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南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分析

时间:2022-10-18 02:08:11

陕西南部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分析

【摘 要】陕南民歌是陕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研究与保护价值。然而随着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冲击,陕南民歌面临着逐渐消亡的趋势。本文笔者分析了陕南民歌的特点,提出了传承和发展陕南民歌的几点建议,希望有利于陕南民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推广。

【关键词】陕南民歌;传承;发展

当今世界现代化迅速发展,其造成的自然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化锐减的负面影响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忧虑。原本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态也随着全球范围现代化的进程迅速消亡,然而这一人文环境的变化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陕西南部民歌也面临着同样的境遇,由于演唱民歌的优秀艺人相继辞世、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人们审美视野的拓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等原因,动摇了民歌的重要地位,阻碍了陕南民歌的承传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陕南民歌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所以要致力于陕南民歌的研究、传承和发扬光大。

一、陕南民歌的研究价值

陕南民歌是陕西省秦岭以南秦巴山区的一大传统民俗,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于明清达到鼎盛,是陕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南民歌根植于生活,其发展成熟紧紧贴合人们种种生活习俗的形成,能直接深切地表达人们的心声,所以这一地区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历史都能在陕南民歌中得到真实形象的再现。

仔细研究陕南民歌的曲调,可以了解民歌演变的一般规律,探寻历史上秦、楚、羌、蜀、鄂文化的蛛丝马迹,可以挖掘历史变迁、自然变化、社会发展等诸多信息。以汉中民歌和安康民歌为代表的紫阳民歌与镇巴民歌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见陕南民歌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陕南民歌的特点

2.1 地域风格鲜明

陕南民歌的创作、传唱、传承以及民歌作品本身都与其所依存的地域环境密切相关,有其鲜明的地域风格。陕西南部属于长江流域,地理环境丰富多样,山谷、丘陵、平原、盆地一应俱全,这里清新秀丽、独具一格的南国风光造就了陕南民歌的独特性。欣赏陕南民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它曲调委婉舒展、感情柔和细腻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悠扬、清丽的地域特色。地域多样性使陕南民歌也具有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特征,涉及劳动、爱情、常识、哲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题材有山歌、号子、小调等,这些多种表现对象和手段,构成不同的环境、形式、习俗和风格。

2.2 音腔的多样性

陕西南部的人口构成很复杂,除了本地人还有大量的外来移民,他们大多来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广东和广西等。这些移民来到陕西南部扎根,他们带来的各种语音和声腔同当地的语言相结合,受到当地民间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当地的语言和音乐,从而形成了陕西南部丰富多彩的音乐语言和风格。陕南民歌既有关中民歌徵调式的特点,又有着四川号子羽调式的特点,总体音乐风格透出清丽质朴的美。移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语音语调的差异,使陕南民歌在体裁、内容、音调、风格等方面都多姿多彩,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三、陕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

3.1 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

政府要建立相应的保护机构,发挥职能,出台相应的鼓励、保护陕南民歌的措施,推动陕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建立专门的陕南民歌研究发展中心,鼓励研创人员静心研究、创作,传承发扬陕南民歌的精髓;二、发挥文化馆和文化站的职能,普及陕南民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落实起来,可以开展群众传唱陕南民歌的活动,培养群众基础,挖掘传承人;三、经济上提供支持,建立陕南民歌研究保护专项经费,这样可以举办一些民歌演唱比赛、陕南民歌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另外可以改善民歌传承人的生活条件,使传承人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陕南民歌的传播、发展中去。

3.2 组织各种传授机构

传授陕南民歌的机构可以是政府组织,也可以由民间组织,虽然形式、结构不同,但都使陕南民歌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对这种独有音乐文化形式的保护具有很大作用。

政府可以建立相关学校,聘请民歌歌手进行专业系统的教授;也可以在中学或大学中建立研究陕南民歌的课程、课题等,定期对民歌进行收集和整理;另外可以从小孩抓起,将陕南民歌作为陕南中小学音乐课的固定教学内容,为陕南民歌培养后起之秀。民间组织一般没有固定的校址和教师,由民间艺人言传身教,规模小,流动性大。民间团体可以成立音乐培训中心等机构,面向社会中各种年龄段各种职业的喜爱陕南民歌的人,组织学员比赛、汇演等,扩大陕南民歌的群众基础。

3.3 加强研究,努力创新

要组织音乐工作者研究挖掘陕南民歌的精髓,可以与歌剧、小品、小说、电视等各种形式文艺作品相结合,融入陕南民歌,从而使陕南民歌得到推广和普及。另外可以采用摄像、光盘、网络等现代媒体手段保存流传在民间的原始陕南民歌,让陕南民歌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在研究推广的基础上,在内容上、风格上都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使其更加贴近当今人们的生活状态。比如可以在保留其个性特色的基础上加入新的音乐元素,注入现代活力,进行创新和改编,使陕南民歌与时俱进,更好的发展下去。在创新的过程中,注意不要丢掉陕南民歌原汁原味的个性特色,失去其原有精神文化底蕴,要抓住它的本质和精髓。

四、总结

总之,陕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依靠其特有的人文生态环境,所以保护传承陕南民歌,关键要保证其赖以生存生长的环境,要让陕南人民感受到传承陕南民歌的愉悦和浓浓乡情,发觉生活中离不开陕南民歌。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创造维护这样的环境,让陕南民歌可以在陕南的南国风光中口口相传,代代相继,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中。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多方面发展,大胆革新,进而将陕南民歌推广到全国范围甚至世界范围,努力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也能焕发光彩。

【参考文献】

[1]李继超.陕南民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

[2]李锐,封彩梅.宽容与共荣:陕南民间文艺的文化整合[J].安康师专学报, 2003(03).

[3]韦玉林.民间音乐的传承及保护[J].大舞台,2013(04).

[4]尚飞林.陕南民歌说[J].音乐天地,2008(11).

[5]朱玉璋.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陕南民歌研究的启示[J].音乐天地,2008(11).

作者简介:刘蕊(1975.06―),女,汉族,陕西汉中人,199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现供职单位为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学。

上一篇:家庭投资的非理性 下一篇:从《俞伯牙摔琴》管窥北路坠子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