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沿岸群众文艺活动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10-18 05:22:05

关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沿岸群众文艺活动的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1年3月20日

调研地点:甘肃省兰州市滨河路儿童公园

调研目的:

通过对中老年秦剧团的采访了解,从社会角度、专业角度对中老年业余生活、以及中老年的这些娱乐活动对“秦剧”这一剧种的保护和传承的影响进行剖析。

调研内容:

一.秦剧团介绍

“甘肃省黄河中老年秦剧团”作为在兰州市宣传秦腔艺术的一个重要载体,在提高中老年的综合素质,丰富中老年的闲暇生活,繁荣、弘扬秦腔艺术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甘肃省黄河中老年秦剧团”,是由甘肃省秦腔爱好者自发成立的,主要是指兰州市中老年退休职工按照自愿的原则组成,在遵守宪法、法律、社会治安的前提下,以爱好秦腔的所有退休职工为最终目的,按照其组织章程和管理条例开展活动的组织。

三.个例采访

王爷爷,77岁老人,陕西人,71年来到兰州,62岁开始学习唱秦腔,04年参加此团体,他说:“参加老年活动已经将近四年,在这几年中,以我的亲身体会,悟出了一些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经验和乐趣,对老年文化活动方面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对人生又多了一些新的感悟。 ”

张奶奶,68岁,退休职工,兰州人,参加秦腔演唱8年,她说:“人老了,以现在社会发展的状况,不管有没有工资或者工资高低,大多数的人对吃穿还是没有多少担忧。因此,除去每日三餐外,最多的时间就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我感觉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大多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退休了,其实是人生的又一个黄金时光。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卸去了肩上的许多生活重担。虽然如此,但不免有些失落。因此需要文化生活的填补,才能使我们排除家庭生活中的烦恼,忘却人生路上的伤痛,每天都在快乐中度过。这样老年人健康了,少生病,给国家和子女少添麻烦,使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为社会多做贡献。这样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氛围。何况老年人的爱好,吹拉弹唱,琴棋书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赵奶奶:试想人一老就不去参加社会活动,很少与人沟通,不学习知识,大脑就会慢慢迟钝萎缩,严重者会产生痴呆、抑郁等症,影响老人的身心健康。整天在家庭的小圈圈里转,就会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失去联系,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容易与下一代产生代沟,甚至发展成家庭矛盾,这也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

李大爷:“三年多,没少参加社会文化活动,从中获得了若干乐趣,也学了不少的知识,得到了各方面的锻炼。有的老年人无所事事,整天修长城,直至病倒在麻将桌上,或者为了几毛赌资争的面红耳赤。有些则每天穿东家走西家,无端生有,闹出一些不安定因素。

王团长,因为业余爱好组织了这个团体,到现在已经10年了,靠他拉赞助一直维持团体的发展,不向任何人收费,参加的老人很多,会唱不会唱的都可以参加,不收取任何费用,前遇到一些困难,没有固定的场地,冬天很冷,夏天很热,设施比较差,无人关注此时,希望政府对老年人业余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一些资金的帮助,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在这的大部分老人都是丧偶,来这里交交朋友,唱唱秦腔,丰富一下自己的精神生活。

调研体会

1.对秦腔这种少众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

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存环境变迁等因素而走向多元化趋势,经历几千年发展的传统艺术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秦腔就是其中之一。以兰州市为例,现在从事秦腔艺术表演的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的生存状况差,职工工资水平低且主要靠政府差额拨款,差额率为50%左右,其余要自己解决;秦腔剧场的建筑和设施严重老化,不能满足演出要求;通过演出获得经济收入早已无法解决演员和其他职工的生活问题;秦腔剧团的新老更替难以完成,老演员退休了,年轻人却不愿来,或者来了留不住;更重要的是,秦腔剧团现在的编、导、演、舞、美等主创人才严重青黄不接,剧团不能创作出更多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新剧本或剧目,导致观众流失严重,接续困难。虽然目前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在接收了相关秦腔剧团的管理权后,采取了一些新措施试图扭转,但是要根本改变秦腔发展传承的窘迫境地却非一朝一夕之事。

总的来说,造成上述局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物质方面的原因主要一是资金匮乏,二是人才严重缺乏,三是政府政策上支持不够或者忽视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就兰州市而言,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关注和支持层次较低且不稳定,对秦腔等艺术形式的特别保障措施目前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完全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这种不足既表现在对传统艺术发展政策的灵活性上控制较紧,没有较为突出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措施;也表现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的杯水车薪,秦腔艺术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

其次是文化环境方面。第一,秦腔艺术赖以发展和传承的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传统秦文化对其影响力和支持力在逐步减弱;第二,秦腔艺术的群众基础越发薄弱,受众中老年化,观众层次性弱化;第三,秦腔本身创新不足,这与生存环境变迁和人才的缺乏具有密切关系。秦腔艺术几千年来扎根于秦地秦文化环境之中,其发展和传承需要具有文化认同的主体来发挥其创造能力,但随着社会环境和主体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体制、人才等问题使得秦腔艺术得以产生、发展、传承的文化条件不断丧失。另外,很少考虑观众需求,没有培养市场意识,往往为了评政府的奖而排戏,也是秦腔艺术发展的重要阻碍。上述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传承并振兴秦腔艺术将是一个庞大艰难的系统工程。

基于上文的介绍和分析可知:在事实层面上,秦腔的现实状态的确不容乐观,其发展传承存在诸多困难因素,彼此交织;在法律层面上,目前人们往往不能把秦腔与法律保护相统一,但并不否认二者存在客观的密切联系,只是在认知程度上存在缺陷或不足;在经济层面上,秦腔素来被当作文化事业发展,也就是秦腔过去更多是由政府来出资支持和管理的,这与秦腔艺术产生、存在乃至发展的环境条件不相符合。因而,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化一种思路,将秦腔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尝试将其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发展,运用生产性手段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这种新的探索在发展中保护秦腔艺术,使其具有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命力。做到:完善秦腔等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对秦腔保护发展的最优选择;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是保护发展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秦腔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发挥他们传播秦腔艺术和培养后继人才方面的的积极作用。

2.中国人逐步走向小康,老龄化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希望大家都来关注老年人,老年人的问题解决了,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只有老年人幸福了,作为儿女的才会幸福。

结语:

古老戏剧秦腔流传至今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面临诸多生存发展困境,对其保护并发展是对待民族文化的一种慎重合理的态度。将秦腔艺术上升到法律客体的角度进行保护是必要的,也是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希望通过政府支持和秦腔艺术本身一定程度的生产性保护发展,挽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但这一传承的核心应当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认同,主要应当经过上文所述的资金、政策、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来完成(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上一篇:浅析移动电子政务在我国的应用 下一篇:浅析宗教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