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时间:2022-10-18 04:11:14

青海省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摘 要】目的:了解青海省成年人群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及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青海省≥18岁人群12001人,用扩展的一般健康问卷(GHQ-12)筛查,将调查对象分为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组,然后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IV)轴Ⅰ障碍定式临床检查患者版对不同比例的三组人群进行诊断检查。将计算出的患病率调整并推广至青海省370万成年人口。结果 : 11178人完成了调查。调整后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最近1个月)为18.04%,95%可信区间(95%CI)为15.99%~20.28%;患病率前三位的分别是酒精使用障碍(12.24%)、广泛性焦虑障碍(1.40%)和心境恶劣障碍(1.13%)。男性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及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率均明显高于女性[(27.92%vs.7.47%,23.39% vs.0.30%;OR(95%CI)=4.80(3.81~6.05),OR(95%CI)=100.22(35.07~286.38)];农村与城市居民精神障碍总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3%vs.17.08%,OR=1.09,95%CI:0.76~1.56)。在有精神障碍的人群中,功能损害程度为中等到严重者占15.48%,但仅2.59%有精神障碍者曾经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仅0.94%曾在精神科就诊。结论:青海省酒精使用障碍是特别需要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关键词】精神障碍;患病率;青海省;现况调查

中图分类号:R749.01,R18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3-0168-08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3.002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部,面积72万 km2,平均海拔3000 m以上。有汉、藏、回、土、蒙、撒拉等37个民族,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44.4%,其中藏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1.8%。人口稀少,2005年人口543万,排名居全国第30位;80%的人口居住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属于贫穷落后省份之一,年人均GDP 10045元,在我国内地居第22位(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1]。

青海省精神卫生工作起步晚, 1981年才成立了全省唯一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2005年以前未开展过大样本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青海省≥18岁人群各类精神障碍的患病率和分布特点,为青海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合理配置精神卫生资源、改善精神卫生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样本测算

以文献报道患病率较低的精神分裂症患病率(0.50%)[2]作为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样本大小计算的依据,设定调查结果的误差范围δ=0.002,第一类错误α=0.05,样本大小为4778人。考虑到会进行分层分析,如城市、农村与牧区的比较,不同性别的比较等,样本量扩大一倍至1万人;再考虑到拒绝率和无效问卷等因素,将样本量扩大至12000人。

1.2 抽样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地区(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到户进行逐级抽样,最后随机抽取户中最近六个月一半以上的时间住在此户的≥18岁个体为调查对象。具体方法:根据2005年统计年鉴[1],青海省分为1个地级市(城市,即西宁市)、1个地区(农业区,即海东地区)和6个民族自治州(牧区)。确定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分别作为城市和农业区调查现场;将牧业区的6个民族自治州依次编码后,用随机数字表抽取黄南和海西州为牧区调查现场。全省≥18岁人口3783611人,其中城市941395人,农村1832625人,牧区1009591人。将总样本12000人按比例分配城市2986人、农业区5812人和牧业区3202人。根据城市、农业区和牧区人口在全省所占比例决定每个地点的抽样人数。

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从西宁随机抽取了2个区6个街道的14个居委会,从海东随机抽取了2个县6个乡镇的27个村,从牧业区随机抽取了2个牧区4个县7个乡镇的17个村,即全省共有8个县(区)的1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58个村(居委会)参与调查。在每个抽样地点,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所需户,从每户随机抽取符合要求的1人为调查对象。最后实际抽取12001人,其城乡、性别、年龄分布与全省人口近似[1]。

1.3样本特征

完成筛选的11178人中,男性5652人,女性5526人;城市2632人,农村8546人;平均年龄(42.4±14.3)岁,其中18~29岁1997人,30~39岁3447人,40~49岁2491人,50~59岁1618人,60~69岁1042人,≥70岁583人;少数民族2904 人;婚姻状况:未婚占10.27%,现婚或同居78.25%,再婚1.24%,丧偶7.46%,离婚或分居2.77%;职业分布:农民占74.14%,工人2.52%,技术人员或行政干部3.81%,个体户或临时工7.49%,学生或家庭妇女3.87 %,无业或失业1.34%,退休或其他职业6.78%;受正规教育年限的中位数为5.5年,范围0~19年;医疗保险:无任何种类的医疗保险11.78%,享受合作医疗75.12%,公费医疗0.59%,医疗保险12.39%。本样本与全省≥18岁者在城乡、年龄及性别方面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4 工具

1.4.1筛选工具

筛选工具包括一般健康问卷12项(GHQ-12)[3-4]和8项心理健康问题(危险因素)[5]。人口学特征、认知障碍筛查和简易智能状况检查(MMSE)[6] 等也在筛查阶段完成。

根据预试验结果,将GHQ总分≥4分或8项心理健康筛查问题任一项的答案为“是”,定为精神障碍高危人群,GHQ总分1~3分为中危人群,0分为低危人群。

1.4.2诊断标准和工具

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7]轴I障碍临床定式检查患者版(SCID)[8]为诊断工具。此SCID版本添加了一些不属于DSM-IV轴I评估的内容:(1)精神发育迟滞和痴呆筛查项目;(2)如果筛查阳性,完成MMSE检查;(3)精神障碍的家族史;(4)如果有精神障碍,收集其既往求医经历,并用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DSM-IV轴V)评估其功能受影响程度,将GAF得分≤60分作为精神障碍导致中等到严重功能损害。以上工具由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提供。

1.5调查方法

1.5.1 筛选方法

由培训合格的护士进行入户调查,根据筛查结果将被试归入精神障碍高、中或低危险组。需要时,安排独立的筛测。在实际抽样的12001人中,完成GHQ筛查11178人(93.14%),823人(6.86%)未完成。应完成GHQ重测1563人,实际完成1485人(95.01%)。

1.5.2 诊断方法

由管理人员安排不了解筛选结果的精神科医生按课题要求对不同比例的高、中、低危险被试进行SCID初测及重测。共有443人进行了2次SCID检测,共有8人2次检查诊断不一致,最后诊断由小组讨论确定。在需进行SCID检查的2756人中,2718人(98.62%)完成检查,38人(1.40%)未完成。完成和未完成检测者的性别、居住地和危险等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5.3质控措施

调查在2005年3月-12月进行,调查员均来自青海省第三人民医院。调查组由经过2周严格培训且合格的8名精神科护士和经1个月严格培训且合格的12名精神科医生和2名管理人员组成。护士GHQ总分的一致性为93.72%,筛查结果归类为3个危险组的Kappa值=0.81。12名精神科医生SCID诊断一致性为94.81%,Kappa=0.89。开始调查后的第1个月完成的SCID和GHQ全部进行重测,1个月后12%的GHQ完成者和10%的SCID完成者进行重测。

1.6统计方法

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照精神障碍高、中、低危险组中SCID诊断的比例,调整总样本各种诊断的患病率;然后再进行其他调整,使结果能够推广至青海省370万≥18岁的人口。方法学具体内容见相关文献[5 ,9]。

2 结 果

2.1精神障碍的现患率

根据GHQ总分,11178人中高危1402人、中危2416人和低危7360人,相应完成SCID检查者分别为1358人、613人、747人。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最近1个月)为18.04%,未特定精神障碍除外的总的现患率为16.84%。三类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为物质使用障碍、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最常见的特定精神障碍为酒精使用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心境恶劣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表1)。

2.2 性别、城乡与精神障碍患病率的关系

男性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及酒精使用障碍的现患率均高于女性。女性心境障碍、焦虑障碍(未特定障碍除外)和其他障碍的现患率高:女性双相I型障碍、心境恶劣障碍、未特定抑郁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和其他DSM-IV轴I障碍的现患率高;男性双相II型障碍的现患率高(表2)。

农村与城市人群的精神障碍总现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农村重性抑郁障碍的现患率高,而城市惊恐障碍、未特定焦虑障碍的现患率高(表3)。

2.3 就诊情况与功能损害程度

在完成SCID检查有诊断的847人中,835人(98.58%)完成了因精神障碍就诊和GAF方面的评估。经过调整后,仅2.59%有精神障碍者曾经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仅0.94%曾在精神科就诊,0.58%曾在精神科住院治疗。在有精神障碍的人群中,15.48%精神障碍对其影响程度为中等到严重,其中,13.61%曾因心理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4.02%曾在精神科就诊,2.59%曾在精神科住院治疗。现患酒精使用障碍的214人中,仅1人曾因此问题在医疗机构就诊。

3 讨 论

青海省≥18岁人群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病率为18.04%,明显高于1982 年全国12地区和1992 年7地区的调查结果[2],主要与调查方法、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有关,但也不排除近年来人群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确有升高。与采用相同调查工具与方法的浙江省(17.27%)[10]、河北省(16.24%)[11] 的数据接近,但青海省精神障碍的构成比与浙江和河北有很大差异:即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显著高(12.24%);其他障碍患病率偏低,其原因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青海省成年人群最常见的特定精神障碍依次为酒精使用障碍(12.24%)、广泛性焦虑障碍(1.40%)、心境恶劣障碍(1.13%)和重性抑郁障碍(0.91%)。浙江省≥15岁人群最常见的特定精神障碍依次为重性抑郁障碍(4.26%)、酒精使用障碍(2.92%)、心境恶劣障碍(1.58%)和特殊恐怖症(1.20%)[10]。河北省成年人群最常见的特定精神障碍依次为重性抑郁障碍(2.70%)、心境恶劣障碍(2.31%)、酒精使用障碍(1.99%)和痴呆(1.68%)[11]。在三省人群中,青海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最高,重性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最低。即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青海省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亦很高。如,美国人群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的终生患病率是13.52%,15~54岁人群酒滥用或依赖的患病率是9.73% [12] 。可见,酒精使用精神障碍已成为青海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精神卫生问题。如何控制和预防饮酒引发的系列问题不容忽视。

青海成年人群酒精使用障碍的患病率明显高,可能与高海拔所形成的高寒气候及风俗习惯有关。青海人普遍认为饮酒可以避疫瘴、祛寒湿、活血脉,且豪饮才显男人本色,所以饮酒成了男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外,长期以来青海交通闭塞,经济、文化生活落后,在这样的历史人文环境下,酒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人情礼仪交际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青海针对这一习俗开展合理饮酒的群众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饮酒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

青海女性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未特定障碍除外)的现患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同[13]。可能与当今社会妇女走出家庭,肩负着家庭和社会工作双重责任,心理负担过重,社会应激事件更多有关。

青海省农村居民精神障碍总的现患率并不高于城市,但农村重性抑郁障碍的现患率高,城市惊恐障碍和未特定的焦虑障碍的现患率高。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不完全一致,如国外城市焦虑、抑郁、物质使用障碍患病率高于农村[14]。青海城乡差异大,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竞争激烈给农村人口带来的心理应激并不亚于城市,或许是原因之一。

在青海省,仅2.59%的精神障碍患者曾经因心理问题就诊,可见精神障碍严重影响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建立,是青海省严重而迫切需要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有必要在青海省全面开展和落实国家的精神卫生规划,并定期评估其实施效果。

本调查样本中, 少数民族占25.98%,低于全省人口中的少数民族构成(44.42%),但统计分析时已根据实际的人口构成对患病率进行了调整。另外,调查的部分地区为少数民族地区,调查需要翻译才能进行,可能会对结果有一定影响。尽管存在上述不足,但此次流调样本量大,代表性好,基本能反映青海省成年人群精神障碍的患病情况。

致谢:该课题为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费立鹏教授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张学教授负责的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资助的“提高中国精神卫生研究质量并赞助开展多个高质量小型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6 [M/OL].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06-25].http:∥www.stats.省略/tjsj/ndsj/2006/indexch.htm.

[2]张维熙,沈渔,李淑然,等.中国七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1(2):69-71.

[3]Goldberg DP,Gater R,Sartorius N,et al.The validity of two versions of the GHQ in the WHO study of mental illness in general health care [J].Psychol Med,1997,27(1):191-197.

[4]一般健康问卷.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OL].[2009-09-01].http:∥www.省略.cn/Pro/SuicideResearchIndex.aspx.

[5]李献云,王志青,费立鹏.社区人群精神障碍患病率调查方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24(3):191-194.

[6]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 [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

[7]First MB,Spitzer RL,Gibbon M,et al.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TR axis I disorders-patient edition(SCID-I/P)(Version 2.0)[M].New York:Bi-ometrics Research Department,New York State Psychiatric Institute,1998.

[8]李涛,周茹英,胡峻梅,等.译.DSM-IV-TR轴I障碍定式临床检查病人版(SCID-I/P)[M].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研究所,2004.

[9]Phillips MR,Zhang JX,Shi QC,et al.Prevalence,trea-tment,and associated disability of mental disorders in four provinces in China during 2001-05:and epidemiological survey [J].Lancet,2009,373(9680):2041-2053.

[10]石其昌,章健民,徐方忠,等.浙江省15 岁及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 [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4):229-226.

[11]栗克清,崔泽,崔利军,等.河北省精神障碍的现况调查 [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7,40(1):36-40.

[12]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Global status report on alcohol [M].Geneva,2001:37-471.

[13]Weich S,Sloggett A,Lewis G.Social roles and the gender differences in rates of the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Britain:a 7-year,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J].Psychol Med,2001,31(6):1055-1064.

[14]Judd FK,Jackson HJ,Komiti A,et al.High prevalence disorders in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 [J].Aust N Z J Psychiatry,2002,36(1):104-113.

2009-07-01收稿,2009-10-19录用

上一篇:青岛市18岁及以上人群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 下一篇:成都市农村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犯罪行为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