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美纺织品谈判

时间:2022-10-18 04:54:34

解读中美纺织品谈判

2005年11月8日,中国商务部部长和美国贸易代表波特曼在英国伦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至此,中美双方历时五个多月经过七轮磋商最终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在谈判中双方正确处理了矛盾,以平等、互惠、相互谦让的方式妥善处理好了本次贸易争端,为布什总统访华,以及12月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世贸组织第六次部长级会议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在这次中美纺织品谈判中,中美双方同意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实施数量管理,包括11个类别服装产品和10个类别纺织产品,其中16个类别为2005年一体化产品,五个类别为2002年以前一体化产品。协议产品2006年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对协议外产品,美方将克制使用242段条款。美国对协议签署日之前因242段设限个案造成的卡关货物立即放行,不计入协议量。本次中美纺织品协议于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于2008年12月31日终止,其中覆盖34个服装和纺织品种类,包括14种美国工业认为最敏感的商品。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在中美建立正常经贸关系之后不久就开始了,第一次是1979年7月,中美两国建立正常经贸关系,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但是,当年美国便单方面宣布对中国七大类出口纺织品实行限额。第二次是1983年,中美两国更是走到了贸易战的地步,由于美方在纺织品贸易协定谈判中要求降低中国配额年增长率而中方不愿单方面让步,美国在谈判破裂后单方面宣布对中国纺织品实施新配额,中国则宣布减少或终止购买美国棉花、化纤和大豆。但最后双方于1983年9月达成了第二个纺织品贸易协定。

第三次便是2005年1月1日纺织品贸易全球一体化以后,1至4月,中国纺织品出口额达312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其中中国对美纺织品的出口增长了70%。5月13日,美国商务部长卡洛斯・古铁雷斯代表美国政府以“中国纺织品出口美国剧增、扰乱美国市场”为由,宣布对棉质裤子、棉织衬衫和内衣裤三个类别的中国服装重新实行配额限制,进入美国市场的数量在2005年最多只能增长7.5%。18日,美国追加对中国男式儿童纯棉和合成纤维梭织衬衫、合成纤维裤子、合成纤维针织裤子和精梳纯棉纱线四个类别设限。美国对七种纺织品设限实际已影响到中国20亿美元出口。纺织业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涉及到的直接就业人口大约有1900万人,如果加上相关的就业人口则更多。所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纺织品问题,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平稳地渡过这一关。面对美方的举动,中方没有采取以前惯用的“抗议”,而是采取了非常之举。5月30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决定自今年6月1日起取消对81项纺织品征收出口关税。而此番取消征税,距离上次宣布调高关税仅仅10天。此前,中国政府对于纺织品加征出口关税有两次:第一次是2005年1月1日,加征关税涉及到148个8位税号。第二次是5月20日,中国的税则委公布对74种10位税号加征关税。由于美方已经对中国向其出口的商品进行了数量限制,那么中国不得不把这些加征出口关税的产品从中国征税的目录中排除,因为我们不能让中国的企业受到双重压力。同时我们应该警觉的是:这次美国对中国的纺织品设限行动,是美国制造业的投石问路之举。一旦成功,今后在其他领域也将会出现一系列的类似请求。其实,中美纺织品贸易争端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政治问题。首先,中美纺织品问题是《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牺牲品。2004年6月,布什政府与多米尼加等六国签署《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并期望在此基础上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但是由于美国国会担心该协定将损害美国的就业市场,尚未批准。为了缓解国会压力,“保护美国纺织企业的就业岗位”,布什政府频频为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设置障碍,赢取美国纺织业制造商对《中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支持,这样利用打压中国纺织品进口的手段拉拢拉美地区的纺织品生产大国,如墨西哥、多米尼加等。在2005年7月底通过的中美洲自由贸易区协定上,布什政府为取得北卡罗来纳等纺织品生产大州的支持,与相关议员达成了对中国纺织品进行限制的协议,以维护国内纺织品生产企业的利益。在美国国内,中国的纺织品被形容为冲击本国纺织工业、抢走纺织工人饭碗的“洪水猛兽”。事实上,即便把中国纺织品拒之门外,美国还要从印度、孟加拉和其他国家进口这些产品,这样做仍无法挽救已丧失比较优势美国的纺织业。

其次,美国国会目前仍有不少议员持强烈的反华态度,将中国纺织品出口与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挂钩,将责任推到中国身上,以进一步渲染“中国经济”。而近年来的这些言论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中国的外贸环境,许多海外媒体又大肆渲染,中国商品吞噬了当地大量的就业机会,造成了对外国的巨额贸易赤字,严重危害当地的经济稳定等,其实这些都是不客观且带有偏见的言论。

最后,2005年1月1日以来,中国纺织品对美出口确实出现了增长较快的现象,但增长较快的主要是过去一些受配额限制的纺织品类别。全球纺织品一体化是十年前WTO成员共同达成的,明确规定了10年的过渡期,让发达国家成员在过渡期内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市场,以适应2005年全球纺织品一体化的新形势。由于美国政府把绝大多数非常敏感、紧俏的纺织品类别保留到了2004年底,这是造成中国纺织品出口表面上看来激增的主要原因。中国为了获得一体化的权利,在其他领域,尤其是农产品和服务贸易方面大大开放了市场。中国是在权利和义务平衡的基础上加入WTO的,在获得纺织品贸易上的权利的同时,也付出了相应代价。如果美国打破这种平衡,一方面剥夺中国应得的权利,同时又让中国开放农产品和服务贸易市场,这显然有失公平。

这次中美纺织品贸易协定的达成也是美国国内利益集团推动的结果。

首先,中国纺织品对美国的出口,美方的受益要远大于中方。美国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中国本身的损失只占5-10%,美国的损失占90-95%,因为中国纺织品出口现在还是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在中国出口的纺织品中,中国工厂只能拿到5-10%的利润,35%的利润被品牌所有者拿去,这些品牌的所有者不是美国就是意大利或者法国的公司,还有55%的利润被设计环节和销售环节(包括运输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广告商拿去。事实上,物美价廉的中国纺织品在质量、档次上均适应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是美国的广大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其次,美国的纺织产业仅仅勉强能够满足其整个市场需求的5%,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的消费者要花更多的钱去买别国的产品。尤其是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国际油价不断创出新高标志着高油价时代的到来,此时对美国来说,大量从中国进口纺织品等低成本制成品,将成为其控制通货膨胀的重要手段。所以,限制中国纺织品的进口,最大的受害者将是美国的广大消费者。

最后,根据美国劳工部门统计和预测,2002-2012年间,美国成衣制造业就业将减少24.6万,成衣及辅件和百货零售业就业却将增长34.3万。无需讳言,在中美经贸发展带来的经济调整过程中,某些丧失竞争力的美国产业确实要减少就业岗位,但就美国整体而言,它在中美贸易中失去的是低薪就业机会,得到的却是高薪就业机会。

纵观历史上中美双方纺织品贸易的三次摩擦,本次摩擦双方进行了七轮贸易谈判,涉及六、七十亿美元的纺织品出口,是近年来中美之间最大的一次贸易争端,不仅与双方业界利益相关,也受到社会和新闻界的普遍关注。随着中美经贸往来的进一步扩大,今后可能还会在机电产品、塑料制品、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过程中出现争端。仅就纺织品贸易问题中美之间就进行了七轮坚苦的谈判,这说明中美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还需要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尽管双方国情不相同,但是只要中美两国本着“相互信赖、平等协商、互利互惠、放眼未来”的十六字方针,相信任何争端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中美之间拥有一个健康、稳定的贸易环境对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

上一篇:译文选登――火爆的碳交易市场 下一篇:纺织品一体化对孟加拉成衣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