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2010~玉树州牦牛炭疽流行病学调查

时间:2022-10-18 12:26:41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疸芽胞杆菌(Bacilusanthracis)引起的一种共患烈性传染病,易感动物主要是牛、马、羊、驴等草食动物,玉树州每年均有牲畜炭疽和人炭疽发生,并造成人员死亡。现将玉树州牦牛炭疽流行情况及防制对策概述如下。

1、基本情况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西南青藏高原腹地的三江源头,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玉树藏语意为“遗址”。地理位置大致介于东经89°27′~97°39′,北纬31°45′~36°10′,北与该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相连,西北角与新疆的巴音郭楞自治州接壤,东与果洛藏族自治州互通,东南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毗邻,西南与昌都地区和那曲地区交界。自治州东西最长738公里,南北最宽处406公里,土地总面积26.7万平方公里(包括海西州代管的唐古拉山乡6.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7.2%。现辖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共10镇,35乡,257个村(牧)委会,总人口为28.31万,其中藏族人口26.98万,占总人口的95.3%。玉树素有“江河之源、名山之宗、牦牛之地、歌舞之乡”、“唐蕃古道”和“中华水塔”的美誉。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黄河和东南亚第一巨川湄公河(即澜沧江)均发源于玉树。野生动物主要有野牦牛、野驴、藏羚羊、岩羊、黄羊、白唇鹿、马鹿、金钱豹、雪豹、猞猁、棕熊和珍禽黑颈鹤、马鸡、雪鸡等。

截止2013年底,玉树州牦牛存栏总数约为386.48万头只,羊130.61万头只。

2、流行概况

据资料记载:1950~1989年,玉树州发生炭疽6县67县次,发病9684头(只),死亡4336头(只),死亡率44.77%。1990~2004年,玉树州16县114县次发生炭疽疫情,疫点453个,感染牛15582头,死亡3829头,感染68人,死亡23人。2005-2009年玉树州6县23县次发生牦牛炭疽疫情,79个疫点,发病2530头,死亡293头,死亡率11.58%。

2.12010年,玉树县、曲麻莱县、称多县、囊谦县、杂多县5个县发生牦牛炭疽疫情,疫点12个,牛感染发病383头,死亡108头。

2.22011年,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曲麻莱、治多县6县10县次发生炭疽疫情,疫点23个,其中感染发病牛1283头,死亡267头。

2.32012年,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15县次发生炭疽疫情,疫点21个,其中感染发病牛1364头,死亡429头。

2.42013年,玉树、称多、囊谦、杂多、治多、曲麻莱6县17县次发生炭疽疫情,疫点24个,其中感染发病牛1632头,死亡296头。从2010~2013年炭疽疫情发生区域来看,80个疫点中,36个疫点重复发生炭疽疫情,占总数的63.2%。

3、流行特点

3.1玉树州每年用无毒炭疸芽胞苗对牦牛进行免疫,对预防牦牛炭疽疫情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因疫苗供应数量有限,免疫密度一般约为60~70%,玉树州家畜炭疽以牦牛为主,并且疫情呈零星散发,其他家畜很少发生,可能与牛卷草采食的特点有关。

3.2无明显的季节性从4年来发生的80起疫情看,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4~7月疫情发生63起,占78.75%,可能与玉树州地区夏秋季节暴雨较多有关,其他月份较少。

4、流行原因与分析

4.1近年来玉树州动物防疫工作重点放在了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上,对牦牛炭疽、布病、衣原体病等地方流行病不够重视,地方流行性动物疫病防控出现漏洞、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不准确、疫情报告不切合实际,漏报瞒报现象非常严重,应引起重视。

4.2玉树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不高,经济、生活水平较差,由于牧民不了解炭疽的发病特点,缺乏防护知识,炭疽死亡畜处理不当,经常将病死畜剥皮,刀伤皮肤后,感染发病,治疗不及时而造成死亡,并造成环境污染而形成疫源地。应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

4.3牧区易感动物炭疽免疫工作存在漏洞,由于瞒报牲畜数量现象普遍存在,而计划免疫是以政府统计的牲畜数为基础,疫苗数量严重不足,群众将疫苗平均注射牲畜,免疫剂量不足,是造成玉树州每年都有牦牛炭疽疫情的主要原因之一。

4.4对发病死亡的尸体不按无害化操作程序进行焚烧或深埋,导致疫情散播。发现疫情时应及时采取科学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以防疫情蔓延,造成新的疫情传播。

上一篇:试析葡萄园的科学肥水管理 下一篇:提高猪人工授精受胎率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