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10-18 10:46:00

如何利用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对探究性教学的认识

数学中的“探究性”教学,就是要在数学教学中创造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与和谐的研究气氛与环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探究去“发现”知识,通过群体间的交流与反思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而教师在活动方案的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得到教育体验。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二、探究性教学中一般应遵循的原则

1.创设问题原则。创设问题原则就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公式、定理和习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出发点,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其实质就是激起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创设问题,学生接受问题的挑战;另一方面,教师只是创设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问题,进而提出问题,最后教师进行归纳。

2.全体参与原则。全体参与原则是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平等地参与探究与应用知识的思维过程。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多项性探究流活动中,做到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的共同发展,教给学生学习策略,辨析疑难问题的方法。

3.发展个性原则。发展个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为基础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思维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在个人学习中的责任感和坚忍不拔的个性品质。发展个性原则,首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活动时间,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才能展示学生个性,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其次,在设计题型时,要注意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活跃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再次,对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不要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即使学生出现了错误,也不要压抑,而要学生自我辨析,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探究教学的一般模式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般认为探究性教学的模式以“活动——探究——交流——反思”为主线。

1.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活动。如:听故事、看动画,演示、做数学游戏、动手制作、用尺规制图、测量树高等等,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活动获得具体、直观的、感性的经验。活动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生活经验来设计活动方案,这种方案般比较完善成熟,在上课开始之时为创设背景,积累经验,提出问题之用。还有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的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实验活动,它通常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为某一方面的猜想寻求感性支持而自然形成的。

2.交流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活动。学生想到什么便可以有礼貌的表达他的看法,甚至上台来讲,而创造与形成一种人人敢说、人人能说的积极氛围则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所以,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前预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的讨论,另一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平等的课堂与文化。教师应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出现的明显错误不压制,而是在学生间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鉴别,总结规律与思想方法,不但要鼓励学生“爱讲”,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会听”,这样才算是积极的群体交流。

3.在活动、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最终是需要经过学生的积极反思而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自己的思想方法。不仅是自发的反思,还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维过程的重新整理与总结,达到认识的深化与认识的结构的完善,在反思中发现的新问题又可以深入进行探究与延伸。一般情况下,采取“以提问促反思”的方法,即从“教师经常结合教学实际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探究交流中让学生相互提问题一一逐步养成提问的习惯”以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能力。

四、探究性教学的体会

1.创新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学气氛活跃,学生能主动参与,能充分体现数学发现的乐趣,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而且学到了猜测、联想、转化、类比、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思维也能得到发展。这样,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有效应用能充分实现系统化、结构化、策略化和自动化。

2.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教学环境的创造。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喜欢刨根问底,作为探究性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主动探究,自行获得答案,教师只是一个启发者、鼓励者、指导者,为学生巧妙创设情景,设置问题悬念,精心安排过程,即为学生搭好“台”,让学生唱好“戏”。要变“被动”为“主动”,不仅让学生“动”起来,而且让学生“想”起来,从而创造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轻松和谐关系。说到底,这样的教学活动实质就是一种教学环境的创造,而教学过程便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思考过程。

3.探究性教学具有综合性。在探究性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所涉及的小仅仅是教学知识,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综合知识,如在七年级(上)第四章课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盒的探究性活动中,不仅要用到数学知识,而且更多要用到美术知识(图案、美术字、颜色等)、语文知识(文字设计、广告语言等)、生产常识(尺寸、材料、商标等)、营销知识(产值、成本、利润等),从而能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4.探究性活动具有一定灵活性。数学探究性活动可在课程活动中进行,但又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某学科。

几年的数学教学,通过对学生的探究过程的培养,我认为,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探究的意识,而且更多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实践证明,探究性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南十中)

上一篇:小议跨栏跑易犯错误动作与纠正方法 下一篇:抓好主问题的切入口,打造语文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