体系的,无功利的审美意识在道家思想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在当今物欲横流、生态结构等方面严重失调的现实社会中,它更是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从“道法自然”到“法贵天真”――对自然的尊重

无功利的审美在老子的思想里体现不多,但其“道法自然”思想却是庄子无功利审美思想的直接渊源。老子的思想由“道”而生发,老子美学与他关于“道”的言说不可分割,中国古代很多思想家对问题的看法都是与“道”相联系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并以其作为个人追求的生活方式、思想和道德的行为准则。“道法自然”是人道、天道与自然道相契合的最高境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美的体验,自然界的季节更替、万物的生死轮回,一切是那样自由而有规律,无意识,无束缚,无目的,就如初生的婴儿,“专气致柔”(《老子・第十章》),“常德不离”(《老子・第二十八章》),“在老子看来,‘道’的自然无为的原则支配着宇宙万物,同时也支配着美和艺术的现象,是美与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必须遵守的原则。离开了自然无为,就没有老子所说的美和艺术”。[2]

道法自然的基本理念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品格产生了异常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思想史上,把道法自然的思想推到极致的思想家,自然非老子莫属。《老子》一书,常常一开始就讲自然之道,然后讲人之道,这个过程的存在就将自然之道过渡到了人之道,归根结底,就是要人顺应自然之道,万事万物要顺应自己的本事性。老子讲“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老子・第二十八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圣人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老子・第五十五章》),反反复复地强调着婴儿的纯净、无欲、素朴,强调人们抱有一颗赤子之心对于人生价值和意义,其根本原因在于婴儿往往都按照自己的天性及本性行事,有一种成年人很难达到的天然的纯真。庄子美学是对老子思想中美的意识的发掘、继承和发展,“老子是道家美学的开创者,奠基者,而庄子则是道家美学的完成者。”[3]庄子在老子之后又提出了天地之美,他认为美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而天地之美真正体现了“道”的自然无为。从对道的继承出发,庄子力求消除人的异化,达到个体的自由和无限,而异化的消除、个体的自由和无限的实现正是美的本质之所在,庄子采取的方法又是一种超越于利害得失之上的情感和态度,这又带有审美的特点。庄子认为,先民们能够在自然的怀抱中耕耘升息,与花草树木并生共存,与飞禽走兽和谐相处,大自然赋予人生命活动的自由,完全不知道有什么世俗之争,君子小人之别,这才真正符合人之自然本性,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这样一来,自然之美便呈现得淋漓尽致了。

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什么叫美?……‘自然’是美,这是事实。诸君若不相信,只要走出诸君的书房,仰看那檐头金黄色的秋叶,在光波中颤动,或者来到池边柳树下看那白云青天在水波中荡漾,包管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这种感觉就叫‘美’。”[4]《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就是说天地人的运行都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而这种运行规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和庄子说的“法天贵真”归根到底就是崇尚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这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从“无为而无不为”到“无用之用”――对自然的赞美

道家学说中超功利性的审美性还体现在老庄对“无”的概念的阐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第四十章》)。“无”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对“无”的看重,是老子学说中一个极突出和极重要的特征。“有”是有形有状的实体,是一般人所认识运用的,而老子却可以由“有”深入到对“无”的认识中去,超乎常人的思想认识并将其运用到天下万物的发展由来中,饱含着深刻的哲理性。道家的贵“无”尚“虚”思想,两千多年来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传播,并在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5]中国古典画艺术论说中的这句常被人们引用的名言,再鲜明不过地体现出了道家思想学说对华夏艺术的极致汇入与浸润。“无用之用”一语首见于《庄子・人间世》:“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这里,不论是老子的“无”,还是庄子的“无用之用”,它们都是对事物的肯定,而这些事物也只是自然界万物的代表。

老庄美学思想的超功利性还体现在他们对天地的赞美。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十二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要以自然规律即所谓的“道”为行为规范。庄子高杨自然之道,进而提出“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庄子认为“道”丝毫不是有意识的劳动结果,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天地之美在于其“吾师乎!吾师乎!万勿作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为巧”(《庄子・大宗师》),其无穷的魅力就在于它完全不会有所谓功利之心。故在庄子眼中,天地便为“师”,也有了无尽的美。

三、从“涤除玄览”到“心斋”“坐忘”――对人性的超脱

中国传统的道家思想里,美学对于现代人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并获得超道德的价值。在老庄的美学思想里,我们还可以品味到其对人生修养的重要价值。“宠辱若惊”(《老子・第十三章》)。老子坚持生命的和谐、淡泊,“致虚极,守静笃”(《老子・第十六章》)。老子亦坚持人性无私欲无功利的价值观,重名利超过了重自我价值,这是生命的异化,老子反对这种异化,所以他尖锐地指出,“宠”与“辱”从根本上没什么区别,受辱使人难堪,可是得宠何尝不是一种对人格的剥夺与委屈呢?老子断言“宠为下”,宠辱不惊,才能保持自性虚静淡泊、自然无为。“涤除玄览”(《老子・第十章》),即洗净除去一切尘世的名利私欲,保持心镜相映的本真状态。“老子的修养论博大精深,其中充满了对道的领悟和辩证法色彩,是一种将修练与悟道与哲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修养方式”。[6]遵循“道”的原则,积极,勤勉,向上,人生修养才会有建树。

庄子继承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认为人性原本自然,庄子将自然适意看作是人性发展的最美状态。自然适意即逍遥,物我两忘,主客一体,人在与自身的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心灵便进入了一种自得其乐的精神王国,至美至乐。在讨论世界或宇宙时,要不断地加以超化。对儒家言,超化之,成为道德宇宙;对道家言,超化之,成为艺术天地;对佛家言,超化之,成为宗教境界。[7]庄子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他艺术的一生。“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8]庄子的“坐忘”“心斋”是人心与自身和谐的完美阐释。在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个人欲望膨胀,人心与自身的和谐已是一个不得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调节压力,回归自由,庄子的“心斋”“坐忘”理念,给了我们宝贵的启迪。

四、“万物与我为一”――美之为美对和谐现实的意义

“我们所谓美的关系,即是说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美的属性的默契和谐,这是美的本质所在,它是唯一的”。[9]老子乃至庄子,在他们的思想最初的状态里,他们并非有意识地去追逐一种愉悦的体验,他们的生活即是他们的艺术,“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10]然而老庄并非“希望”把美带到他们的生活中去,他们对宇宙、自然的态度,乃是一种无目的性的行为,“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对自然而然的美的追求的合目的,也是他们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关照。“山林者,壤与,是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老子说“道法自然”,体现的就是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作为老子学说的继承者,庄子发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并将其贯彻到人生之中,如《庄子・大宗师》中‘临尸而歌’,《至乐》中‘妻死,鼓盆而歌’‘援骷髅枕而卧’,这种颇为豁达张扬的对死亡的态度,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对自然的顺应”。[11]

在庄子看来,美即是人的主体自然性的释放,就是“‘逍遥游’:精神的自由解放”,[12]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只有审美主体在保持空明的心态时,才能真正感知体悟客体之美。在此基础上,庄子更提出了“虚静”这一概念,《齐物论》指出:“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名。”就如康德所说“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有别于一般和功利的以及道德的活动,这也就是说,它不是一种认识的活动;他不涉及明确的目的,所以与审目的判断有别。”[13]因此,在庄子那里,主体由“辄然忘吾有四肢形体也”(《庄子・达生》),可以看出,只有审美主体凝神忘我,保持内心的虚静,抛却尘世外的一切杂念俗音,才能创造出艺术美,才能感悟生命的自由流畅,才能成就庄子一般的人生。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美学建构的基础,也是老子治国指导思想的根本。他认为,只要无为、不争、无欲、好静,一切顺其自然,不干涉人民的生活,社会自然平稳健康地发展,人民自然安居乐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从治国之道上说,“自然之道”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构建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统一和谐状态可借鉴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庄子思想中顺应自然、返璞归真的人生情趣是老子学说中的“无为而无不为”意蕴的延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价值的学派思想之一,其中的艺术精神与西方生态学的某些观点相暗合,“东方的古老思想与生态学的新观念颇相契合。在这两种思想体系中,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生物学鸿沟都荡然无存。正如道家指出的那样,万物与我同一。在道家思想中,万物中的每一物(即大自然中的所有存在物)都拥有某种目的,某种潜能,都对宇宙拥有某种意义”。[14]只有把自然界万物当作自己的朋友,爱护它,关爱生命,尊重生命,不违反自然发展规律,人与自然才能达成统一意志,人类社会才会“涤除玄览”,“常德不离”,“比于赤子”。

总而言之,在当今时代,老庄思想里美学层面上的自然无为的无功利思想内涵,仍不失它本身无穷的精神魅力,作为一种教化理念,它淡然无为的处世思想、少私寡欲的心灵道德思想境界,是道家文化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给劳碌的世人,给追求平等和谐社会的构建者,给普天下的生命体以思考,以启示。

参考文献:

[1][德]康德著.邓晓芒译.判断力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8.

[2][3]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篇).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95,215.

[4][8]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69,236.

[5][清]笪重光.画筌.转引自沈子丞.历代画论名著汇编.北京:文物出版社,1983:301.

[6]王建疆.修养・境界・审美――儒释道修养美学解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219.

[7]方东美.生生之德.台北: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出版公司,1989:288.

[9]张应杭.人生美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3.

[10]高尔基.文学论文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

[11]陈鼓应.庄子今译今注.北京:中华书局,2001:93,450,454.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36.

[1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369-370.

[14][美]纳升著.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3.

上一篇:采邑 契约 等级 下一篇:浅论新时期教师素质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