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商遭遇广东之疫

时间:2022-10-18 10:15:43

医药商遭遇广东之疫

“特效药”达菲

在有关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以下简称“肺炎事件”)的风波渐趋平缓之后,豪夫迈・罗氏公司――一家以科研开发为基础的跨国制药公司――在中国上市不到两年的一种新药,却因为肺炎事件陷入了麻烦。

罗氏公司曾经是广东肺炎事件的一个受益者,该公司生产的“达菲”因被传为“惟一特效药”而在广东省内销量骤增。据悉,2月8日前广东省内该药的保有量仅1000盒,2月9日后飙升到10.5万盒。

传言从何而起?全球第六大医药企业罗氏公司在整个事件中的一系列所作所为引起了人们的质疑。2月16日,广东省公安厅宣布对罗氏药业展开调查。

“达菲”销量飙升的同一天,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在广州假日酒店约见了广东地区的记者,被邀请的媒体包括广州地区主要的报纸以及广州市内主要电视台。

罗氏公司向与会记者提供了两份资料,一份是《广州流感》,另一份是《新型抗病毒药物――达菲》。参加这次会议的罗氏方面负责人包括“达菲”产品经理陈奇和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企业传播部经理顾蓓红。

据与会的一位记者回忆,在见面会上,罗氏公司介绍,今年1月31日,广州市各大医院均报抗病毒药物“达菲”已经告罄,各医疗单位打至罗氏公司催货的电话不断,经向各大医院了解情况后,罗氏公司得知广州市部分医院出现急症病人,并已经有死亡病例报告。

当记者们追问有无发现致病原因时,陈奇称罗氏公司有关方面主动与北京国家流感中心(全名应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国家流感中心”)主任郭元吉沟通,在致病原因尚未明了的情况下,从症状判断,与1997年香港发生的禽流感有极大类似,初步排除了普通流感、登革热病毒、军团病毒等可能。国家流感中心郭元吉主任认为是禽流感。陈奇当时还表示,记者可以向郭教授求证,并当场提供了郭的电话。

陈奇还告诉记者,如果证实该病为禽流感,目前惟一可以对该病进行预防及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只有“达菲”。2月10日,有记者再次找到陈奇了解有关广州“疫情”的最新进展情况,陈奇告知,北京有关专家及中央有关权威部门已经初步认定,广州暴发的“疫情”最大可能是禽流感。陈奇还告知,“达菲”在各大医院治疗有关病例时,退热作用相当明显,经过治疗后,有超过40%的病人迅速退烧。

2月17日,当记者就此向郭元吉求证是否说过罗氏所介绍的那番话时,郭元吉却表示,“这是纯粹的造谣”。郭称近日广州很多记者都打电话询问这事,这令他十分愤怒:“哪有什么B-2型禽流感,根本就没有!广东的具体情况我都不知道,也没有实验根据,我怎么能胡说八道是禽流感什么的呢?没有说过!”

无独有偶。2月11日,互联网上一个署名为“昨夜西风”的人对“禽流感说”进行了推波助澜,并且宣称“目前国际上惟一能够有效预防流感病毒的抗病毒产品――瑞士罗氏公司的‘达菲’(化学名:磷酸奥司他韦)于前日在广州全面断货”,而罗氏公司在华机构――上海罗氏制药公司“已于2月9日空运大批药品至穗,2月10日起在广州市各大医院均有销售,零售价格每片30元”。

由于各种传言中都提到了“达菲”作为特效药,各医院不得不采取应急措施来满足前来购买该药的民众的需求。然而,与罗氏说法有异的是,医药机构大多是在2月8日以后才开始听说“达菲的特效”的,并非此前他们所说的1月31日就在医院大量使用。

广东省医药采购公司销售部刘经理告诉《财经》:“这种药在广州的库存量为零,从正月初八罗氏方面上班后,我们开始调拨连续空运,差不多几个小时一批,到2月14日,广州地区调进的7万盒,已经基本用上了。”据一位亲临现场的人形容,“达菲”在刚刚抵达广州白云机场时,就已经被等候在那里的各大医院一抢而空。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药剂科主任杨宏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正月初八以来罗氏制药公司的医药代表频频来医院,向他们散发预防流感的小册子,并介绍该药对近日出现的流感治疗十分有效。鉴于罗氏制药是一家国际著名的制药企业,加上院领导的推荐,该医院药剂科便购进了500盒“达菲”。2月13日,罗氏公司“达菲”产品经理陈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罗氏制药连夜加班,已向广东发货达10.5万盒。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制药厂不得召开以介绍处方药性能为主要内容的各种形式的会、咨询会、推广会,也不得在大众传播媒介广告或者以其他方式进行以公众为对象的广告宣传。

对于2月9日的“新闻会”,顾蓓红的解释是,“达菲”1月31日在广州全面断货,但罗氏的销售人员还是不断接到要货的电话,这就说明这个药销售量忽然增大,所以罗氏认为公司有义务通过媒体向大众专门有关正确使用处方药的问题,因为罗氏“达菲”是处方药,这样才有了这次的媒体见面。而罗氏在发给《财经》的一封信中却表示,所谓的“新闻会”,事实上是春节以后的一个非正式的早餐会。

2月16日,开始有媒体宣称“达菲”事件中有虚假宣传成分,并举报给了广东省公安厅。有消息表明,广东省药监局有关方面目前也正在介入调查取证。

板蓝根风潮

虽然“罗氏”事件尚待调查,但众多商家借机哄抬药品价格的现象却是无庸置疑的。

从2月10日开始,广东许多市县相继出现抢购药品的现象,商品涉及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罗红霉素等抗病毒药物及食用醋、医用口罩等,并波及到广东周边的广西、海南、湖南、福建、江西等地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广州香雪制药销售部的袁小姐告诉《财经》,按照政府指导定价,板蓝根大包(20袋)最高零售价为7.72元,小包(10袋)的最高零售价为4.03元。据她了解,药厂提高药品出厂价的并不多,涨价行为主要源于药店,一些药店甚至将板蓝根的药价提高到了50元一袋。她表示,“药店的行为厂家没有办法管理,只有政府部门去执行监督。”

截至2月12日,广州市医药公司从全国各地调来12万盒抗病毒冲剂与14万包板蓝根。相当于2002年一年的总和。从11日下午开始,广东省周边的地方也不断传来板蓝根等药品热销甚至脱销的情况。中国医药总公司南宁医药批发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10日下午3点开始,站里就陆续接待了订购板蓝根的客户,并表示“有多少就要多少”。

在抢购和传言持续三天后,2月11日,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才先后出面辟谣,通报相关情况。同日下午,广东省物价局紧急召开新闻会,表示已在全省进行物价大检查,告诫药品经营者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省里对药品最高限价的相关法规,并通报批评了部分药店的乱涨价行为。随后广东省委开始要求各地向广大群众辟谣和组织货源,确保药品和粮油食品充足供应,并组织了10个工作组迅速分赴全省。在政府强力介入之后,市场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据不完全统计,2月12日~13日上午,广东各地共出动3600多人次,组成1100多个检查组对哄抬部分药品和粮油食品价格的违法行为进行了检查。深圳市仅11日就出动1300多人次,对3000多家药店、超市、商场进行了重点检查,对部分违法经营者进行了严肃处理。在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下,从12日开始,板蓝根等抗病毒药品和食用醋、医用口罩的价格迅速回落到涨价前的水平。

板蓝根风潮在短时间内为厂商聚敛了大量财富。据白云山股份公司副总经理、白云山中药厂长李楚源透露,该厂主要利润源之一板蓝根,2002年全年销售额为1亿元,而2003年仅9日到12日这三四天,其销售估计已经超过了上千万元。该公司股票2月10日上涨了3%,11日开盘又上涨超过6%,同样生产抗生素的鲁抗医药与生产食用醋的恒顺醋业,当日也开盘涨停。

然而涨价行为并非没有代价。广东省物价局局长陈小川在2月11日的新闻会上表示,按照《广东省定价目录》,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口服液等抗病毒药物均属政府定价范围,一些商家哄抬药价,致使这些商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这些行为严重干扰正常的市场秩序,所有突破政府定价限额的销售行为都属违规涨价行为,将予以严厉的行政处罚。

2月14日,广州市物价局率先处罚了二天堂大药房等三家哄抬物价的商家,并对330多个商家发出告诫通知书或口头责令整改,有11家商铺已被立案检查。据了解,广州市二天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不执行政府定价,总部在向各分店配送药品时,擅自将原来六七元一包的板蓝根提高到15元,16.8元一盒(10支)的抗病毒口服液提高到20元,所属加盟药店在此基础上又分别加价5元出售。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物价部门对违法商家处以20万元罚款。对擅自提高食盐、粮油价格的东山区大昌岛货仓商场则处以停业整顿七天的处罚。

20万元的罚款在历史上是没有的。“以往一般是计算违法所得,处罚需要通过认定、计算违法所得、听证等一系列的程序。但在近期的特殊情况下,不少哄抬物价的商贩也没有对高价销售的物品留下销售记录,因此需要特事特办。”广州市物价局局长沈志超称。

广州市一家连锁药店的负责人告诉《财经》,由制造商(厂家)、批发商和零售供应商组成的产业链,在这次风波中都有违规的行为出现。因为大部分厂家在春节后都刚刚开始生产,存货不多,在利益面前,一些厂家就拿一些数量不多的存货当做要价的砝码。因为厂家不能随便将出厂价提高,进货商如果和厂里的供应处很熟悉的话,只要补加一块作为补偿,就可以拿到“珍贵的货物”,而对于买家来说,“拿到货就相当于拿到了钱”。

据《财经》了解,广州市物价局目前仍在进行调查的主要对象就是批发商,因为他们在哄抬风波中的嫌疑最大,甚至“还有几家国营药品批发商也参与其中”。而在零售供货商中,因为是最接近恐慌情形的销售末端,他们不断要货、催货,在一时没有新货源的情况下,就只好利用手上仅有的一些货,逐步将手中的药品加价。

来自广州市物价局的资料表明,在此次涨价风波中,零售终端的情况最为严重;此外,一些中小型批发商不但将药品价格提高,而且还故意将部分药品囤在手中,想看看这场风波的危害性到底还会持续多久。

事实上市场也在惩罚着投机者。业内专家分析指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产销链中,有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三方。当消费者的需求增加后,受消费者需求突然增加的刺激,产销链的每个环节都对市场需求的预测依次放大,在产销链内部造成了一种加乘作用。汇总到制造商手中,突然就成为了“需求幻想”。针对这个需求幻想进行采购和大批生产并销售之后,几周之内,产销链的所有环节都从严重缺货变成了淤货。

教训是什么?

对于此次药品抢购风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室主任杨宜音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公开和渠道的畅通是市场价格均衡的重要保证。政府部门作为信息的权威机构和信息的掌控者,如果极力阻止信息的充分流动,或者提供的只是不完整不全面甚至包含虚假内容的信息,则无异于提供了错误的和误导性的价格信号。这种做法会给各种小道消息留下空间,无助于市场理性战胜市场中的非理性因素,不仅不能稳定市场,甚至可能加重市场的扭曲程度。

杨宜音指出,真正政府部门可做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规范市场秩序即是其一。在一些商人囤积居奇,高价出售板蓝根的时候,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并没有采取及时有力的行动,这是板蓝根价格一路走高的原因。只是在事态持续了好几天之后,地方价格和药品监管部门才开始对相关的价格违规行为进行打击,调拨药品和相关商品的动作也才展开。

实际上,药品的供应问题很早就已显示出迹象。在药品全国大面积脱销之前,今年1月份,广东省河源市就发生过类似的抢购风,抗病毒口服液一度卖到100多元一盒。然而,香雪抗病毒口服液在河源的销售是由一个经销商控制的,药厂很难直接插手。最后,在河源市卫生局与香雪公司协商后决定,直接调用抗病毒口服液进河源销售,这才缓解了当时的紧张局面。但遗憾的是,这并未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

香雪制药的一位销售人员事后称:“假如对于药厂的销售渠道没有限制,药厂就可以名正言顺地首先将药品供应到国营药品批发公司,哄抬药价现象应该不会如此严重。”

杨宜音认为,在恐慌心理下的抢购,主要目的是为了储备,以使自己产生安全感,并非现实的需求,只要这种恐慌的心理消失,大量的储备需求也就随之消失,药价自然就会降下来。“所以这种高价是维持不了多久的。”

但是在大部分商家看来,在需求激增后的涨价行为正是价格规律的体现,涨价有助于调节需求。但专家指出,在危机中的需求具有特殊性,不会因价格而发生变化,而且往往变化过于迅速,不足以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很容易造成企业的过度反应。

在此次恐慌中,需要重新认识市场经济中的理性含义的不仅是政府,也包括企业。在2月11日的物价检查中,广州二天堂大药房的几家特许加盟店被查出存在乱涨价的情况。为了挽回此事带来的不利影响,公司在物价检查组检查的当天下午就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各加盟店立即将药价降下来。事后,公司还成立了临时物价检查小组,赠送药品,派出专家讲解非典型肺炎的常识,自费印制了疾病预防防疫的小册子,在分店派送凉茶,以改善同消费者的关系。

但二天堂大药房的营运总监陈华伟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认为,这些补救措施毕竟是事发后做的,企业的形象已经受到了影响。陈华伟感慨地说:“一个清醒的经营者在这种时候学会逆向思维,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的经验教训,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上一篇:帮助农民在城市就业 下一篇:丰田发难吉利