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视角下的山东区域经济

时间:2022-10-18 04:49:08

战略视角下的山东区域经济

从新世纪之初的“突破菏泽”等东西部协调发展战略到今天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区域经济一直在山东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山东经济的未来,是山东从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转变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

近年来,中国区域发展出现增长重心向北转移、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区域产业分工深化、区域合作步伐明显加快等新趋势、新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区域增长重心向北转移。尽管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东南沿海地区增速依然较快,北部沿海地区和部分中西部省份增速加快。环渤海地区增长势头最为强劲,部分中西部能源原材料大省也加入到快速增长的梯队。第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呈现放缓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地区差距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稳中有降、90年代快速扩大、2000年以来继续扩大但速度趋缓的历程,2004年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出现自1990年以来首次逆转。第三,区域产业分工有所深化。制造业在继续集中分布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同时,北移的趋势有所加强。第四,区域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地区间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以及相关区域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当前,中国一些地区的发展相继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呈现出“三大四小3+4”的格局,“三大”即珠三角、长三角、天津滨海新区;“四小”即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等。可以预见,随着区域经济战略的实施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会有更多的区域纳入国家战略出现“3+X”的格局。今后一段时期,将是中国区域经济加速融合、区域合作步伐不断加快的关键时期。能否融入区域一体化、通过合作取得优势、在融合中借势发展,对每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

山东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

山东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实施了不同的区域经济政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总量走在全国前列。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山东一直关注的问题,在认识和决策上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进入21世纪,为适应国内外发展形势的变化,围绕东部地区如何再造优势、西部地区如何启动内部活力和加大扶持力度、统筹南北发展等问题,山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从2003年的“突破菏泽”战略到2004年的“三个突破”战略,即“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西部突破菏泽”战略,再到2007年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即从东部沿海沿胶济铁路向西到省会济南周围这一主体,黄河三角洲及周边这一北翼、鲁南经济带这一南翼的发展战略;从20世纪末提出的建设“海上山东”和黄河三角洲开发两大跨世纪工程到进入21世纪相继提出的发挥青岛“龙头作用”、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南经济带战略规划,逐步促成区域发展格局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由“东中西”到“北中南”的全面变化,形成了龙头带动、多极支撑、良性互动的区域发展格局。

今年4月,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其战略指导意义重大而深远:一是以科学发展视野为山东谋划了发展新思路;二是从全局出发为山东在全国经济布局中的走向提出了新定位;三是从战略高度为山东跨越发展、率先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此战略目标经确立,全省上下围绕蓝色经济区建设立即展开积极行动,召开会议。出台文件,着眼全局,统筹规划,强力推进,以尽快实现“区域战略”到“国家战略”的转变。

区域经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山东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山东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3121.9公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地据南北要冲,是中国大陆最接近日、韩两个亚洲发达国家的位置,建立日韩自由贸易区得天独厚。

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山东,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错位”空间,发展国际合作和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很强的互补性。

从发展条件看,山东经济主要是依靠内部资源和基础产业发展起来的。与其他省份相比较,其增长潜力更大,发展后劲更足。近年来,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主体的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加快,区域经济竞相发展,全省范围内已呈现出强者更强、弱者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山东经济存在“大象经济”或“群象经济”现象,大企业集团和大型企业数量多且规模、产值和利润较大,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生产力。经过20多年的生长与跟进,已经形成了有机关联、相互配套的价值链和技术链。在这些链条上,生存着无数高度依赖、专业性强的企业群落,这个群落基本建立起了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营销网络。

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极的出现,标志着城市和经济竞争进入了区域性集团化的新阶段。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山东缩小与更发达地区差距的机会。近年来外资在中国投资区域热点,已由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环渤海“北上转移”的趋势。这对山东来说,无疑会带来新一轮发展契机。

近日,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三角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继南方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区域中心后,北方的黄河三角洲也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东部毗邻经济发达的韩日等东亚地区,南部靠近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北部靠近经济发达的京津唐地区,争夺要素资源和市场的压力巨大。

因此,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战略举措,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

今后几年既是山东省面临自身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并进期,又是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微观管理工作加重的社会转型期:既是经济文化日趋区域化、全球化、凸现重要战略机遇的黄金发展期,又是国内外竞争升级、挑战更多的矛盾暴露期。如何运筹帷幄,乘胜前进,对山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山东发展区域经济要充分认识搞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并处理好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

态经济区开发的关系。树立战略意识、大局意识、规划意识和协调发展意识,在统一规划下,进一步理清各自发展思路,台理确定发展重点和主导产业,在区域开发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蓝色经济发展和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律和特点,统筹陆海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市发展,统筹海洋开发与保护,提高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尽快在重要领域、重要方面取得突破。要正确把握蓝色经济区布局的重要关系。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切实把握和处理好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规划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带)、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带、鲁南临港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内在联系,形成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把黄河三角洲建成名符其实的高效生态经济区。要明确方向,拓宽思路,把生态保护和改善环境作为主线,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切实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示范效应;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支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发展环保型工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基础设施作为纽带,加强区域内统筹规划,实现互联互通;把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基点,增强重点区域、重点内容的推进力度;把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作为保障,完善以政府管理体制为重点的相关体制,在土地管理、生态补偿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改革实验区、示范区和创新区。

山东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加快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布局优化步伐,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构筑集约发展新平台,赢得经济发展新优势。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规划,加快形成区域空间布局体系。充分考虑现有的“半岛城市群”、“省会城市群经济圈”、“鲁南经济带”战略布局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衔接和要素整合,充分考虑各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通过突出特色、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构筑出整个区域集约发展的新平台。在推进地区现代工业化过程中,要把握多元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扩张规模与优化结构同步推进,引进外资与激活内资同步并举,整合优势与做强特色同步发展,量质并举,努力追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依托优势产业集群,构筑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无形之手”和政府“有形之手”共同作用的结果。要使全省经济特别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真正发挥集聚优势,首先,要以科学发展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加强规划引导,确定具体的产业集群方向和目标。其次,要加强政策引导,有意识、有重点地在要素保障、项目推进、财政支持等方面对产业集群发展进行扶持。第三,以优质服务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产业集群要素保障。第四,要强化区域共享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区域经济建设还要坚持全面发展,增强区域发展“软实力”。先进文化铸造凝聚力、激发创造力。齐鲁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通过塑造文化品牌,能够滋养地区人文环境。所以在区域发展中要培育适合山东省发展特色的文化体系,坚持创新文化形象,增强文化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文明素质,优化社会风尚,进步增强发展“软实力”。

上一篇:2010贺岁片 新年的厚礼 下一篇:“百强县”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