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听雨

时间:2022-10-18 04:25:44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读一件作品,如果了解作者生活背景及创作动机可能会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写作时的心理活动。有人说揣摩一个作者的内心活动并不容易,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实际上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我们用心(敏锐的心灵)去感受,“熨帖”,仍能找到蛛丝马迹。《虞美人・听雨》的作者蒋捷,属南宋名士,国破家亡的苦难,在他心中郁愤难平。读词的时候,我们可以遥想――他在日常生活中是何等肃杀与苦楚,而永不停歇地吟咏……唱到天发黄、树发白:当自己也憔悴了,写完无数掷去又飞来的诗篇时,他精神颓然,其中就有《虞美人・听雨》!

读词或诗,不要迷信作者在作品中“刻画”的情景,这都是很容易令人迷失的假象。词人都会在自己的宇宙中形成一套自己的“语汇”,什么“雨楼”“罗帐”“西风”“僧庐”……这些在很多词人笔端都会出现的词,它们所勾画的情景并不是写作时的实景。但我们很多后代鉴赏者,都喜欢“照猫画虎”地直译这些词句所描绘的场景,看上去文采斐然,实际上是对作者莫大的亵渎。读词要读作者的精神,他时下的精神状态和境遇是最值得揣度的。抓住了这根绳子,词读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虞美人,听雨》八句,用三个年龄特征来构思作品。在每个年龄段的处理上,作者分别用了“有罗帐的雨楼…‘快要刮起西风的客船”和“一座僧庐的等待”。从信息交代看,后者似乎更接近作者当下情景的真实描写,这还是精神的真实描写,而非实景描写。前面对“少年”和“壮年”的阐述,显然是艺术需要,使得他“虚构”必要的词语锦织出场景。这词可能先有腹稿而后一挥而就!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词人大概感慨自己年少无知的时候,学着寂寞人的样子,在点有红烛的罗帐里听雨,同时又是对自己青年时代个人命运的概括。有了前两旬的铺陈,定下语调和心境,后边的“体态”也就得心应手,至于在写壮年时该出现什么词、写暮年时该出现什么词,也就“顺理成章”了。或许诸多语词都蹦跳在他脑海间。选择谁,选择了谁,由他瞬间的快意决定。有一点,不管这词最终出现何“体貌”,都应是上品!

上一篇:六州歌头 第7期 下一篇:燕歌行 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