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文化:改造和颠覆

时间:2022-10-18 04:34:24

互联网+文化:改造和颠覆

互联网+文化”如何“+”好?投资机构如何在“互联网+”的风口顺势而为?文化产业如何抓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机遇?就对于当下互联网+文化产业诸多热点话题,8月20日由融中集团主办的“2015文化资本大会”上,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刘泽辉、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金建红、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宫管委会副主任韩树凡、达晨创投合伙人齐慎、中国文化产业基金唐肖明、华人文化产业基金徐志豪、紫金文化基金投资总监刘敏等嘉宾进行了精彩分享。

君联资本董事总经理刘泽辉:互联网推进驻文化产业

文化主题非常古老,涵盖的面广泛,可以说它是哲学层面,可以说社会制度层面,或者物质和文化层面,更宽泛的说可以涵盖了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等,文化是一个宽泛的词。文化的特点是有历史性和多样性,也有它的区域性。从我个人的投资经验和感受来考虑,其实文化和互联网相结合是非常好的载体,相对于其他产业来比较。经常谈到TMT,M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个载体,国外的ESTN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结合点。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产业从当时上市的几十亿到现在的千亿,已经超出所有人预料。当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投资人的看法。其实文化是一个大消费的概念,过去消费是物质消费,衣食住行,满足基本的看法。文化是一种精神消费,文化内涵其实更多的是让人们快乐和愉悦。当下没有互联网企业和非互联网企业之分,也没有传统产业和非传统产业,生活在同时代下,不做互联网就如同等死,做互联网可能就是找死。需求的变化、内容的变化和技术的变化,要拥抱互联网,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步伐。

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金建红:小微企业的发展跟互联网有天然的亲和性

从政府角度在做文化、办文化、管文化过程中一直关注它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应,以及关注它的产业价值和经济价值。2012年开始我们把文化产业作为支柱性产业目标发展。3年的行动计划,到2014年底统计徐汇五十几平方公里达到一千亿,占GDP的比例是16.9%。做十三五规划,在规划中提高了一个台阶,把信息产业、健康产业和文化产业作为三大重点产业。短短几年文化产业经历了非常飞速的发展。徐汇区域的发展,对老百姓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区域当中就是文化产业为主导,传媒业、艺术业、艺波会、双波展、音乐节很密集地举行,文化点燃了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从文化产业统计过程当中发现到达90%以上,基本90%以上都是小微企业,小微企业的生存其实还是比较困难的,虽然这两年发展比较快。通过对小微企业的摸底和了解过程中发现,小微企业的发展跟互联网有天然的亲和性,文化产业因为有了互联网,门槛和路径会变为非常快捷。今年我们100个项目来报扶持,基本70%都是跟互联网概念的文化有关的企业。所以政府也做了重要的推手,我们也希望有这样一个推手在后面推动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现在从政府角度想把文化、科技和金融三者做好融合,起到好的推动和联合作用。

中关村科技园东城园管委会副主任韩树凡:东城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北京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变动,就是京津冀一体化的规划。其实未来北京的格局核心区就是东西城为主。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疏解给文化产业、文化资本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北京在做定位的时候保留了政治、文化、科技、国际交往的功能,其他的制造业全部疏解出去,包括防卫、教育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实际上北京东城作为城市核心区,寸土寸金的地方却没有大学,这是东城的短板,但是文化人都愿意往东城迁移,不管房租多贵。应该说新的规划为东城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而发展文化科技融合又是从2006年开始,作为科技园区的管委会大多数服务文化产业,因为东城文化企业居多。北京最早提出中关村的科技,后来提出来两个引擎,一个是科技,一个是文化。所以我也希望投资机构能够关注文化园区的生态环境。园区生态环境的提高可能是活跃文化资本、文化金融的必备的条件。作为东北二环的区域,经济、文化、金融这些非常活跃的区域,希望投资人关注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也是有很多机会。

达晨创投合伙人齐慎:互联网+文化对传统媒体的改造颠覆

其实文化企业主动拥抱互联网的趋势也越见明显,我对“+”的理解就是连接和融合。从2013年到现在可以看到资本市场的变化,资本市场出现了一批千亿市值的文化企业。比如像文化产业相关的东方明珠,其实它就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且得到市场的认同。传统的文化企业如果主动互联网化,主动追求变化,一定会得到资本的高估值认同。第二,传统企业如何在未来跟互联网融合中占有优势?我觉得核心在于内容、产品和服务。不忘初心,这可能就是核心竞争力,不管与腾讯、阿里,还是说未来有合作的机会企业,你的内容就是你的强势。在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独创的内容和服务,传统企业才会在未来的互联网+中占有优势。第三,在未来选择企业过程中,我们也会去按照并购的思路去发展,也就是未来文化产业融合并购的趋势会越来越明显。包括互联网对传统文化的融合,以及传统媒体也在收购大量的创新互联网公司,从而改造自己的产业。我们也会投资一些未来有潜力、能够与互联网或者与传统媒体融合的企业。第四,文化产业的边界越来越广,要跟上大文化产业布局,投资过程中也会随着各个细分行业不同的发展特点,改变不同的布局。

中国文化产业基金唐肖明:移动互联网趋势之下的文化产业投资

我认为互联网代表着对媒体的一次革命。以前文化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媒体按照物理特性来划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划分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但现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会有一个唯一的载体,那就是手机。演变为按照平面媒体或者文字、图片、视频来进行划分,我认为过去几十年的媒体可以视为惯性的产物。当真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持设备时代可能会打破一些界限,从而完全转变为新的媒体形式。过去的文化内容编辑、组织和销售等等可能都会发生根本性的解构和充足,所以互联网备受关注,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领域新的媒体形式和内容的生活以及销售方式,还有产业链的整体重构。简单比喻以前媒体文化的核心部分TMT两大赚钱方式,一个是卖地位费,一个是广告费,是产业的复附带品,从而来获取生存的空间。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手持设备环境下,“M”发生了变化,媒体的赚钱环境和生存方式可能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文化产业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谁也说不清楚文化产业究竟都包含什么,它无所不在,很难说清楚腾讯是不是一家文化企业,亚马逊是不是文化产业,界限是很模糊的。甚至在翻译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名词上,如果英语还比较熟练就会发现这个英语翻译很奇怪,文化产业也是中国人的独创。把文化分成所谓的媒体+娱乐+内容的核心圈及其外延圈,移动互联网的特征就是内容+链接,人群活动之处,线下消费的场景处处都体现互联网文化的内涵。同时,移动互联网也是比较好的链接工具,产生的线下流量入口、大数据分析以及新的娱乐方式。我最关注的是内容+链接理念,体现新的商业模式。这是我对移动互联网趋势之下的文化产业投资的理解。

华人文化产业基金徐志豪:互联网与文化结合的关键在于受众人群和目标市场的变化

其实从内容角度看,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跟互联网结合是不可获缺的。内容的前端与后端要理解。前端就意味着要清晰充分地理解内容的受众是什么群体,特别对于很多做传统媒体出身的人,屏幕前的消费群体已经跟原来认识的群体完全不一样了。如果看中国票房,一部电影达到10亿的级别,不能覆盖到中国三四线城市,不能覆盖到年轻的观众群,内容会在中国的可延展性受到非常大的限制。其实这样的观众群称之为互联网的原生代,他们从出生开始,沟通交流以及大脑中组织信息完全是互联网的方式。他们既可以欣赏高质量有品位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接受互联网思维打造的内容,这就是前端面对的观众群。

后端就涉及到内容方面,从投资角度看,不管是高大上还是接地气,如何可持续地生产高质量符合当下观众需要的内容才是系统性的问题。难点增加会更多,一直都希望能把中国的资本和好莱坞的资源嫁接,但嫁接过程是很痛苦的。如何把系统化的内容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然而在中国现在的环境下很多人也都只在摸索和探索的过程中,就算当下中国的电影票房有不少成功的电影,但这些电影的类型和拍摄方式以及故事叙述的角度都是非常局限的,如果中国的内容市场真的要打开就必须要在专业性、系统化上有提升,提升是跟海外资源嫁接过程中非常痛苦的学习过程。

反观如果回到接地气的内容上会出现同样的问题,互联网上很多内容商生产的内容相对单一化,虽然做得很成功,有很大的用户群,但下一步就是如何更远的延展。想延展就需要在内容的生产上有系统性的改造,并不是跟海外资源嫁接,而是要跟专业性内容的系统化嫁接,嫁接过程同样也是非常痛苦。所以后端的系统化改造其实是现在整个市场受到的瓶颈。改造过程中如何植入当下移动互联网的基因,如何使得生产和传播、消费的过程都可以跟互联网的年轻群体结合在一起才是关键点。

紫金文化基金投资总监刘敏:在尊重人性化的基础上用互联网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回顾一下文化行业的投资热点,就是互联网加传统媒体的出版,比如网络文学、在线教育、视频网站,以及现在的影视内容的宣发的互联网化。过去投资企业看互联网总结有两点。首先在互联网+的过程中看文化企业的投资路径。另外就是互联网+在更加尊重人性化的基础上去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以及对产业结构的重塑。我们的团队在看项目或者产业的时候也是围绕这两点,找寻一些尊从,不管是70后、80后还是90后甚至00后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寻找一些更能够提高他们的消费体验的项目。另外在理解传统文化细分领域和细分产业的基础上能够用好的技术、好的概念、好的方式把传统产业重塑,或者提高原有的整体运转效率,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

上一篇:重塑电影的力量 下一篇:略谈小学生数学厌学心理的缓解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