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刍议

时间:2022-10-18 08:06:33

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刍议

摘 要: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培养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重要渠道――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校企合作作为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基本模式之一。

关键词: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培养模式

一、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订单式培养是企业积极倡导的方式,也是学校极力想做的规模化培养的思路。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初期,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正在探索,企业奋力发展,制订了规范的技术工人使用计划,于是就出现了企业与学校合作辉煌的局面,各种企业冠名班层出不穷。同时,大量的城市初高中毕业生面对升学压力大、就业急迫的情况,对于学习技术到国企就业有着美好的期待,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真正实现了各有所得,成为各地职业学校的主要办学方式。这一时期学校的主要工作实现了招生难度不大、教学培养针对性强、学生就业心里有底。

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后,随着地方所属国有企业改制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企业招用工自完全独立,减员增效成为企业通用的快速营利手段,企业对整建制先培后用的技能人才递补形式的应用出现了消极应对。这阶段订单式培养模式出现了“学校积极,企业消极”的现象,就连过去一直合作的企业也因经营观念变化而对订单式培养产生动摇,即便是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学校以冠名班形式进行招生培养的,在最后学生就业时也不能完全达到当初的目标,一大部分学生不得不由学校另辟渠道另行安排、推荐就业。这一阶段,学校工作出现了重点跑联办企业、积极招生宣传、重视技能培训和开始寻找企业安置学生就业的局面,学校领导开始把主要精力向招生就业方面转移。

进入21世纪后的10年间,中职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前几年,企业不再愿意采取从招生到就业“一订到底”的模式,甚至于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冠名班”在各学校一个也没有,所有中职学校都必须面对市场化办学的严峻局面。虽然各校教学组织积极适应市场,招生情况尚可,但是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已是共同的难题,“找出口、促进口”成为办学共识。于是,长三角、珠三角成了各地各校争相安置学生的就业地区。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出现,职业教育严重依赖企业发展的局面更是迎来了寒冬。新生劳动力无技能就业压力大,职校毕业生有技能就业压力也大,学校的就业安置承诺使学校大量的经费开支不得不花到安置学生就业上,学校苦不堪言。随着我国大力度的经济刺激计划落实到位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完善,企业生产和经营出现迅速发展,校企合作的理念又被重新提起,但是形式已与以前大不相同。

就订单式培养而言,学校依然留恋,但企业和学生的观念都出现了动摇,双向选择成为热门词汇,于是订单培养被赋予新的内涵。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人才,由原来的非常具体,变成现在的原则意向,企业用工计划已经被生产任务所左右,时间不定、人数不定、专业不定。对于这种合作中的另一个主体――学生,也因为企业的用工灵活性,而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此时的“冠名班”已不复存在,学校的生存竞争变得更加激烈。

二、订单式培养新模式的探索

在经过市场化的洗礼,企业和学校在订单式培养模式上都在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目前出现了两种新的形式,一是企业主动进行的短预期点对点“订单式”培养,这种模式是企业对已经在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学生开展就业宣传,学校积极鼓励企业所需专业的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协议。对这部分学生,学校针对企业需求进行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在生产实习阶段让学生直接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根据情况进行择优录用。二是企业与学校进行合作产品生产,以产品加工代替实训,用加工报酬资助学生学习,由于学生在校的生产性实训实现了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便可实现快速和高校就业,使学校减少了办学成本、学生增加了实践经验、企业缩短了用工培养周期。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趋势与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合作是方向,融合是深度,双赢是目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校企合作必须是校企的紧密融合,实现人才培养方向的融合,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融合,实现培养技术实践的融合,实现互惠互利共赢的融合。

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仅是学校目标,也是职业学校做大做强的历程,更是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培养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仅是企业的现实需求,也是企业强盛的长期责任,更是企业发展的不竭源泉。只有不断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技能人才,才能实现个人发展、家庭富裕、国家富强,才能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作者单位:蚌埠技师学院)

上一篇:中国甘肃网的SWOT分析 下一篇:信息化对技工院校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