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隐私权保护

时间:2022-10-18 12:46:44

论网络隐私权保护

【摘要】现实生活中侵犯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保护此项权利已经迫在眉睫,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我国对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以及合理借鉴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立法、司法、等法律角度对如何完善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与看法。

【关键词】隐私;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

一、引言

现在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全面,用户可以下载好多软件,它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肆无忌惮的窃取着我们的隐私。其中很多软件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用户个人信息调离手机,泄露用户信息。手机隐私受侵犯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更是一个缺乏法规约束的问题。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强化对网络空间个人数据和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是公民的人格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的尊严、权利、价值的认识而产生。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隐私权的客体内容不断扩展。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传统隐私权不断向网络领域延伸,并增加了新的实体内容。

网络隐私权是指自然人在网上享有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活动领域与个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包括第三人不得随意转载、下载、传播所知晓他人的隐私,恶意诽谤他人等。

三、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现状

我国宪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宪法第四十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隐匿、毁弃或者非法开拆他人信件,侵犯公民通信自由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二百五十三条第一款规定:“邮政工作人员私自开拆或者隐匿、毁弃邮件、电报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另外,诉讼法都将涉及个人隐私的情况视为不使用公开审理的理由之一,对公民的隐私权在程序上作了一定的司法保护。

四、当前侵犯网络隐私权的主要现象及其特点

1.主要现象

(1)大量的网站通过合法的手段或者是隐蔽的技术手段搜集到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由于缺少强有力的外部监督,网站可能不当使用个人信息从而泄露用户的个人资料。

(2)由于利益的驱使,网络中产生了大批专门从事网上调查业务的公司,进行窥探业务,非法获取、利用他人的隐私。任何机构和个人只需支付低廉的费用,都可以获取他人详细的个人资料。

(3)有些软件和硬件厂商开发出的各种互联网跟踪工具。用于收集用户的隐私,加之网站出于经济利益考虑、对于此类行为有时会听之任之。

(4)黑客未经授权进入他人系统收集资料或打扰他人安宁,截获或复制他人正在传递的电子信息。窃取和篡改网络用户的私人信息,甚至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破坏他人的计算机系统,从而引发了个人数据隐私权保护的法律问题。

(5)公民个人缺乏隐私权的法律意识,未经授权在网络上公开或转让他人或自己和他人之间的隐私。

2.侵犯网络隐私权的特点

(1)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运用高科技方法

如追踪软件,卫星覆盖技术和其他高科技产品进行偷拍偷录,跟踪,监视等,并将其所得信息在网上公布。高科技使隐私难以保护,其公众人物更是深受其害。

(2)被侵犯的范围越来越广

现在普通人的资料也被商家视为企业资料之一,个人资料也具有经济价值,所以成为被侵犯的对象。由于传播方式的便捷,使得在预防侵犯隐私方面又增加了不可控制的因素。

(3)所造成结果的严重性

由于网络传播的范围无限,具有开放性。信息一经上网,就会被很多人阅读。其所造成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4)对侵犯网络隐私权难以认定,具有复杂性

由于网络自身的特征,使得在网络环境下所产生的一些信息传播途径,传播空间等及对信息的浏览,技术支持服务等中介服务者对他人利用其所提供的服务进行的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涉及到复杂的技术问题,因此,往往比较难以判断和认定。

五、网络隐私权保护完善的几点建议

在目前的条件下,要提高我国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不仅要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也要对公民个人进行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的能力,此外也要加强和完善行业自律。

1.法律手段

(1)建立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侵权责任法已经明确了隐私权是一种独立的人格权,这是加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前提和法律基础。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制定专门的网络隐私权保护法规以增强这部法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再次,要对特殊群体的网络隐私权进行专门规定,以满足对这些人群进行特殊保护的实际需要。

(2)把刑法作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坚强后盾。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的时候也存在着泄露个人隐私的危险,例如黑客通过网络窃取个人的身份信息和财产信息,以及盗用个人信息进行非法活动,这都使个人的隐私受到了严重的侵犯。但是,刑法中并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公安机关处理这类案件的时候只能依据传统立法来处理。但是网络侵权与传统侵权具有很大的不同,所以还是有在刑法中明文规定的必要。

2.技术手段

利用加密、防火墙、身份控制、信息访问控制、防病毒等措施建立技术支持体系来加强网络隐私权的保护。在技术保护方面,我们还要注意仅靠网络用户自身的技术力量远不能达到保护隐私权的目标,更多的是需要网络服务商等多方面的力量来共同实现。

3.伦理手段

(1)加强行业自律,达成保护信息用户隐私的共识是平衡网络信息自由与隐私权保护关系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最终“双赢”。

(2)加强社会舆论监督。社会舆论对网络自由能起着监督、限制作用,舆论导向能提示网络虚拟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以填补法律的空白。并对广大的社会公众起到道德教育作用,以此来规范人的网络言论与网络行为。广泛的舆论监督源于用户权利意识的觉醒。随着用户权利意识的觉醒,用户联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对出台有利于用户权利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具有重要作用。

六、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不仅要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同时必须提高公民个人法律意识,加强对网络经营者的监管,加大对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打击力度。只要社会各有关方面和公民个人共同努力,相互协作,必能营造一个安全、高效、健康的网络新环境。

参考文献

[1]张秀芝,纪晓平,毛春辉.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组织[J].情报科学,2005(12).

[2]李宝强.基于TAM的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用户接受与利用研究[J].南京:南京大学,2008.

[3]张成武,张培,张金镯,王永华.异构数据库统——检索平台研究[J].现代情报,2007(11).

[4]苏新宁,章成志,卫平.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9).

[5]吉杰.异构数据库的联合检索[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6(4).

[6]马费成,裴雷.我国信息资源共享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J].情报学报,2005(3).

[7]李宝强,孙建军,成颖.数字信息资源配置中的资源共享机制与市场交换方式[J].

[8]王全弟,赵丽梅.网络空间个人隐私权的法律保护[J].法学论坛,2002(2).

上一篇:私家车消费状况分析及其提升路径 下一篇:企业价值评估模式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