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活动中出“乱”的解析与应对策略

时间:2022-10-18 05:33:43

科学实验活动中出“乱”的解析与应对策略

在视听自然科学探究教学活动时,时常会给人一种乱哄哄的感觉。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两种情况,一种“乱”是积极参与探究、研讨和操作下的乱,乱而有序。对这样的“吵闹”,老师应高兴和相机引导,因为动作和语言是儿童情绪、情感的伴随物。这样的“吵闹”,禁不住地说、喊、串动,充分表明课堂气氛的民主与宽松,象征着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与外在具体的表现,体现出学生急于表达与交流的强烈愿望和情感的流露。学生在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中,忙于讨论、观察、操作实验,但由于经验不足,操作不熟练,会显的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这种乱是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原因,可在以后的科学探究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另一种“乱”我认为是:

一、个性过度强烈,引发课堂波动

在操作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看到有的学生一见到实验器材就想动一动、摸一摸,只准自己操作,不许别人插手,有意无意地把器材垄断到自己身边,出现互相争夺、打闹、喧哗,甚至相互语言攻击、损坏器材等。这一现象的出现充分显露了学生爱动、乐于动手,具有极强的探究欲望的心理和个性过度强烈的心理,合作学习意识淡漠。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内心里应该高兴,因为这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活跃状态。此时教师应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冷静,本着一颗爱心、童心,深入到小组内进行调协。可一边抚摸学生的肩膀,一边以期望的口气讲,尤其是对“霸道”的学生,“能不能让其他同学也试一试!你来指导他们行吗?”,“大家能分一下工吗?”、“能相互谦让吗?能相互尊重、体谅吗?相信大家会这样做的,如果能这样定会受到大家的尊重!”,“愿意乐于助人、相互鼓励吗?愿意轮换进行各项操作吗?”等等。由于学生感到气氛和谐,不难会在教师的鼓励和诱导下,取长补断、相互谦让、携手探究;逐渐形成和睦相处、积极善纳、乐于合作、心理健康的素质结构。否则,老师大声斥责,让学生罚站、远离器材、静坐等等,势必会影响课堂气氛,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久之,势必会产生逆反心理。

二、懒惰困扰,引发课堂波动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学生所养成的懒惰性、依赖性、依附心理和惰性思维比较强,“吃现成饭”的思维定式比较根深蒂固,往往会看到有些学生敢愿充当“观众”,动手操作起来笨手笨脚,遇到一丁点小困难不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去积极思考,而是把困难全部抛给老师,一门心思的等待、静坐、观望,或者不加思索的依葫芦画瓢,只求得到现成的结果,或者坐在一旁看别人做、听别人议等等。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责任应在于耐心地给以诱导、鼓励和必要的帮助,善于利用和发现学生个体身上的闪光点和爱表现、喜表扬、求上进等心理进行激励,引发学生积极承担责任、喜迎挑战、善思多虑、手脑互动、积极参与;对应该学生做的事,一定要由学生来做,切忌教师过多的干预和“指手化脚”。要让学生经历意志、信心不断强化的过程,体会紧张体力、脑力劳动后的满足感,享受集体智慧下的欢乐,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精神需要。可不时地停下来用各种体态语言给学生们一个微笑、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必要的帮助和一个鼓励;“大家都积极动手了吗!相信都会的。”,“噢!需要帮忙吗!再动动脑筋、咱们一块儿来试一试好吗?”,“要相信自己,要说我能行。”,“比一比谁心灵手巧。”,“在……这方面你们是最棒的,相信,只要大家肯动脑筋,定会有很大收获的”等等。由于学生得到了必要的关注、看到了希望,由衷体验到了自身努力而赢得的长知识、长智慧的欢乐;此举,既能打破依附心理,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变依附性思维为独立自主性思维,又能脱离教师的“搀扶”,使得学生可以大胆独立行走,产生自信,产生对学习的需要。

教学中,既要注重积极介入、激趣引导、导而拂牵、步进辅导、满足需求,又要避免越俎代庖;既要注重自主探究,又要避免放任自流。

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1、在组织学生产生问题、进行假设、建构方法过程中,时常会看到有些学生被那些放置在桌子上的材料所吸引,注意力大多集中在材料身上,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不断伸手去摆弄哪些器材,关注的是动手操作,结果是在瞎摆弄当中,一无所获。原因是学生天性好动、好奇,行动大于心动,抵挡不住器材所具有的趣味性和诱惑性,享受动手操作而带来的快乐的愿望比较重。上课时,教师可以将这些器材事先放置在袋子里、堂桌下面、课桌里面,学生视线不太容易关注的地方。

2、交流发言时,还会发现时常有一些学生大声喊叫。原因就是这样的学生个性比较性急,自控能力较弱,表现自己的欲望强烈。教学中如果关注这些学生,势必会使他们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恿其他学生也跟他大声大叫。对于这种情况,可以试着不理踩他,提问其他举手的学生,对学生说,“我喜欢你举手等待提问的做法”,这就发出一个信息,即举手的学生要比大声叫喊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

3、观察实验开始后,要求学生停下来,进行交流研讨时,教师往往用大嗓门外加拍手掌,甚至附带呵斥和没收器材,才使得学生停下来。但是在交流过程中,仍能看到有学生在“偷偷”的继续摆弄这些器材,对教师的要求和同学的发言全然不顾。原因有:(1)在实验过程中这些学生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于是就认为机会来了,不能错过;(2)还没有观察到实验的结果,满足成就感的愿望比较强;(3)其他组的操作方法自己组没有尝试,好奇心和切身得到体验的欲望强烈;(4)继续享受纯动手操作而带来的快乐的心情旺盛。面对这一情境,教师可走到小组间以近距离的“魅力”来进行“施压”,还可对学生们说“第某组已经安静了,第某组也坐好了……”“比一比哪一小组先静下来!”“各小组能把桌子上的器材进行整理吗!比一比哪一组先整理好!”根据学生爱赞扬、争强好胜的心理,势必会引起学生安静,督促学生将手中的器材放下,同时也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地科学行为习惯。“大家能先停一停吗?哪位学生还想继续做的话,等下课后再来接着做你看好吗?课后老师一定会满足你的需求!”由于学生的需求得到了保障,无疑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定会将注意力转移到交流层面上来。对于小组还没有观察实验结果的,定要给以适度帮助和延续时间,否则学生将会一无所获,不知所云。

上一篇:成为父亲会改变男人大脑 下一篇:脚是健康“放大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