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

时间:2022-10-18 12:26:45

摘要:债权人撤销权是起源于罗马的债的保全制度,中国《合同法》首次对此做出了规定.该文将从债权人撤销权的概念、法律规定及特征入手,借鉴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分析了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

关键词:债权人撤销权;形成权;请求权

债权人撤销权亦称“撤销诉权”或者“废罢诉权”,是指当债务人所为的减少其财产的行为危害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了保全债权而请求法院予以撤销该行为的权利。债权人撤销权起源于罗马法,后世各国法对罗马法上的撤销权制度的继受一般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在破产法上规定债权人的撤销权;另一方面又规定在破产外债权人的撤销权。现代各国法上一般都规定有债权人的撤销权,破产法上的撤销权与破产外的撤销权性质上也无不同。我国《民法通则》中未规定债权人的撤销权,但是我国《合同法》第 74 条、75 条明确确立了债权人撤销权制度。债权人撤销权是债权的保全方式之一,是为防止因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减少而导致债权不能实现的现象出现。

对债权人撤销权是否为形成权,理论界存在着巨大争议,那是因为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是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间的行为,从而使债务人与第三人间已成立的法律关系被破坏,当然地涉及第三人,故它不能基于当事人单方意思表示,而必须借助于法院或者仲裁机关,才能使得法律关系得以产生、变更或者消灭。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大体上存在形成权说、请求权说、折中说、责任说、诉权说等多种理论学说。

1、请求权说

请求权说的观点是,撤销权的实质为对于因债务人的行为而受有利益的第三人请求其所得利益的权利,根据该说请求撤销之诉为给付之诉。

此说又称债权说,是德国和瑞士民法的通说。此说认为债权人撤销权的本质为对于因债务人的行为受有利益的第三人,债权人可以直接请求其返还财产的权利。撤销的效果,仅生债权的请求权,而不发生溯及的物权效力,使物权当然回复为债务人所有。至于构成此债权的原因为何,此说又可分为:基于法律规定之返还请求权和基于侵权行为之返还请求权;这类似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等观点。因此说认为债权人撤销权为实体法上的请求权,依此请求权提起的撤销之诉为给付之诉。

2、形成权说

此说又称撤销权说或物权说,日本、德国及台湾部分学者持此说。此说认为债权人撤销权具有 实体法上形成权的性质,债权人可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以诉的方式使债务人与第三人间的法律行为 的效力溯及的消灭。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效果,因债务人的诈害行为原归属受益人的权利自始失其 效力,复归于债务人。关于债权人行使撤销权之后如何请求受益人或转得人返还财产与债务人,此 说又可分为三种不同观点:(1)第一种观点认为债权人于行使撤销权之后,若受益人或转得人仍占 有标的物的,债权人自己对于受益人或转得人不得直接请求返还,而只能基于代位权代债务人行使 其权利。此种观点又称为极端的形成权说。(2)第二种观点认为债权人于提起撤销之诉时,可以同 时提起代位之诉,声明请求返还财产或赔偿于债务人或自己。该观点认为返还财产之请求虽须以撤 销权的行使为前提,但却非撤销权行使的当然效力。(3)第三种观点,认为债权人于行使撤销权之 后,若受益人或转得人仍占有标的物的,可依撤销之诉的有效判决直接请求其返还,而无须借助代 位权制度。该观点认为返还财产之请求,为撤销权行使后的效果而非撤销权的本体。

3、责任说

责任说是形成说的新发展。该说认为,债权人并不需要请求受益人返还利益,即得将其视为 债务人的责任财产,从而申请法院对其强制执行。依责任说,撤销的效果是使撤销的相对人 处于以其取得的财产对债务人的债务负责的状态;只需要对受益人或转得人提起撤销权诉讼,不必以债务人为被告。该诉讼性质上为强制执行容忍诉讼,或称责任诉讼。日本有少数学者 持此说,但由于我国并未采用“以责任法的无效为效果,”故该说在我国不是很合适。

4、折衷说

折衷说认为,债权人的撤销权不仅以撤销债务人与第三人间的行为内容,而且含有请求恢复原状以取得债务人财产的作用,因而兼具形成权与请求权双重性质。上述诸说,以折衷说为通说。

折衷说为法国民法通说,日本、台湾学者亦多持此说,受此影响,我国大陆学者一般亦采此说。此说认为债权人撤销权为撤销债务人的行为,且使债务人的财产上地位回复原状的权利。债权人撤销权兼具请求权与形成权两种性质,就其撤销债务人与受益人间的行为而言,为形成权,具有形成之诉的性质;就其得请求受益人将财产返还于债务人而言,则为请求权,具有给付之诉的性质。

该说认为撤销权行使的结果如即可达到债务人责任财产回复原状的目的时,债权人仅须诉请撤销,如单纯之撤销上不能达此目的时,债权人并得同时诉请财产返还或损害赔偿。折衷说认为债权人撤销权兼具请求权与形成权,但在请求权说与形成权说中,何者居于主要地位,在学界不无争论。

关于债权人撤销权的法律规定主要有:

《合同法》第七十四条因债务人放弃其到期债权或者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并且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债权人也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

《合同法》第七十五条撤销权自债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人的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该撤销权消灭。

民事权利的基本分类主要有四种,即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就单一从债权人撤销权的定义来看,它似乎更接近于形成权。但就其深层次的含义来分析,就会发现没有那么简单。

从2005年司法考试卷三第58题官方答案中可以得知,对于该问题持的否定态度.理论基础是:对于合同保全中的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性质,理论界的通说是折中说,也就是说该撤销权既不是请求权,也不是形成权,是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权利.这一说法的理论背景是理论上对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定位.司考中按是否须经过法院或仲裁机关,可以分为单纯形成权和形成诉权。对于单纯形成权,行使人将意思通知相对人即可产生效力(形成法律关系)。对于形成诉权,需经法院判决认可才能形成法律关系。法律将利害关系重大者规定为形 成诉权。例如:《合同法》第 54 条的合同撤销权须经过法院或者仲裁机关,第 74 条规定的 保全撤销权须经过法院(不能经过仲裁机关)。

民事权利中的形成权是指权利人得以自己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化的权利,它的特点是形成权的特点有:(1)按一方意志就可以形成法律关系。(2)行使形成权的行为是单方法律行为。只要有权利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就足以使权利 发生法律效力。(3)行使形成权的行为不得撤销。(4)行使形成权不得附条件和附期限。而法律规定债权人行使撤销权必须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或申请仲裁,才能发生撤销的法律效果,单就第74条规定的债权人撤销权的性质和作用,理论界也存在争议。因为依照该规定,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效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债务人与第三人的行为或者债务人的单方行为得以撤销;二是请求法院执行债务人回归的财产以清偿债务。前一种效力是形成权的效力体现,后一种效力则是请求权的效力体现。所以它并非单纯的形成权。(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3]黄立:《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版;

[5]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韩世远:《债权人撤销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3期

上一篇:非政府组织问责中服务对象问责的概念与必要性 下一篇:电子商务扩容与物流仓储企业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