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范文

时间:2023-03-16 13:14:39

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范文第1篇

《农村科学实验》(CN:22-1146/S)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旬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农村科学实验》主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普及农村各业实用科学技术知识。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产研交流,科普富农;服务农村,促进发展”为宗旨。

科学实验范文第2篇

科学实验

今天我在书上看见一个打电话的科学实验。我按照书上的步骤开始制作:首先取2个纸杯,纸杯底相靠;然后将针线分别在纸杯底座上穿过;最后在两头分别打上结一个电话就作好了。我们马上就开始了科学实验。

第一次我拿着一个纸杯站在门外,妈妈拿着另一个纸杯站在门内。我对着纸杯说:“妈妈,开门。”可是里面静悄悄的,一点动静也没有,我沮丧地想:难道实验失败了吗?第二次妈妈在门内说话我在门外,我依然听不清妈妈说话。唉,实验失败了!看着我一脸失望的样子妈妈说:是不是应该把绳子绷直呢?按照妈妈的提议我们俩在屋子里将绳子绷直后进行了第三次实验,妈妈对着纸杯轻轻地说:“星星,星星。”绳子轻微地波动着,我激动地说:“我听见了!我听见了,像回声一样”我高兴地跳了起来,激动地抱着妈妈“我成功了,我真的成功了!”在一片吹呼雀跃声中,实验圆满结束了。

通过这次实验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有失败才有成功,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能感到其中的乐趣。失败真乃成功之母啊!

文章来源

科学实验范文第3篇

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学好这门课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有 着重要的意义。对广大的农村小学来说,开好这门课还有利于落实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劳动致富、渴望人才 的要求。实验表明:科学课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而且在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上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那么,如何上好科学实验课呢?我们认为: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科学实验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动手实验,就地取材

科学教学中的每项实验,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哪些现象不够明显,哪一项器材要换,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例如: 教师在作静电实验时,无论是采用哪几种材料,“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始终都不明显。在学生实验时,及时采用静电起电机给玻璃棒和橡胶棒充电,克服了这个难题,效果十分理想。教师“准备”实验,有利于作好更充分的准备,有利于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有利于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农村科学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科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 、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6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 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 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 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 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 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大多是分组进行,没有一批得力的助手和骨干配合,实验效果及效率也会出现不尽人意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人员多、过程复杂或内容较多的时候,教师难以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对每一小组和学生进行指导,必须充分利用责任心强的助手和小骨干担任小组长,必要时,对他们事先培训,提前掌握整个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故障的排除方法,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组织好自己的人员,指导同组同学的实验和管好本组的器材。

2 制定制度,养成习惯

小学生一进实验室就感到新鲜有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会这儿摸摸,那儿摸摸,将老师的要求和实验目标、实验步骤抛到云外。严重影响实验效果。因此,进实验室前要进行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和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室制度,分组组长领导指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是保证实验有序进行、防止失误和事故的前提条件。

3 看懂说明,明确目的

每一个实验盒里都备有多项器材,能够进行多项实验,为了保证实验的严肃性、更好地为理论教学服务,必须按照实验盒上的说明和老师的要求有序进行,否则会使实验课陷入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不利于知识的获得和发现。小学生的意志控制力较 差,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目的性和意志力的支配,注意力容易分散,陷入观而不察,察无目标,察无所 知的境地。小学生情绪易波动,容易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新异的有强烈刺激的现象产生注 意,乐在其中,而忘乎所以。因此,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说明书上的要求去进行.

4 分步进行,做好小结

每节实验课往往含有多个实验项目,让学生一口气做完,效果是不好的。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好程序、问题,或实验目标,启发学生有针对性的一步步深入地实验。让学生沿着“疑问实验小结新的疑问新的小结新的总结形成理性认识”的程序一步步实施。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验,想一想,再小结一下,就容易总结出规律,就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也能让学生学会探索新知识的方法和技巧,也能培养学生慎密的思维和严谨的作风。再加上教师强调、讲解,这样不但可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还有利于煅炼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科学实验范文第4篇

今天上课的时候,老师带来了几个空空的矿泉水瓶子,我们都觉得奇怪,老师要拿这些空瓶子做什么呢?

“谁能不借助任何外力,就能让这些瓶子变瘪呢?”老师神秘地说。同学们纷纷举手出主意,有的说:“把瓶盖打开,抽出里面的空气。”有的说:“用气功把它压瘪。”……老师把我们的方案一个个的都否定了,我们傻眼了,挠着头再也想不出任何办法了。这时老师说:“我们先来做个实验,你们马上就会知道答案了。”

实验开始了,老师先用矿泉水瓶在饮水机里接了一些热水,然后盖上瓶盖,过了一会儿,她又把瓶子里的水都倒进纸杯,然后迅速的盖上瓶盖。我们眼睛瞪得大大地看着那个瓶子,只见瓶子里先是慢慢起了一层雾,接着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就好像有一个隐身人在用力压瓶子,只一会功夫,瓶子就已经扁扁的了。天啊,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呀!瓶子竟然奇迹般的瘪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其实它的原理很简单:老师往瓶子里装热水,其实是让瓶子里的空气变热,使它的压力降低。然后老师倒掉热水迅速盖紧瓶盖,这样瓶子外的空气压力就会比瓶子里的空气压力大。原来那个隐身人就是看不见的大气压力,是它把瓶子压瘪的呀。

老师看见我们兴趣很高,就又问我们:“你能用什么方法把瘪了的瓶子复原呢?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吧!

科学实验范文第5篇

一提到科学小实验,我就兴奋不已,因为通过做科学小实验不仅让人觉得好玩,而且还可以使自己学到不少的知识。

在课外书中,我学到了有关热气球和孔明灯以后,觉得这个实验实在好玩,于是,就想自己也亲自动手做一次孔明灯上升的实验。

我放下书后就去找来了,做孔明灯需要:一块手帕大小的塑料板,和拷贝纸、裁纸刀 、剪刀、 尖嘴钳、 棉线、 502胶、 电线、 棉花 、竹条,然后借来了一盏酒精灯,我就动手制作孔明灯了。用裁纸刀将竹条削到厚薄3毫米以内,然后,把竹条弯成一个圈,用棉线或502胶固定。竹子有弹性,有时候竹圈可能会不圆,那就可以用小火烤一烤,使竹圈固定成圆形。用尖嘴钳把废电线外面的绝缘层去掉就可以得到细铜丝。不过,铜丝不能太细,否则就很容易烧断,可以用3根铜丝拧在一起避免这个问题。用薄纸剪成如图所示规格的纸片。将第一张纸片的一边与第二张的一边粘在一起,再将第三张,第四张……依次同样粘上去,直到拼成一个两端漏空,直径约60厘米的球状物。再剪一张圆形薄纸片,把上面圆空口糊住。待干后,把气球吹胀,找一条薄而窄的竹条,弯成与下面洞口一样大小的竹圈,在竹圈内交叉两根互相垂直的细铁丝,并系牢在在竹圈上,再把竹圈粘牢在下面洞的纸边上,糊成的气球不能漏气 。然后把铜丝绑在竹圈两端,再把做好的灯罩粘在竹圈上。在铜丝上绑上棉花,浸上酒精,点燃后就可以放飞了。塑料袋飘飘悠悠地奇迹般地徐徐上升,一直升到了屋顶。我高兴得又蹦又跳。

我站到桌子上面将那盏孔明灯拿了下来。然后,我来到屋子外面,将手松开,那盏孔明灯就向天空中升了上去。它越升越高,高得简直看不到了。啊,简直太过瘾了!

升空时受到场地与天候之影响较大。风大时易将灯体吹斜而使灯体烧毁,下雨时易将灯体淋湿而无法放飞,因此最好走在无风的时候放飞孔明灯。第一步先将灯体撑开,并于四周与底部系上控制。第二步填装燃料。第三部点火后,将进气口尽量压低,以减少热气流失,但不要过低,以免氧气不足而熄火。同时四周的控制线必须拉直。 第四步加热直至灯体内之热气温度足够后,才可以把四周控制线慢慢松开,以维持灯体稳定上升,而底部的控制线必须控制灯体上升的速度与高度。

放飞孔明灯可以选择晴朗无风的夜晚,一人拿住灯底的左右侧,另一人用酒精将脱脂棉浸透后点燃,直到双手感到孔明灯有上升之势,即慢慢放开双手,孔明灯便徐徐飞起,上升高度可达1000m左右。

孔明灯“会飞”原因是,燃料燃烧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密度减小上升,从而排出孔明灯中原有空气,使自身重力变小,空气对它的浮力把它托了起来。

看着远去的孔明灯,我心想:1700多年前,诸葛亮就运用了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做成了孔明灯;200多年前法国科学家做成了热气球,还载着人上了天呢!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很像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现代人放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象徵丰收成功,幸福年年。

孔明灯的结构可分为主体与支架2部份,主体大都以竹篦编成,次用棉纸或纸糊成灯罩,底部的支架则以竹削成的篦组成。孔明灯可大可小,可圆形也可长方形。一般的孔明灯是用竹片架成圆桶形,外面以薄白纸密密包围而开口朝下。

欲点灯升空时,在底部的支架中间绑上一块沾有煤油或花生油的粗布或金纸,放飞前将油点燃,灯内的火燃烧一阵后产生热空气,孔明灯便膨胀,放手后整个灯会冉冉飞升空,如果天气不错,底部的煤油烧完后孔明灯会自动下降。

科学实验范文第6篇

一、以安全为借口的“避实就虚”

近日,在网上看了一节中学教师上的“配制硫酸溶液”一课,授课教师为打消学生对硫酸的恐惧心理,将数滴浓硫酸直接滴在手掌心,然后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怎样用湿抹布擦拭清洗。

小学科学实验课中也有一些有一定危险性的试验操作,有的老师是怎么做的呢?

1.歪曲宣传,误导学生

“酒精灯点火就炸,任何同学都不要随便乱动。”

“有些化学试剂浓度高,衣服沾到就着火,皮肤沾到就烧焦,任何同学都不要乱摸。”

提醒学生做实验时注意安全是必须的,但这种不尊重事实的歪曲宣传,不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事物的性质,也不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2.放弃实验,或替代、简化

因为对实验存在恐惧心理,害怕发生安全事故,一些学校便将一些所谓的“危险品”束之高阁,或严密封存,凡涉及此类物品的实验一律停做。有的老师实在不行就变通一下:本来是分组实验的,教师只做一下演示实验;本来是要用酒精灯加热的,用蜡烛来替代。

这样做学生的身体安全了,但学生的恐惧心理加重了,学生的探究体验没有了。做这样的“假实验”学生能有多大的收获呢?

二、以探究为借口的“蜻蜓点水”

科学课的核心是“探究”。探究必须有价值,必须有过程,必须有主次。虽然科学探究学生是主体,但必须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

1.机械探究

新课标大力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探究式学习不是学习唯一的方式。新课程倡导学习方法的转变,绝不是用一种学习方式取代另一种学习方式。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新理念,在教学时不考虑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管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一味要求学生探究,一味要求学生动手,一味要求环节完备,导致科学课上出现了许多无用探究、无效探究。

(1)不探究就不是科学课,不动手就不是探究。有的教师认为科学课就是探究课,科学课的每一个目标都必须通过动手探究的方式进行。事实上,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如果每一个教学目标都要探究,不仅时间不允许,也必然使教学主次不分,收效甚微。比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声音的传播》(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5课)时,要设计完成五个教学任务:①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②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物体振动向外传递的;③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效果是不一样的;④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⑤制作土电话,体验声音的传播效果。

该教师从第一个任务开始就引导学生认真探究。教师从上课钟声导入,询问学生是怎样听到的?接着教师演示在教室里讲话,问学生是怎样听到的,然后又让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说话、听话进行体验,最后得出结论:声音可以向四面八方传播。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探究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当学生汇报第三个问题探究结果时,下课铃声响了。教师只好仓促总结,并宣布课后继续探究。

其实,这五个问题中,探究的重点是第三个问题: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效果不一样。较难探究的是第二个问题: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物体振动向外传递的。第一个问题属于常识,无需探究。第四个问题演示即可。第五个问题可在课堂上教给学生体验方法,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而执教老师不分重难点,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一律全面探究,这样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2)探究的环节要完备,探究必须有结论。探究的程序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有的教师认为科学探究必须严谨细密,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漏掉,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展开,每一次探究都要得出一定的结论。

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教师们在教学设计上时常出现偏差,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时间不够,教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很多实验探究活动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刚进入探究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急于交流结论。学生没有充分探究,没有深入思考,没有认真记录。有时候只能人云亦云,或敷衍了事,或弄虚作假。

2.自由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要在时间和空间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有的教师怕戴上“牵着学生走”的帽子,不愿指导;有的教师把握不好介入的时机和程度,不敢指导;有的教师打着发展学生个性的幌子,纵容学生错误。这些,都给科学探究蒙上了一层阴影。

仍以一位教师执教《声音的传播》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第三个问题“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效果不同”时做了细致充分的准备。课前认真划分实验小组,为每组四位学生分别准备了一个小鼓锤,灌装了三个塑料袋(沙袋、水袋、空气袋)。为了体现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师没有过多地指导,只是选一名学生配合,在讲台上演示了一下怎样敲击和倾听。实验过程中,学生兴趣十足,争先恐后,教室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有的小组在争抢中撕破了塑料袋,满桌都是水和沙子,有一个小组竟然敲断了鼓锤。幸好教师细心,课前准备了备用的材料。

下课铃响了,学生的实验还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教师好不容易才强行终止了实验,安排实验结束的小组和小组里实验结束的同学汇报实验结果(实验记录安排课后继续整理)。结果可谓五花八门:有的同学说听不清,效果都一样;有的小组说空气传播效果好;有的说水的传播效果好;有的小组什么结论都没有。

接下来,教师的总结更是令人瞠目结舌:同学们,在刚才的实验中,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满激情地探究了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效果。由于各组充分自主,探究的方式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这在科学探究中是正常的。最后我还是要告诉你们: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效果最好,在液体中传播效果一般,在气体中传播效果最差。

这就是我们要得出的实验结论吗?这就是自主探究吗?这是地地道道的“假实验”。

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新课程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利用沙袋、水袋、空气袋来探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效果,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实验。这一实验唯一的变量是沙袋、水袋、空气袋。这个实验最重要的是控制变量的唯一性和保持实验室环境的安静。在实验中要控制的只有一个变量,就要注意以下细节:①敲击桌子的力度要一样;②塑料袋到敲击点的距离要一样;③听的同学要用同一侧耳朵同样贴紧塑料袋。而要保持实验室的安静就要合理安排实验的程序,避免学生的争吵。

以上这些,都需要教师细心地指导、有效地调控。如果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认真地体验,就不会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即使有个别可能出现不同的结论,教师也会在实验的指导和巡视中发现原因,对症下药。

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科学实验是严密细致的,让“假实验”远离我们的课堂吧。

科学实验范文第7篇

标,重视对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为重要。高师物理实验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让学生领会这些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科学方法 物理实验

现行五年制高师物理教学仍然沿用高中物理教材,作为一名高等师范学校的物理教师,在传授物理知识的同时应当让学生初步领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品质,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目前高等师范学校学生所欠缺的。

1 物理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文明生活,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而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实验不仅为学生形成和理解物理概念提供了感性认识,对培养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更是成了探索和创新活动的主角,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手段。实验教学既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全方位的功能。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实验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比新课程的要求和现阶段高中物理实验的现状,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很值得关注。

1.1 改变物理实验教学观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传统的物理实验课缺乏活力,学生只是机械地完成预定的实验步骤、采编数据,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因而缺乏主动探究的热情。这与新课标提到的要“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的理念相差甚远,收不到物理实验应有的效果。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课中除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多给学生提供自主的时间和空间,并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1.2 注重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最重要最可贵的素质,而物理实验课是学以致用的最直接的平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物理实验的基本目标之一。要做好这一点,积极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就是很好的途径。探究性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实验的一种形式,作为学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手段,既有别于一般的测定性实验,又有别于传统的验证实验,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物理实验研究方法的训练。开展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发展理性的、批判的思想方法,体验学者研究的苦衷和愉悦,培养发现、探索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例如,在高中物理实验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后,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力,独立自主地设计实验方案,包括自制实验器材等;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并找出原因加以解决;对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处理。对一些较重要或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集思广益,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探索热情得到充分调动,不断体会进行科学探究的乐趣,进而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1.3 充分应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可以迅速改变实验条件和物理参数,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具体、生动的教学信息,创设不同的物理情境,因而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有些在一般条件下无法做到的实验也可以由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例如原子物理中的α粒子散射实验,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实验的动画,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α粒子散射的过程,加深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认识,进而为后继的核式结构做好铺垫。

1.4 最后要加强小实验,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1.4.1 随堂实验

随堂物理实验是区别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另一种实验教学类型,它穿插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理论学习之中,又称边学边实验。这种实验比较小型,灵活,通常几分钟到半小时就能完成实验,实验所需要器材也比较容易得到。随堂实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验在教学中的比重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随堂实验小型,灵活,运用方便,可以增加学生实验在教学中的比重,还有利于学生获取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探究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比较深刻和牢固,同时提供更多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训练科学方法,因此随堂实验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例如:验证阿基米德定律,只需要器材:一只小塑料袋(袋内装满水,用细线把袋口扎紧,袋内不留空气),测力计,便可以做这个实验。

1.4.2 设计性小实验

为了帮助学生领会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多布置一些设计性小实验。例如:测量物质的密度可设计为①给你一粒花生米(密度略大于水的密度),提供:天平,小烧杯,食盐,沙子,水等。要求估测花生米的密度。②提供:石蜡块,小杯2只(杯中有水),针,细橡皮管,要求估测石蜡块的密度。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同一课题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而这样却大大调动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教育期望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开拓的精神和创新能力。由于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随时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于活化学生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使它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开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物理实验教学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创设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学习环境,更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和培养各种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2 常见的物理实验科学方法

如何使实验教学达到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其中蕴含的大量的科学方法,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适时向学生介绍、点拨,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下面,就物理实验中的常用的几种科学方法做以下分析和总结。

2.1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高等师范学院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通常是为了研究出一种物理量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且人为的把除了这一因素外的其他因素控制起来,然后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结果。

2.2 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主要是指的有些研究对象因为自身的限制,很难直接获得其物理本质,就需要寻找替代品,通过和这种物品有相似或者相同特征的物品来代替。这种科学方法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简单易懂,教学的效果很不错。

2.3 转换法

有的物理量不便于直接测量,有的物理现象不便于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譬如,在研究电热的功率与电阻关系的实验中,电流通过阻值不等的两根电阻丝产生的热量无法直接观测和比较,而我们通过转换为让煤油吸热,观察煤油温度变化情况,从而推导出哪个电阻放热多。

在高师物理实验中,利用软细绳测量地图上铁路线上的长度、刻度尺和三角板配合测量硬币的直径、圆锥的高等,都运用了转换法的思想。

2.4 类比法

类比法是一种科学的推理方法。可以用类比法将一些模糊的概念解释的简单明了,主要是通过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去了解另外一个与之有相似特征的对象。

2.5 平衡摩擦法

在物理实验中,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通过平衡摩擦法来降低或消除摩擦带来的影响。

2.6 图象法

图象是一个数学概念,用来表示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关系,很直观。由于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因此图象在物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实验中,运用图象来处理实验数据,探究内在的物理规律,具有独特之处。

2.7 理想化方法

理想化方法是指在物理教学中通过想象建立模型和进行实验的一种科学方法。可分为理想化模型和理想化实验。理想化实验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方法。它既要以实验事实作基础,但又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到结论。

3 结语

总之,在高师物理实验中,从实验设计、实验条件的控制到实验数据的处理各个环节都蕴含着许多科学方法,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忽视它,又不能唯方法讲方法,要时时做有心人,把握时机,把科学方法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领会这些科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创造性思维和探索能力,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造性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方法才能科学实验。

参考文献:

[1]刘炳升.物理实验教学[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宁蕴玉.中学物理教学中注重加强科学方法的教育[J].教育理论与探索,2005(8).

[4]景春晖,谭龙飞.浅谈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6).

[5]韦爱芳.新课标下物理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及对策[J].科技致富向导,2010(23).

[6]李彦平.以实施《新课标》为契机实现思品课教育创新[J].科技资讯,2005(25).

[7]钱翠萍.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与评价方法初探[J].今日科苑,2009(12).

作者简介:

科学实验范文第8篇

一、创设具体情境进行能力测评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自己去领悟。教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性,采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科学实验教学若脱离了具体的情境便会失去生命力,一堂脱离生活具体情境的课堂教师无法看到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也无法展开对学生的能力测评。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好奇心,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授课来让学生参与到课外科学实验中去,课外实验课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科学实验能力测评。例如,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为“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带领学生去校园里观察太阳照耀下影子的变化情况,在实验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对班里的同学进行分组,然后向学生提出实验要求,并选择一个参照物记录其影子的变化。每个小组的人在实验中要分工协作,一部分人记录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另外一部分人记录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在学生真正展开实验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然后根据学生个人的表现以及小组成员总的表现来对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这四个等级。通过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实验能力测评有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实验能力测评也帮助学生时常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抓住课堂机会进行能力测评

学生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要充分抓住这段学习时间进行能力测评。观察是教师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前提,小学科学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学生在科学实验课上的表现从而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对症下药,耐心辅导学生并全面地评价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头脑灵活,善于表现自己,但是在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的学生,或许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建议又或者他们对科学学习不感兴趣,教师根据这些学生的课堂表现对症下药,对于课堂表现积极的学生,教师可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们,并给他们一些小奖品。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例如,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温度计的使用”,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温度计去测量温度不同的水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主探究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并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在学生测试水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步骤来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水温测试的步骤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温度计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玻璃泡、玻璃管、刻度,学生在使用时,手拿温度计的上部。第二,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第三,3~5分钟后,等温度计的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第四,读数时,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持平。小学生的科学能力水平可以从温度计实验的步骤掌握情况看出,能把四个步骤都熟练掌握的学生显然具有较好的科学实验能力。

三、通过考试进行能力测评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网络技术经过不断发展其功能越来越多样化。对小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进行测试可以采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展开。每个学期可以进行三次测试,分别为开学摸底测试,期中测试,期末测试。开学摸底测试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上学期以及假期的科学学习有个了解,以便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新学期开始时能够对本学期的学习有个全面的规划。期中测试的目的是对开学所做的学习计划的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计划以便在期末测试中取得佳绩。期末测试的目的是对整个学期学习的反馈,收获努力的成果,给自己一个学期的科学学习画上完美的句号。考试进行方式为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具体为教师带领学生去机房,每个学生可以有一台电脑,教师通过教师网上系统平台将考卷以文档的形式发到每一个同学的电脑上,然后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将考卷做完,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完系统将会自动给学生提交,这样学生有了考试时间的限制就会在规定时间内全神贯注地进行测试。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展开科学实验测试方便了教师的工作,简化了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方式,给教师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在每次测试完后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对学生的成绩做个全面的分析。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将学生的总成绩迅速呈现在Excel表格上,也可以将学生各个题型的得分通过图表的形式更直观地展现在教师的眼前。同时多媒体网络也可以将三次考试成绩做个具体的对比,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数字看出学生是否有进步。对于在三次测试中成绩一直都很优异的同学,教师自然可以判定他具有较高的科学实验能力,对于成绩不理想或者成绩一直退步的同学教师要及时给他们敲响警钟,并给他们分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对症下药学习效果才会更好。总之,小学科学实验能力测评对学生的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评时要注重采用多样化的测评方式,从创设具体情境、抓住课堂机会、考试等多方面进行能力测评。

科学实验范文第9篇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要简便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目标要小而实际,实验材料要简单易得,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教给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实验设备及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在实验完成后,分析总结实验结果,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倡素质教育,小学科学课教学要关注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强化动态生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取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本,构建轻松和谐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发掘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习动力,通过实验扩散学生思维,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创新思维。科学学科中的一些概念和规律大都是通过实验研究而获得,生动形象的演示实验,赋予学生直观的感性知识,通过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热情,例如,“光学”的教学,教师让学生观察肥皂泡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五颜六色的现象,演示三棱镜下太阳光分解成绚丽的七色光实验,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感受神奇的太阳光,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这些彩色光产生的原理是是什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究现象的本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浓厚兴趣。

2小学科学实验设计的方法策略

2.1调动多种感官,培养观察力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大自然的基本方法,小学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会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是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实验现象稍纵即逝,认真观察,及时捕捉实验现象,发现实验中的变化和特征,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在小学科学实验中,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探究科学的奥秘,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科学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产生条件,发生的过程和特征。例如,《水果》的教学,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梨和苹果的袋子,让学生用手摸出这两种水果,经过观察描述水果的形状、颜色、气味等特点,然后就两种水果做全方面的比较,调动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观察苹果和梨外观特征,教师将苹果和梨分别切开,让学生继续观察它们的内部组成,让学生品尝水果的味道,指出它们的区别,将学习变成主动参与的探究活动,学生的眼舌口鼻等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告诉学生观察事物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让学生掌握观察方法,培养耐心观察的习惯。

2.2边做边学,传授科学方法

“做中学”是学生动手动脑的过程,包含思考的环节,在动手之前要先动脑,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说:“动手能力实际上就是动脑能力。”小学科学实验不仅要教会学生动手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动脑,小学科学课实践性很强,蕴藏着丰富的探究科学的方法,教师要重视实验方法的渗透,把握实验的关键点,有效控制实验节奏,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做实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的设计方法、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过程的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探究实验原理,教给学生解决实验中的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搜集资料,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把教学中的知识点转化为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情感体验,积累经验,建构知识,思维得到有效地训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植物的生长》教学,植物的生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要求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数据信息,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探究精神。

2.3走进大自然,激发探究意识

科学学科知识,在现实生活都有具体的反映,生活处处有科学,小学科学课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抽象出科学问题,服务生活是学科知识的最终作用,许多科学知识有着浓厚生活趣味,与人们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小学科学课教学应当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面对实际问题,尝试从科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新课的导入,科学例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熟悉生活出发,分析与概念原理有联系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生物的多样性》教学,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大自然中,让学生寻找、观察各种动植物,很多学生对昆虫感兴趣,碧绿的草坪,灿烂的花朵,翩翩飞舞的蝴蝶,婆娑的柳树都是学生的观察对象,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安排学生观察各种昆虫,让学捕捉,用瓶子装起来,采集植物制作标本,认真观察分析,找出各种生物的特征,了解它们的形态结构,分析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探寻它们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理解生物不同的形态结构,都是为了适应环境,广阔的大自然是科学课教学的资源库,发掘利用自然资源,进行实验设计,创设探究情景,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情景中经历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3结语

总之,小学科学课实验设计,尽可能给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在教师指导下,提供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把理性思考和科学推理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思考、概括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实现理性与情感完美整合,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实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学实验抽考反思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的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科学基本知识,更是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学生能力,我市科学实验抽考如期进行。我们学校从六年级每班随机抽出四名同学,参加了市电教仪器站组织的科学实验抽考。学生们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半数同学得到了满分,其他同学也都在及格线以上。这与我校管理层重视,科学教师努力开展实验教学,实验教师准备材料细致、实验器材合理,学生操作规范分不开的。重视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创造性的开发与教材相关实验,用身边的材料来完成家庭小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更加完美的完成下一个实验为推动力,是学生们获得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关键。结合平时的教学和此次实验抽考情况,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和同行交流。

重视平时教学中的每一个实验,做出失败就是做出经验。学生收获也是教师收获。如在做“磁铁的性质”实验时,大多数的小组都能得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科学结论,但个别小组却出现了同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疑惑了,我给这几个小组调换了新的磁铁,并说明了原因,由于存放磁铁时,同向放置,时间较长,有的磁铁发生了消磁的现象,其中的一块磁铁由于磁性太弱,只相当于是一块儿铁了。于是就出现了同名异名都相吸的现象。这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出现了。那应该怎么存放磁铁呢?这不是永久性磁铁吗?消了磁的磁铁还有办法回复磁性吗?下了课,我和孩子们把每一块儿磁铁都测试了(就看它们吸引回形针的数量)磁力的强弱,告诉同学们摆放磁铁应该反向,挑出来的这几块磁性弱的,老师让它们的磁性下节课就变强了。后来我用较强的电磁铁把磁铁一一进行了磁化,这也正好为下一节学习“电磁铁”作了准备。看来,平时的实验只要我们用心的做了,也许出现不了预期的效果,但只要我们认真地查找原因,永不放弃地继续探究,一样可以收获科学知识和更多的奥秘。

重视平时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约型科学、绿色科学理念的培养。在学习“溶解”实验时,实验中用到的药品有:高锰酸钾、食盐、沙子、面粉。学生在实验中又出了状况,高锰酸钾溶液的颜色成了紫黑色,已经搅拌了十几分钟了,杯子中还有未溶解的颗粒,又加水,再搅拌,洒出的溶液溅到了手上,于是手被染成了黄色。各位同行,您的学生们做这个实验时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做实验要控制好药品的量,这好比医生给病人开药方,要控制各种药物的量或比例,以达到和谐用药,既治病,又不浪费药品和金钱。原因之二,要有节约意识,做科学实验和日常生活、生产中一样要让学生形成节约的理念,不浪费一滴水,一粒药品。像做这个实验,我们只需要用药匙的小匙取药,再把药匙震动几下,只留下少许颗粒较小的粉末就可以了,再加少半杯的水,搅拌时也很容易的就溶解了,现象也很明显。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也学到了很多书本以外的知识。以后做实验时,他们都特别重视所用药品的量,能做到节约药品还能得出科学现象和结论。做面粉的溶解实验时,开始我们选的是小麦面粉,有些小组因加的面粉少,出现了较少的沉淀物,学生认为面粉能溶于水。当然,他们后来也知道了面粉中的绝大部分成分是不溶的。为防止出现类似的认识,多次试验后,我们用玉米面粉替代了小麦面粉,因其颗粒较大,所含淀粉主要是支链淀粉,现象特别明显。同样因为我们在平时探究实验中重视了所用药品的选择及量的控制的训练,在实验抽考中,这一组实验学生们做的非常好,得到了监考老师的肯定。

重视在平时教学中努力实现学生科学思想的自由。所做的探究实验以课本要求为主,也可以对实验进行创造性的改进。如在教学《热传递》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按课本上的要求在金属汤匙柄上的不同位置滴上三滴蜡液,待凝固后,用酒精灯加热勺头,观察固体蜡点的融化顺序,结果蜡点距离太远,加热时间就长,后来我要求同学们进行讨论,思考改进的办法。经过我和同学们的改进,金属汤匙柄上的蜡液我们不采用滴的办法,而是用火柴梗涂的办法,且涂点不可距离太远,这样改进达到了三个效果:1.所涂蜡液量少,符合节约型科学实验课。2.观察现象明显,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证实热传递的原理,也节约了时间。3.产生的石蜡蒸汽也少,避免了实验室空气的污染。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我们不但重视培养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能力。我们教师还应引领学生体会节约的理念,环保的理念,创新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实验抽考中,我们的学生也充分的表现出了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较高的实验素质。

当然在这次的科学实验抽考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个考题是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给出的器材有:水槽、玻璃瓶(容积约300毫升带盖)、金属箔片、橡皮泥。有个学生没看清题目要求,以为是做浮力存在的实验,先取少量的橡皮泥,粘贴在玻璃瓶底部,放入有水的水槽中,记录下瓶外的水位,然后又将一部分橡皮泥放入玻璃瓶中,再次放入水中,并记录下水位……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做完实验也感觉特别遗憾。这两个实验都与浮力有关,确实容易混淆。做任何一个实验,实验前都必须看清实验要求,清点好器材,每一件用品在试验中起什么作用,实验中应注意哪些步骤和细节。如何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整理器材。

上一篇:科学的英语范文 下一篇:法医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