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任职培训的双循环模式

时间:2022-10-18 11:28:24

论任职培训的双循环模式

[摘 要]针对任职培训的普遍性和长期性内在需求,根据系统科学理论,提出系统任职培训的双循环模式。该模式包含以岗位能力需求为牵引的“大循环”和以优化培训方法为目标的“小循环”过程。分析了该模式的实施要点。对提高任职培训的效率有积极指导意义。

[关键词]任职培训,系统科学,循环,模式

目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对各行各业的岗位任职能力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任职培训的普遍性和长期性也在逐渐增强,培训方法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1][2]。与学历教育相比,任职培训的要素和过程更复杂,如培训对象参差不齐,培训目标和方式多样,对同一培训对象往往也需要进行逐步提高的多次培训,因此,系统的任职培训必须以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为指导。

一、系统特征

系统的通常定义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任职培训的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环境要素(或外部要素)和内部要素。其中,环境要素包括最新科学技术、生产方式、经营理念、人才管理方式和大众价值观取向等。内部要素包括任职培训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法、教学环境、教学能力等。不难理解,要使任职培训卓有成效,就必须处理好这些要素的关系,使其形成一个关系协调、功能强健的系统。

系统科学认为,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和结构动态平衡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它们也是任职培训系统的基本特征[3]。

二、双循环模式

系统科学是研究系统的一般模式、结构和规律的科学,目前主要包括“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它既是反映客观规律的科学,也具有科学方法论的含义。

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提出的系统任职培训的双循环模式如图1所示。

1、工作环境

系统科学十分强调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任职培训是面向工作需要的,也是需要与培训对象的工作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剧烈变革,同时也不断产生着新的工作环境,包括生产方式、组织关系、经营理念和人才素质标准等方面的变革,任职培训的目标与方法也必须紧随培训对象的工作环境而变化[4],且要尽量、尽快达到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的最优状态。

2、岗位能力需求

任职培训首先需要有明确的培训目标,而培训目标必须依据岗位能力的确切需求来制定,因此任职培训的关键一步,就是要明确培训对象的在新的或特定工作环境下的岗位能力需求[3]。只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制定和实施可行、高效的培训目标、内容和方法,尽快提高培训对象的岗位工作能力,充分体现培训工作的价值。

3、“小喜欢”

“小循环”是“大循环”中的反复调整过程,指在培训目标明确的条件下,实施本轮(“大循环”)培训的计划,并通过计划实施情况和培训效果评价等信息,对培训内容和方法调整的循环过程,目的是追求培训方法的“最优”。其主要系统科学理论是控制论、协同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即开始时,培训对象的能力远离岗位能力的需求,培训方法也处在试探或非最优阶段,培训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但经过培训效果等信息的及时反馈,以及培训单位内部之间和培训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多次协同调整[3],使培训系统达到“平衡状态”,即使培训方法趋于合理,培训效果“最佳”。

4、“大循环”

所谓的“大循环”是指在工作环境变化时,重新分析岗位能力需求,制定新的培训目标与方法,对培训对象实施新一轮的培训,使他们的能力能够及时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当工作环境变化时,任职培训系统会重新处于“非平衡状态”,而实施新一轮的“大循环”培训,可使任职培训系统重新达到“最优”的“平衡状态”。“大循环”强调的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这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长期或终身教育以及逐步提高能力与素质的重要途径。只有牢固树立“大循环”思想,坚持走“大循环”之路,才能使任职培训与时俱进,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持续、优质地服务于社会。

三、实施要点

双循环模式体现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等系统科学学科的思想与方法,在实施时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素分析处理

任职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树立整体和有序的概念,全面处理好各种内外要素的关系,使这些要素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力的整体。

此外,要特别注意和把握的是,生产设备和方式对岗位能力需求十分重要,很多情况下,必须基于生产设备和方式的具体要求,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与方法[2]。

2.信息反馈

双循环模式中的“小循环”,利用的是控制论的反馈原理,为此必须通过培训过程监督和培训效果评价[1]等,及时分析培训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对培训内容和方法等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培训工作的逐步有序和培训效果的逐步提高。

3.经验和知识积累

经验和知识的积累对提高培训质量至关重要,为此在本轮“大循环”中的多次“小循环”培训实践中,要高度重视积累经验和知识,并把这些经验和知识积极地用在下一轮的“大循环”培训中,以提高下一轮“大循环”的培训效果。

4.动静关系把握

循环意味着动态变化,但有序性或平衡状态是系统行为的一种必然结果。这一点对“小循环”的指导作用,是不要频繁或“手忙脚乱”地修改培训内容和方法,而是要在充分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对培训内容和方法进行稳步、有效的改进,以保持培训内容和方法的阶段稳定性;对“大循环”指导作用,是在新的岗位能力需求不是很明确或办学条件不成熟时,不要盲目地进行新一轮“大循环”培训,以免出现效果不佳的培训,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很多时候,任职培训的方法和效果会受到教学条件和人才管理方法等因素的限制。在这些情况下,追求任职培训的系统整体最优,对培训目标与方法要求过多或过高是不现实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追求系统的局部最优,即根据效费比最大的原则,坚持抓住重点、保证效率的培训宗旨,在充分分析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明确重点培训内容和重点培训方法,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好的培训效果。根据系统突变理论,任职培训的局部最优到达一定程度或某个阀值时,就可转化为整体最优。

参考文献

[1]蔡欣宇.公务员任职培训有效性分析[D].西北大学,2008

[2]陈红波,聂广星.着眼科学发展创新士官任职教育培训机制[J].法制与社会,2010(13):251

[3]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4]梁琪.基于系统工程学的高职英语教学效果探讨[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83-86

作者简介:郑连清,男,1963年7月出生,山西人,工学博士,教授。刘洪坤,男,1970年3月出生,山东人,军事学博士,副教授。

上一篇:浅谈美国历史课堂教学特点 下一篇:浅析古筝曲《黔中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