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认识

时间:2022-10-18 05:48:13

关于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认识

摘 要: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强调整体性、经济性、历史性和生产性,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无论是对经济现象的解释还是对经济科学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在公有制的条件下建成市场经济体制,关键要看国有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能不能成功。因此,应正视科学的马克思产权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使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以利于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产权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57-02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理论上更加严密,是逻辑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是科学的理论,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的产权理论

(一)马克思有产权理论

一些学者因为没有在马克思的部分著作译本中找到诸如,“产权”、“产权制度”之类的字眼,就认为马克思没有专门的产权理论。他们认为现代产权理论[1][2]根源于西方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即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学派的产权理论。他们甚至认为科斯的产权理论是唯一科学的产权理论,岂不知马克思早在科斯之前100多年,就创立了科学、系统的产权理论。

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与经济领域的生产关系相对应的法律领域的财产关系,研究了与财产关系相关的法的权利。马克思从经济和法律两个方面来分析产权,他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攻读法律专业,有很深的法学造诣。马克思大学毕业后,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林木盗窃案的辩论,使他懂得,法的问题是与经济关系密切相关的,后来马克思开始系统、深入地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经济理论,而且系统地学习了法学和法律知识,这为其建立真正科学的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对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分析

马克思的《资本论》详尽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以及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法律表现的资本主义财产关系。他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研究产权的内涵,认为产权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特定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具体权利关系。

马克思深刻揭示了产权与所有制、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指出产权所蕴含的经济关系:产权关系决定着在生产领域中所有者支配、使用生产资料,以及在流通领域中所有者交换、分配和消费生产成果的利益关系。“在每个历史时代中,所有权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下面发展起来的。”“财产仅仅是有意识地把生产条件看做是自己的东西这样一种关系。”产权关系首先是一种经济关系,产权关系的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对于个人来说,这种关系是在长期的实践中由共同体相约而成,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在共同体中被宣布为法律,并由共同体保证实施的。

财产权利由一系列的权利构成,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其中,所有权具有决定意义,其他权利是由所有权决定或派生的。

二、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分析方法

(一)利用整体主义来分析产权

西方经济学推崇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认为产权关系首先是个人对财产的一种排他性的占有关系,而这种排他性的占有在给经济主体带来收益的同时,又必然会引起一定的交易成本。产权制度的形成和变迁,就是由个人在交易成本的约束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自发交易的产物,因而对产权问题的分析完全可以建立在以成本收益分析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理性经济人(无差别的个人)范式的基础之上。

社会虽然是由很多单个人组成的,但却不是个人的简单的加总,是一个特殊结构的整体。作为整体的社会决定着个体的生存、发展空间,作为个体的人处在社会有机联系当中。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从整体上来考察问题,他依据整体主义的分析方法,全面地研究了财产、财产权的起源及其历史变迁,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由生产力的性质及其发展水平决定的。产权制度是不同阶级或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一种生产关系,不是个人之间的一种交易关系,个人之间自由交易和自由契约不能决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和产权结构,一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和产权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整体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产物。在此基础上,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不断运动,造成社会结构和产权制度的变迁,这最终决定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选择空间。

(二)经济关系决定法权关系

古罗马法典中,把财产权利界定为个人对物的排他性的占有权。虽然现代产权经济学对产权概念的理解由人对物的排他性的占有关系转变为人与人的交易关系,被看成是一种由法律规定和实施的排他性的独占权,但依然是脱离历史的个体之间的权利交换关系。认为法律形式具有决定的意义,法权关系决定经济关系,产权是由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立法者创造的一个法权概念,受法律形式决定。这颠倒了经济和法律的关系。

马克思在批判古典经济学的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科学的产权理论。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在研究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出法的关系的根源。他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权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经济关系本身来决定的。”马克思从系统的研究中,认识到了法权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根本区别,所有制关系是根本的,决定着法律关系,法律上的财产关系只是生产过程中所有制关系的表现。

马克思深入揭示了经济领域的生产关系和法律领域的财产关系之间的本质区别,从经济学和法学两个方面去研究产权,他指出,“财产关系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揭示出,经济学上的产权是对客观经济关系的反映,是根本性的财产关系,法权关系是反映现实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是实现经济关系的表现形式,其内容由经济关系确定,并服务于经济关系。

(三)产权关系是一种生产关系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和交易费用范畴基础上的,产权关系被认为是具有独立财产权的理性的个人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建立的契约关系,而特定契约关系的形成又是比较不同契约安排的交易成本的结果,在产权明晰化的条件下,理性的个人将寻求导致他们利益最大化的契约安排。

经过对产权的分析和研究,马克思得出产权关系首先是一种生产关系的结论。这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是保证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基础,而这种结合包含着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物质形式,二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后者即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构成了一个社会的所有制关系或财产关系,决定着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产权关系的产生、发展过程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内部运动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分工和协作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复杂,由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所有制关系,而财产权利是所有制的具体表现形式。

(四)产权形成发展具有历史性

资产阶级经济学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考察问题,把财产制度当做某种先验的超历史的自然权利。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学者研究经济理论,都将其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前提下,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完美的,是永恒的。因此,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财产制度不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不是从客观历史条件中产生的,而是自然的人类本性创造出来的,是历史的起点。

马克思第一次把对财产和财产权利的研究建立于历史唯物主义之上,深入地考察了财产和财产权利的起源和历史变迁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发现,“财产具有某种历史,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认为财产权利是历史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社会是一个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包括财产权利都具有社会历史性,是一定历史阶段殊社会结构的产物,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内部运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特殊运动规律。

三、马克思产权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策意义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理论严谨,是经得住逻辑和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符合客观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按照马克思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要求出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建成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能否成为真正的企业,能否建成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有企业财产所有权法律形式上属于国家、经济形式上属于全体劳动者。因此,搞好国有企业,对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至关重要。

但是,我国现行国有企业制度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这是阻碍国有企业按市场原则行为的最大的障碍。政府与企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主体,前者是行政主体,后者是经济主体,确切地说是市场主体,当两者合一时,政府凭借其超经济的强制力必然以行政方式管理企业,致使政企不分,这实质上是政府集权、统管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表现。因此,需要运用到马克思权利分离的理论,使国有企业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这是我国改革实践中的创新之举。国家和企业对国有资产的处置应该各司其职,所有权干预经营权或者经营权侵蚀所有权,都会造成有害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绝非顽固不化的理论教条。坚持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实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我国的产权改革必须和我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切不可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吴易风.产权理论:马克思和科斯的比较[N].光明日报,2007-05-08.

[4]林岗.产权分析的两种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5]黄少安.关于产权理论与产权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J].山东大学学术月刊,1997:45-51.

上一篇:论虚拟社会管理中政府角色的定位 下一篇:道家生态哲学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